绿林网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读后感锦集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读后感锦集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是一本由陈国庆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258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98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读后感(一):此书排印错误比较多

这书的排印实在不敢恭维

看书时候

一定要对比着读

注释,按语,

正文都得留意

特别是书名、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要注意

有无错字

一般是

形近致误

音近致误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读后感(二):作者资料补

写读书笔记发现作者生平事迹不显,故此就所找资料作一补。

陈国庆,版本目录学家,字助山,号抱残,辽宁盖平县人。生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卒于1973年,享年83岁。历任奉天省第三师范学校教员、丰田省立小学校长、奉天省立高级中学校长、东北大学理工学院学监、奉天省立师范学校校长、东北图书馆档案部主任、东北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辽宁省图书馆副馆长等职。著有《古籍版本浅说》《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亦有《长春伪宫残存宋元珍本目录考略》稿本,未刊。

《古籍版本浅说》有辽宁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中华书局1964年版。

子陈公柔,考古学家,长殷周金文之学。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读后感(三):读《注释汇编》随札

随手作的几条有关标点、文字等的札记。

《古杂》八十篇,《杂灾异》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一。P14

按:陈氏于每书下注“存”、“亡”、“残”字,视其引文,此书当佚,然陈氏未注“亡”字。

杨树达《汉书窥管》:《孟氏京房》、《灾异孟氏京房》、皆京房述孟喜之学者也。P15

查《汉书窥管》,“《灾异孟氏京房》”后之顿号当为逗号。P205

纣,是殷代最后的王,其名曰受,辛为庙号。P18

对庙号不了解,但感觉“辛为庙号”似不恰,不知其确否。

《简目》云:“……令惟颜师古之注存……”P89

查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六册《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令”作“今”。

顾实《汉志讲疏》:《新论》曰:秦近君者,秦延君之讹也。P98

此就颜师古注而言,其原文曰:“桓谭《新论》云秦近君能说《尧典》,篇目二字之说至十余万言,但说‘曰若稽古’三万言。”按上下文,“《新论》曰”后不当加冒号。查顾实《讲疏》,并无冒号。

《孝经》是六经的总汇。P98

经学博大精深,余不敏,不能入其门。不知陈氏所言“《孝经》是六经的总汇”者,其所据者何?

儒家者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於道为最高。P117

“为最高”者,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汉书补注》并作“最为高”。

王念孙《读古杂志》卷五:君人,当为人君,《穀梁传序疏》,《尔雅序疏》引此皆不误。P128

疑《读古杂志》当为《读书杂志》之讹。手边无《读书杂志》未查证。另:《穀》、《尔雅》二书间之逗号当以顿号为佳。

《尹佚》二篇。……按:此书《隋志》已不著录,亡佚已久。马国翰有辑佚一一卷。P141

疑“马国翰有辑佚一一卷”句,衍一“一”字。未查证。

右杂二十家,四百三篇。入兵法。P154

“入兵法”三字为班固自注,当作小字。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著“《周说》”几及千篇,而今不传。P162

《周说》并加书名号、引号,查《中国小说史略》无引号。

《孙卿子》十篇。顾实《汉志讲疏》:……《荀子》有《赋篇》《成相篇》《成相篇》亦赋之流。P173

两《成相篇》之间缺一逗号。

沈钦韩《汉书疏证》:《外戚传》有是《耶非耶诗》。P179

疑当为《是耶非耶诗》。顾实《讲疏》作“《外戚传》有《是邪非邪诗》”。

春秋时,鲁有梓慎,郑有裨竈,晋有卜偃,宋有子韦。六国时,楚有甘公,魏有石申夫,汉有唐都,庶得麤觕。P224

“魏有石申夫”后逗号当为句号。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作句号。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读后感(四):《汉书·艺文志》的思想世界

从百家争鸣到一家之言

司马谈曾经在《论六家要旨》中对先秦诸子进行了评价:“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徧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司马谈对先秦诸子的看法大致上代表了西汉时一般人的看法,右道而贬诸子。《淮南子》是西汉对先秦诸子学说的一个整合,《淮南子·要略篇》对《淮南子》诸篇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淮南子》将“道”置于天、地、人之上,有贯穿于自然、社会和人类之中,将黄老之学对世界的认识贯穿其中,《淮南子》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青睐正说明了黄老学说在西汉初年的正统地位。

汉代的思想历史可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灿烂的阶段,秦汉黄老兴盛与武帝时代的独尊儒术、两汉谶纬与经学,这是一个学术思想从多元走向一元的时代。两汉的学术思想可谓精彩纷呈,但社会却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汉代皇权的正统问题(辕黄之争)、王国问题、民族关系问题、皇权的扩张等等,均是摆在统治者面前的问题,马上得天下,但皇权不仅仅只能通过显性的权力来彰显其合法性,其还要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来证明其合法性。黄老之学的积极有为并不能对此作出回应,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使其给皇权披上了一层意识形态的外衣,其纲常伦理学说,其受命于天的皇权思想,均给解决现实的问题作出解答。因而儒学才能在当时诸多的学术流派中脱颖而出。但是儒学的独尊并没有造成其他学说的消亡,甚至统治者自己都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的出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儒学好古思想的盛行在西汉末年遭致王莽篡汉的事件,统治者对其态度有所变化,东汉开国的两位皇帝法理严察,严猛为政。儒学开始逐渐的调整自己,最终获得统治地位,以致其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在东汉末年掀起巨大的太学生运动。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开篇便言:“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班固将孔子之学称为微言大义,将孔子之徒视为学术传承的正统。班固将孔子的地位如此的拔高,显示着汉代儒家在思想学术方面的正统地位。两部被官方所承认的史书,对思想学术的不同评价,对儒家的不同看法,正显示着两汉之际儒家从诸子之学走向独尊的一个过程。而《汉书·艺文志》中对文献的分类是将六艺略作为首要篇籍,可见儒学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多彩的思想世界”

汉代是一个思想从多元走向一元的时代,但并不是说其它的学术流派在汉代并不存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先秦秦汉文献由于在流传过程中的散佚以及对其的传承和认知程度不高,《汉书·艺文志》当中所载的大部分文献并没有流传下来,尤其是六艺略以外其它文献,导致今人不能很好的窥视汉代思想学术的多彩世界,所以学者在构建秦汉的思维世界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采用秦汉黄老兴盛与武帝时代的独尊儒术、两汉谶纬与经学的叙事手法,文献不足征是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重要原因。随着马王堆汉墓以及汉代简帛文献与壁画的发现,使我们有机会一窥汉代的学术思想。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系列不曾流传于世的文献:

——这里有《老子》、《黄帝书》(《经法》、《十大经》、《称》、《道原》)、《五行》、《九主》、《易经》及《易传》(《系辞》、《二三子问》、《要》、《缪和》、《昭力》、《易之义》)这类后来进入上层思想世界的内容。

——这里也有《战国纵横家书》、《春秋事语》一类可以算是历史学的著述。

——这里有《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相马经》、《导引图》、《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刑德》等等在后人看来是民间信仰和技术类的东西。

——这里还有城邑和园寝图、神祗图、升龙图、地形图等等图形文书。

这些考古出土的文献不仅展示了墓主的阅读范围和阅读兴趣,而且这也从另一面反映了当时上层群体的整个的思维世界。这是我们过去不曾知晓的历史面相。结合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日书》,阜阳双古堆汉墓中出土的占卜类《易》,在定县八角廊汉墓发现的竹简《文子》、《儒家者言》在临沂银雀山汉墓发现的《孙膑兵法》、《孙武兵法》、《唐勒》、《六韬》,张家山汉墓中发现的《奏谳书》、《引书》、《脉书》、《历谱》、《算术书》等等,把考古发现的文献进行分门别类,正吻合《汉书·艺文志》对当时知识学问的分类:六艺、诸子、诗赋、兵家、数术、方技六类《汉书·艺文志》不仅仅是汉代文献目录而已,它还是对两汉学术思想真实的记录,虽然刘歆有明显的古文经学的倾向,这可能与其在宫中秘府接触到的大量古文经有关,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汉书·艺文志》价值所在,不能将刘歆的学问一概视为作伪。当时的世人不仅仅只是沉浸在玄远的黄老之学、帝王之道的儒学,他们也许更关心自己的生老病死婚丧病娶等私人的生活世界,《汉书·艺文志》中不仅有六艺诸子之学,还有术数方技之类的东西。过去我们仅把《汉书·艺文志》当作史志目录来研究而忽视其对时人思维世界的反应,这或许是由于文献不足征之故,今天在秦汉简帛文献得到大量发现的时代,我们应把简帛整理与艺文志的研究相结合,扩展历史研究的面相。

葛兆光先生在进行思想史研究时就提出我们过去的研究太过于重视精英阶层的思想,过于重视那些超越时代的先声,而忽视一般的思想,忽视当时社会所普遍认可的那个思维世界。先秦秦汉的简帛文献以及考古实物的发现为我们打开了另一个思维世界,考古文献及实物也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的材料来使用。《汉书·艺文志》是先秦秦汉时期的一个文献目录,其在印证先秦秦汉文献时的作用不可忽视,我们要将其与一般的思想世界进行联系,不仅仅重视其作为学术流派相传承的那一部分,也应对术数方技一类的文献进行研究,术数方技一类的文献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的更加紧密,对于这些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揭示一个不同于主流叙述的历史面相。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汉书·艺文志》的目录文献功能是一直为历代文献史学大家所重视,章学诚《校雠通义序》曰:“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语此。后世部次甲乙,纪录经史,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其强调目录文献之学的作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文献目录之学具有梳理学术史的重要功能,曾有人言之学之法不过二法而已:一、四书五经之途径;一、文献目录之学。可见文献目录之学的重要。而《汉书·艺文志》是对先秦秦汉学术的整理,先秦时代是我们学术文化发展的轴心时代,儒学又强调三代之学,而先秦的学术文献由于历史的发展散佚佚失情况严重,两汉之际的今古文之争,更使我们认识了解先秦的思想世界充满了困难,而《汉书·艺文志》的重要作用因此得到凸显。近代不断有人对《汉书·艺文志》进行整理,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张舜徽的《汉书艺文志通释》均取得很大成就。

邓广铭先生提出的治史的四把钥匙: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年代学、目录学。目录之学对我们今天治史依然具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在治史的过程中,依然要进行学术史的梳理,进行文献目录的征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个源自于《汉书·艺文志》的传统,今天我们不能抛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