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读后感100字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读后感100字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是一本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5元,页数:48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读后感(一):世间百年,变化几何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遇到了一种十分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我在缓慢地阅读《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这本书,而几乎同一进度上,我又在逐步领略弗格斯•休姆的侦探小说《双轮马车的秘密》。在知道了这两部小说的真相之后,我大吃一惊——这两个故事居然有近乎同样的设置、近乎同样的结构,莫莉小姐即是娜塔莎,而萨尔则就是叶莲娜的另外一种肉体,这样巧合的情形对我而言显然是第一次遇到,所以对于它们的结局我就变得超乎寻常地为关注。于是我战战兢兢地读完这本书,发现这两个故事终究是不同的结局,难以超越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终究技高一筹,他对文字的高超把握,让几乎所有写作者都感到自卑不已,更何况是一个侦探小说家休姆。

毫无疑问,他虽说某种写作角度上继承了果戈理,但他并非“又一个果戈理”,果戈理甚至还未达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高度,对于贫穷人的描绘,他仿佛偏向颓废,尽是忍受与屈辱以至教人读罢悲伤不已,而又饱含悲愤,几乎要刺穿公爵的心脏。始终以第一人称描绘的整个故事,表明那一切荒唐透顶的事情皆为他亲眼所见,那些利欲熏心,高高在上的罪人如何欺辱手无寸铁的人们,就像一幅逼真的油画,展现于诸君眼前,好在叶莲娜死去之后,他又编造了一个勉强安慰人心的结局,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而那个罪人亦不会有太好的将来——并不是颓废到顶点,到也是含有一些抗争的意图。

尾声之时,天气闷热,到处都是被利欲污染了的空气,此时便从空中传来一声惊雷,仿佛是社会的警钟,希望人类思索他们的命运,力图能够达成一些反响,可在我看来却又苍白无力,我一向是读一些社会派推理小说的,但我又丝毫不喜欢社会派小说,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会派推理小说诞生已有近百年之久,如今却依然有人在写,这一文体流传至今仍然存在,即是社会的最大悲哀!文学无法改变社会,这几乎是不争的痛苦事实,席勒般的理想浪漫读来虽然令人赞美,然则却只是一些纸上空物。《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完稿已有一百五十年之久,若你读罢全文后放眼望去,尼古拉•谢尔盖伊奇的命运非但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更为悲惨,而令人厌恶的瓦尔科夫斯基非但没有半分忏悔的意思,反而愈演愈烈,愈加明目张胆起来,想必他们会依旧无礼狂妄,目中无人,毫无悔改之意,甚至直至他们被审判的那一天,不知陀氏如果魂灵未散,见到此景会有怎样的感想,会有何种的悲痛。

即便是那些有一样罪过的人,读罢这个故事后亦不会滋生多少恐惧,众所周知,阿尔佐卡是狗,公爵是人,他们已经懂得如何去伪装他们的罪过,以图在这蒸汽污染的人世能不被人认出他们一向丑恶的面目。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读后感(二):。。。和其他的相比不够好啊,初期作品

相比后期而言,这本书差了一些。读到公爵的时候,总是让我想起群魔里面的斯塔罗夫金。群魔里,主角似乎是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但实际上是斯塔罗夫金;而这本书里,主角看起来是“我”——万尼亚,而我觉得其实是公爵。

公爵曾经说过,在他年轻的时候,他也有过浪漫主义,这样的话,是什么让他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还有其他的问题,他是否爱阿廖沙?虽然阿廖沙并不值得别人去爱,但那是他的儿子。还有,如果涅莉真的去找他,那么他会不会接受涅莉?虽然涅莉成为他的女儿也不是什么好事。如果能够更好的说明公爵是一个怎样的人就好了,可是这本书的主题看起来并不是探讨人性。作为头号反派,他并不让人可怜,这是与我看过的群魔,白痴以及卡拉马佐夫兄弟不同的地方。还有一点不同,就是书中并没有出现特别强烈的宗教色彩。

有一点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注意到,就是涅莉和公爵在性格上其实很像,或者说,涅莉是善良版的公爵。公爵对万尼亚有一段自述,是他的各种荒唐所为,通过这种自述,他获得了一种快感。就我理解,是把恶心的东西供别人欣赏,令他人作呕,一方面使对方受辱,一方面使自己受辱。而涅莉在初期也是,对于大夫,她故意打翻药碗,希望大夫能够辱骂她,也是获得快感。另外的,如果名侦探马斯洛鲍耶夫说的没有错,那么涅莉的妈妈也是这种类型的人。

这种解说听起来有点残忍,但可能这就是用意所在,这就是人性共同的一部分,通过这一个家庭来展现。

其实公爵在与万尼亚的对话中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首先,他招供了一部分罪行,而对于涅莉和他的妈妈,他只字未提,或许是怕万尼亚知道,但我更加觉得,这表明他还是有羞耻心在的。其次,他的想法,即道德只是为了使人舒适,我们所隐藏的自己只是为了使这个世界看起来干净一些,也是发人深思,可惜的是著作中并没有一个人物来承担这个思想,要不然会更有意思。

至于阿廖沙,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完全不明白。我相信他的智能的确有问题,至少我不觉得他对于卡佳或者娜塔莎中的任何一个人是爱的,所以他的情感如此多变。如果遇到另外一个比卡佳更加成熟和聪慧又如此不幸的女子,他会毫不犹豫的把卡佳扔掉。而他却有其闪光之处,即是他也有对于美好光明食物的向往。而这种向往恰恰证实了他是怎样的人——他只是不断地被一阵阵的激情所控制,生活在自己的幻想里,对于自己对娜塔莎的幻想,对卡佳的幻想,对于理想的幻想,对于生活的幻想。或者说,他从来就不是他自己。

在这个层面上,阿廖沙有些像屠格涅夫塑造的空想主义者,只不过这里阿廖沙的空想有些过头了点。所以他并不能成为主人公,因为他没有任何特点。

我总认为这本书是悲剧。的确,娜塔莎一家以及斯密斯一家是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但是同时,卡佳的人生也会是悲剧,阿廖沙的人生也会是悲剧。特别是结尾,“我们本来是可以永远幸福的在一起的”,让我感到分外沉重,因为“本来”二字,使我感到这种悲剧的气氛将会久久萦绕他们的生活,挥之不去。

至于这本书的主题,大概是探讨社会中的压迫现象。还有的就是结尾所说的“宽恕”。老人宽恕自己的女儿,娜塔莎也终将宽恕阿廖沙。但是总是有些人是无法得到宽恕的,譬如公爵,虽然他自己也无所谓。

但是,得到宽恕又能怎样呢?

宽恕了,继续生活了,但是之前的噩梦不是还在继续?

但是已经发生的不是无法修改吗?

我们可以得到人的宽恕,难道也可以得到上帝的宽恕吗?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读后感(三):只有爱才是永久不灭的光辉

今天看到一篇豆文,作者说自己是十七岁的时候看的《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一时也引发了我自己的感慨。我已记不清到底是何时看的这本书,应该是十五岁左右的时候吧。

我还记得从父亲单位的抽屉里翻到这本书时的惊奇,居然是一本价值一元多的老版本外国小说。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那个时候的我是“吃书机”,看见书就绝不放过。少年时代,我们都曾经那么如饥似渴地想吸收一切可获得的信息吧。

翻开书,令人如同行走在圣彼得堡那些阴暗寒冷的陋巷之中。稍稍诡异的氛围里,一个奇怪的小女孩拉开了故事的序幕。作者用他饱含同情的笔触向我们描述了俄国底层小人物“被欺凌与被侮辱的”悲惨生活,催人泪下。

罗素说过:三种单纯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知识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

我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家要写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必然要有一副对人类的悲悯之心。无论文章是何种类型、风格、观念,它的背后都需要这种来自内心的力量之源。陀思妥耶夫斯基正是拥有这一点,才让他笔下的人物感动我们,引发我们的思考。

这本书让我落泪,让我看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还有过一点郁结。可以说正是它令我变得喜欢在内心思考,与自己对话,性格也变得更为沉静内敛。或许青春期的少女是比较容易敏感、多愁善感,而此书只是对我性格的养成作为了一个催化剂。

掩卷而思,书中的黑暗不公的确让人愤慨郁闷,然而那些小人物身上闪耀的人性美的光辉却又温暖人心。

【亲情】

史密斯老人被女儿和她的情人弄得破了产,由富有变得穷困潦倒、孑然一身。他似乎深深地痛恨自己的女儿,可这恨中却又饱含着爱。终于在得知女儿要死的消息以后,他拖着病痛的身体在街道上狂奔,放下心结想去见她。谁知见到的却是她冰冷的尸体。他悔恨交加,昏倒在地。之后在这一打击下,性格变得更为古怪。他的内心被悔恨蚕食,痛恨自己没有早一点原谅女儿。每一次,想到这个可怜又倔强的老人,在街头慌乱奋力地奔跑,我的泪水就忍不住要落下。曾经她也是他的掌上明珠,曾经他对她宠爱有加,但是爱恨情仇过后,只剩下一个父亲回到对女儿最初的爱上,为她奔跑。相信这一个情节,感动了许多人。不论他看起来是多么古怪讨厌小气的一个老头,这个地方有的只是一个普通父亲的爱。

娜塔莎的父亲伊赫梅涅夫,本是一个本分善良的老人。可是老实人却被“白眼狼”——他为之尊敬忠心的东家瓦尔科夫斯基(公爵)陷害,蒙受了不白之冤,而且因此倾家荡产。可是他的爱女却偏偏在这节骨眼上爱上了他仇人的儿子,并与之私奔。他表面上虽然诅咒了女儿,表现出无比的恨,但骨子里还是爱她。他一边咒骂她,一边却又关心她。最后终于忍不住去找回了她,含泪痛骂自己,差点失去女儿。是涅莉用她外公史密斯和自己母亲的故事,让他清醒,使得这一段父女之情终于获得了一个美好的结局。宽容是对真爱最好的注解。

【爱情】

文中的爱情有好几段。从最明显的娜塔莎与阿廖沙、卡佳的恋爱关系谈起。娜塔莎原本与“我”万尼亚青梅竹马,可是在遇到英俊、单纯(我想说单蠢)、充满孩子气的阿廖沙以后,就无法自拔地爱上了他。甚至不惜与他私奔,背弃家庭。可是最终得到的,却是阿廖沙又爱上了别人,还一边对她说依然爱着她。她完全看清了阿廖沙的本质:幼稚、愚蠢自私、见异思迁,却仍神经质地爱着他,明知道他的种种缺点,依然包容他,不顾自己快要发疯。这是因为她对他的爱,是一种母性般的爱,她从对他的爱中获得了满足,哪怕是有自虐性质。(在自虐这一点上,娜塔莎和涅莉有一点相似,后面再谈。)

而阿廖沙是一个本性或许不坏的人,但他缺乏主见、思想极端不成熟。所以他容易爱上比自己成熟、意志力强的女性。比如母亲般的娜塔莎,比如活泼可爱却强势的卡佳,因为她们都能带领他。

至于卡佳,一个富家千金,本性也算单纯,但自以为成熟,以为她给阿廖沙的爱是最适合他的,只有自己才能拯救他。插句题外话,很多女人,特别是恋爱中的女人,觉得自己就是那个男人的拯救者。这种思想万万要不得。爱情,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开出幸福长远之花。

对于这一段爱情,许多人最强烈的感受,恐怕就是对于娜塔莎那种神经质充满绝望又无限“伟大”的爱情的不理解,并为之郁闷。包括当时年纪不大的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爱情的无奈。这个世界上,不是你爱着某人,某人就能用相同的爱来爱你。爱情,是没有理由的。但是希望每一个人能爱上值得自己去爱的人。

涅莉母亲与公爵的爱情就不用仔细说了,一个单纯女子受骗的经历。女人啊,千万别因为爱情而蒙蔽双眼。家庭(父母)是你最坚实的依靠,不要伤害他们。选择的时候请慎重,不然不仅是自己吃苦,还可能会害了孩子。

万尼亚对娜塔莎的爱,温暖深厚。他没有因为娜塔莎移情别恋而痛恨她。反而是同情她,帮助她,不求回报。是善良让他心灵中充满了正面的力量。而这种爱,才是真正的爱,区别于那些得不到就要毁灭的邪恶之爱来说。不过我相信,像万尼亚这样一个善良的小伙子,就算他对娜塔莎不是爱情,他也会帮助她的。

涅莉的爱。她实在太小,可是她对于万尼亚那种纯真的爱恋,不能说完全就是孩子气,还是有爱情的成分的。这一点容易让人想起《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小女孩对那个杀手的感情。可是涅莉在情感上,和娜塔莎一样,有着自虐的倾向,但她们一个是为了得到爱,一个是为了自我满足。陀思妥耶夫斯基经由故事讲述人万尼亚之口说道:“她好像以自己的痛苦为乐,以这种只顾自己受苦受难(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为乐。这种刺激自己的创伤并引以为乐的心态,我是明白的:许多受到命运折磨并意识到命运对自己不公平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人,都有这种存心加剧自己痛苦并引以为乐的心态。”

【人物】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描绘的很生动。特别是涅莉,倔强、嫉恶如仇、具有反叛精神、心地纯真善良。短短悲苦的一生,在获得幸福的时候结束。让我们为之黯然伤心。我喜欢她。也很喜欢善良充满爱心的万尼亚。娜塔莎,这个曾令我觉得不可思议的女人,我同情她,却仍觉得“可怜人必有其可恨之处”。而她父亲伊赫梅涅夫老人,对涅莉的疼爱,因为没有血缘而更显得无私,让我尊敬感动。至于公爵,这个并没有得到可悲下场的最大奸角让我很是纠结了一阵。不过生活就是这样的,并非最坏的人就会得到最坏的下场,那种结局存在于人们期望的美好故事、传说中,存在于宗教信仰中。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想告诉我们的,不是如何去除掉这种邪恶势力,而是,“在不幸中能悟出真理”,受苦受难能净化人的灵魂,受苦受难能使人获得新生。爱是人类战胜苦难的希望,是人类延续的希望。

【其它】

这本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流放十年之后,发表的第一部小说。我们完全相信在那流放的十年之中,苦难带给了他深刻的影响。恐怕那十年的思考奠定了他后来所走路线的基础。他直面生活的黑暗与苦难,揭露人性中阴暗的一面,却以更多的笔触来告诉人们只有爱的光辉才是永远不灭的。相比他后期作品中,思想、哲学性的成熟,本书相对来说,思想性并不成体系,但是其中闪动的片段式的思想的火花却很多。特别是他借人物之口进行的辩论,非常能启发人的思考。

离看此书的年代久远,可能有些细节处记得不太清楚,如果表述有误,请大家原谅。这是我看的第一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直击心灵深处,震撼而感动!我想大家一定和我有着相同的感受。

一九一零年秋天,在阿斯塔陂沃的小火车站,托尔斯泰临终前,打开陀斯托耶夫思基的小说《卡拉玛左夫兄弟》,翻开的一页上面分明写着:当爱再也不复存在,那可能便是地狱。

这一句话能代表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文章的内涵,送给大家:当爱再也不复存在,那可能便是地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