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北京往事的读后感大全

北京往事的读后感大全

《北京往事》是一本由徐名涛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的370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200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往事》读后感(一):往的事

我大概读到一半的时候,才看到书评上写,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小说。不过比起作者所欣赏的《洛丽塔》之类的国外的类似小说,小说的震撼力是不够的,甚至我没有意识到它是一部心理小说。和很多社会题材的小说一样,似乎还是没有抓到问题的症结——抑或是说不敢狠狠地彻底的抓。

我想我没有意识到它是心理小说可能有几方面的原因:一在于小说的篇幅冗长,情节不够突出;二在于时间,这篇写于94年的小说经过15年的风雨,很多当初所描写的情节已习以为常;三在于我自己,当我置身在作者所塑造的那个主人公的角色去深入情节的发展时,由于部分的共鸣而没有意识到那潜在的心理问题,那心里问题或多或少我也是存在的——或者说是大家。

整本书的高潮在它的后半部:有人雇凶杀妻,有人自杀,有人被残杀,有人锒铛入狱,有人发疯,仿佛原本存在的压抑的心理问题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

题目很特别,因为作者写作的时候不是往事,但是若干年以后,一切都变成了往事。如果它真是一部好的作品,它一定会越陈越香,越往越不能被忘记。

另,据说这部小说即将被央视搬了荧幕,期待中。

《北京往事》读后感(二):我们父母那一代

不久之前我妈跟我讲过,还是她年轻的时候,那时候军队来我们这修铁路,确实利国利民的好事,不过当时正在解放思想,在普通老百姓眼里,这些都太过玄奥了,就像书里说的,很多人其实都把解放思想当成了解放军思想。

于是很多正值芳龄的大姑娘们跟军队里的小伙子们好上了。对呀,跟部队里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比起来,城里的人太过没有气性了一点。

但后来这些人退伍了,身上的光环褪尽,回到了不知是四川、贵州还是云南的小村子,我们那的大姑娘们也只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有些意志坚定的,坚决不走,于是对方的小伙子入赘了过来,虽然后面日子也过得清苦,但总还过得去。

有个叫秋菊的小姑娘,就跟着她丈夫去了西部,很多年后回来过一次,穿着一件破洞的大棉袄,还背了一个破破的行李包。随后又匆匆走了,后来她爹妈去世也没再回来过。

还有个姑娘去了再也没有回来过,谁也不知道她过得怎么样,她姐姐说,“就算死了,也是个孤魂野鬼呀。”

看到《北京往事》,里面的盛珠让我不自觉就想起了这些。我想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段想永远忘记或埋葬的历史吧。

戏如人生,其实我们的人生比书要深刻得多。比起我们的父辈,我们是幸运的,最少思想是进步了的,衣食是充足的。

《北京往事》读后感(三):不推荐看

这是我第一篇豆瓣评论,不管电影还是书籍

还差两章看完本书的时候

我已经想好要写什么了

1.所谓"当局"真是名不虚传,好厉害啊好厉害

2.北京真不是啥好鸟地方

3.自认为有故事的人最后的故事都END UP在丽江

这小说一直被介绍成为是当代描述心理病的第一部书

从图书馆抱来 室友在我还在傻乐呵看另一本结婚进行曲时就瞬间把这本看完还我,还说不推荐我看,我靠,这书只能借7天,限借好吧,,不看怎么可能.

看了后,感觉五花八门.

好吧,我流泪了,但只是因为最后的结局,父女相认.

可当真的读完了,

我都不想写评论了.

我不认为这是在描述心理病

倒不如说是说当代中国的畸形社会下的人生百态

小说是否真有其事,不敢妄做断论

我来自北京的室友说,是丫编的

去哪找个美国医生看精神病才2000啊!

后来我特意看了下

人家明明付了快10W才看好病好不好...都不知道她怎么看的

然后就拽着这一点她自以为的证据死活说不真实

我倒觉得很真实

过于真实了

当看到高文入狱其实是所谓的"当局"耍的把戏的时候

我有种吃了苍蝇的感觉 犯恶心

现在的人啊都贪婪!急功近利!

太想靠一部作品红了!

如果说前半部是认认真真心理病 写社会的弱势群体的无奈和劳苦

后半部里的前半部就是在讽刺当局黑幕

后半部里的后半部就是在告诉我们其实任何一部多惨的剧

最后都能给写出个特团圆 特美满的结局!!!

有种受骗上当的感觉

为什么看过的所有中文小说结局都那么烂

还可以更烂一点么

我觉得一定可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