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攻击与人性读后感100字

《攻击与人性》是一本由(奥)康罗·洛伦兹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317图书,本书定价:1.95,页数:1987年,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攻击与人性》读后感(一):鼓励创业

没读完。已读部分让我更清晰的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竞争是同类竞争。资源对于某个种群永远是匮乏的,而天敌也不存在毁灭性的威胁。作为个体唯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攫取、占据有利资源,把火坑留给别人。

这让我想到人头济济的招聘会。

人的真正天敌是人。

《攻击与人性》读后感(二):少年时代最迷恋的书

洛伦兹,充满童心的诗人,鸟语者,兽语者,大自然的歌者。

人类作为掠食动物,天性或受基因控制的攻击性。

攻击性的社会功能:

之一是在性冲动时的攻击性增强,脑电反应。

人类作为一种动物,灵长目人乎人种,与其它动物的共性。

人类的微表情,狗的微表情,马的微表情,表情与情绪的沟通。

来自左派文科的反驳。

出于立场而非事实。

例证:弗洛姆专门写过一本类似的论攻击性行为的书,辟出一章反驳洛伦兹。

但弗洛姆并不具备海量原始数据,也不具备理性的分析力。

来自同一阵营的异见

洛伦兹的攻击性理论,对应人类黯淡的未来,

而威尔逊则以欣喜的顽童,提出对大自然的爱。

《攻击与人性》读后感(三):少年时代最迷恋的书

洛伦兹,充满童心的诗人,鸟语者,兽语者,大自然的歌者。

人类作为掠食动物,天性或受基因控制的攻击性。

攻击性的社会功能:

之一是在性冲动时的攻击性增强,脑电反应。

人类作为一种动物,灵长目人乎人种,与其它动物的共性。

人类的微表情,狗的微表情,马的微表情,表情与情绪的沟通。

来自左派文科的反驳。

出于立场而非事实。

例证:弗洛姆专门写过一本类似的论攻击性行为的书,辟出一章反驳洛伦兹。

但弗洛姆并不具备海量原始数据,也不具备理性的分析力。

来自同一阵营的异见

洛伦兹的攻击性理论,对应人类黯淡的未来,

而威尔逊则以欣喜的顽童,提出对大自然的爱。

《攻击与人性》读后感(四):攻击与人性

作者是著名的动物学家,不过显然不止是如何,至少在此书中作者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人就是动物”。 作品以动物之间的攻击为研究对象,并且不仅仅是达尔文的不同物种间的生存竞争,事实上更多倾向于同种竞争。书中有几个解释了人性的某些原则,比如说雌性可以攻击雄性,但雄性一般不会攻击雌性,除非是“精神错乱”,这到有力的证明了“女士优先”的绅士原则,以前还认为这是文明的标志,现在想来不是。 还有传统观念中认为动物中弱肉强食,那么在同种类老迈的必将淘汰,但似乎在高等灵长目中不是如此,老迈的动物往往反倒拥有高等地位,当遇上未知时,老迈的做法往往会得到同族之间的模仿,这似乎也与人类初期的元老治国类似。 本书前几章阐述了作者的研究成果,后几章则联系到了人类,以动物的行为模式去理解人类的行为,最终达到进步的目的。有些意思的作品。

《攻击与人性》读后感(五):所谓的"人性"

《攻击与人性》是著名奥地利动物学家、现代行为学的创始人康罗·洛伦兹的重要著作。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从攻击作为切入点来讲述,然后升华到人性方面,书中详述了动物的种种本能,并将其与人类行为对比起来。康罗·洛伦兹认为,人类的暴力行为和攻击性与动物出自同一渊源,人类与动物一样,存在着原始的本能。这是现代人寻求自我了解的一个新突破。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竞争是同类竞争。资源对于某个种群永远是匮乏的,而天敌也不存在毁灭性的威胁。作为个体唯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获取、占据有利资源,把火坑留给别人。康罗•洛伦兹认为攻击是人类和动物一种好斗的本能,攻击的驱力来自于有机体内部能量的不断积累,达到一定水平后就要通过适当的争斗予以释放,从而引发攻击行为。他通过对鱼类的观察,发现鱼类的攻击行为往往是不择对象的。这说明动物的习性导致了其本身的攻击性,这是与生俱来为保存生命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释放具有生物学的价值。 动物界的攻击主要发生在三种情况下:一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例如,雄狮对于领域领导者地位的争夺,会发生激烈的攻击和战斗;二是保护领地。领地是动物繁衍和获得食物资源的重要保障,为了生存它们会奋力攻击入侵者;三是争夺资源。例如,在干旱的季节,动物会为了争夺水源而发生激烈的战斗。 本书从观察动物的种种本能行为,与人类相联系,从很多方面来解释人类的攻击行为,但是洛伦兹却没有相应的实验来验证。后人假设并验证了人的攻击或许不只是一种本能,还受到社会环境及对社会环境认知的巨大影响。这本书不能当作正式的理论书来看,当作从一个角度来分析攻击行为还是可以的,但毕竟是不完整的或是并不被接受的,不然以后的挫折-攻击说,社会学习理论等都是从哪里来的。 人类也是动物,只不过与低等动物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低等动物常遵循本能,假若其他动物给它带来的是恐惧或是威胁,便会产生逃避或者类似“狗急跳墙”,“兔子急了还会咬人”的冲动的攻击行为;人类在遇事会理性处理,才会思考是否适合进行攻击,比如国家之间的战争,讲究的是战略性,是思考过后产生的结果,否则会徒增伤亡,对社会来讲并不是一个好的结果。但是人类的历史却比动物来的残酷,至少“虎毒不食子”,可笑的是,人类的行为中,反其道而行的却是不在少数。 动物的攻击性仍然存留于人类潜在的意识或性格中,作为人类最本原的动物本性的欲望及行为展示出了其源于动物又超越动物的态势。例如“性”,除了生理缺陷者及后天心理等原因所致的性无能者外,人人都有这种本能需求,所谓的“圣人”都摆脱不了,何况是普通人。法律制度什么的只可能规范其行为使得较为“文明”和有利于消除不必要的纷争进而维持部分环境的稳定,如果强行禁止这种欲望,这种“稳定”的平衡就有可能被打破。 康罗·洛伦兹断言:人类永远凌驾于动物之上。人类在理性的驱使下,迟早会完成最完美的戒律--爱全人类。即使人性确实是在不断觉醒和完善的,但在我看来,康罗·洛伦兹这种想法不过是一种类似于梦想的理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