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经典读后感有感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经典读后感有感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是一本由尼格尔·泰勒著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1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读后感(一):客观

很值得一读,简洁明了。作者应该有对规划理论的深入了解,并且有比较高的书写水准。对于一本讲述理论的著作来说,不卖弄、不罗嗦是很难得的。作者对看待理论研究的态度,尤其值得推荐。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读后感(二):规划理论进程的梳理

规划从建筑学中剥离,逐渐变成一个独立的学科,规划师由制图员成为城市建设的调节者。同时,规划学科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着:建立理论或新观点,实践之后再批判,这种螺旋上升的状态亦是人类进程的缩影。本书帮我梳理了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历程,很受益。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读后感(三):与自己看之前的想法相差很大

想看看这本书的评论,没想到豆瓣里空空如也,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普及型的又非常难懂的书。开始的时候还和我们建筑史的东西比较相近,但是到后面,好吧,我觉得也许没有什么晦涩的语句, 我却很难一下子把它看明白,甚至它和设计变得毫不相干。慢慢看吧,这只是一部规划史。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读后感(四):无所谓对错

围绕城市规划的三个核心内涵回顾理论的流变历程:良好质量的城市环境的构成元素是什么;再生棉样的条件下最有可能实现这样的环境;若公共部门的城市规划是其中的条件之一,那么它改如何行动。经典在于,还原到理论所根植的特定历史背景中,探讨规划的根本问题,而非简单评判理论的对与错。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读后感(五):规划理论的流变

规划理论的流变梳理了从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英国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脉络,从中不难发现,规划理论的流变与政治经济背景密切相关。城市规划不是单纯的科学或艺术,而是一种实践活动。从方案的制定到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印象深刻的是对哈维的《社会公正与城市》的看法,他说:“尽管该书有很大的价值,但是它没有提供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城镇规划的作用和有效性进行的具体分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