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闲谈写对联》读后感摘抄

《闲谈写对联》读后感摘抄

《闲谈写对联》是一本由白化文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1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闲谈写对联》读后感(一):介于讲义与联话之间

白化文《闲谈写对联》介于讲义与联话之间,多自己经验体会,对喜欢对联的读者是有帮助的。兹录一些对联如下:作者给北大教授林庚80大寿寿联:海国高名,盛唐气象;诗坛上寿,少年精神(P146);金岳霖挽林徽因: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P159);王瑶卿挽陈德霖:平生风义兼师友;一别音容两渺茫(P160);传易顺鼎代小凤仙作挽蔡锷:万里南天鹏翼,君正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壮千秋(P162);章士钊赠杜月笙: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尺五天(P184);浔阳琵琶亭联: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P187);滕王阁联:我辈复登临,目及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P201);吴小如为茅盾纪念馆撰联:一代文章辉子夜,满腔心血化春蚕(P216)。

《闲谈写对联》读后感(二):读《闲谈写对联》

这本书并不像豆瓣有些短评所说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于我来说,它是本难得的恰如其分的好书。短评说得那样刻薄,大概是高手高屋建瓴,只能观其一面而不屑,而下走如我尚未入门,只能高山仰止的缘故。 作者白化文先生将书名叫做“闲谈写对联”,是十分贴切的。“闲谈”二字,预示作者轻松的笔调,下为一例:“有人说,你讲了这么多,想必是能写了。拿出你的成品来,让大家见识见识。笔者会向您报告:写是写过几副,入不了名家的法眼呢。既然您想评判,恭敬不如从命,就取出几副来献丑吧。”颇有北京人之幽默。书既然名为“写对联”,侧重的也是方法,收录的对联当然也就没有联语类的丛书那样多,但供初学者入门还是绰绰有余的。高谈阔论者常于有中病无,如此自诒伊戚,无乃太僭也。 作者对联功力深厚,“闲谈”二字实在是举重若轻之语。书的结构、体例及论述亦十分严谨,于目录与对联源流一节即可见一斑。作者于争议处态度偏谨慎保守,如用韵的问题,但胜在有理有据有建议。对联大多关乎风俗文化人情,讲求一个和顺妥当,作者显然深谙此道。如所引下文,出自挽联一节,语重心长的谨慎里颇见练达的人情文章:

“研究挽联的写法,载体和书法都是次要的,当然以内容为主。下面就进入正题:撰写挽联,首先应做到瞻前顾后,左右顾盼。这就是说,瞻前,要对逝者一生的优点、特点或突出贡献有深刻全面的了解,然后才能作出概括性的表述。顾后,则是对逝者家属的态度应有些了解。左右顾盼,是对逝者所在单位的态度要有清醒的认识,进而对逝者的亲朋好友的观点也是了解得越多越好。万不可自以为与逝者是熟人,不详加思索,下笔就来,那是很容易得罪逝者家属和某些活人的。切记:挽联是写给活人看的,不是给逝者看的。表面是对逝者说话,实则是说给活人听的。特别是在代表团体和为人代笔撰写挽联时(当秘书的人最容易摊上这件受累不讨好的苦差使),更得把各方面的关系全理顺了。当然,挽联究竟不等于逝者生平事略,更作不到盖棺论定。所以一般只谈优点、好处,讲的是过五关斩六将,千万别提走麦城,抑扬太过都不可取。经常采用的一种写法是,表达出一种适当的评价来。”

这本书尤为出色的一点是因时制宜。书写于改革开放之后,对联正复蹶兴之中。如前所述,对联多关乎风俗文化人情。新中国成立以来,风俗颇多移易;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又月异日新。对联有所更新自是理所应当。在这方面的论述和建议这本书可以说是非常精当,具体可见作者对挽联以及征联比赛的建议。 在新时代读旧书,总是免不了发一些感慨的。现在是二零二零年末,作者成书的年代距我也真可说是“久远”了。仔细想想,现在的对联似乎也不是书中的对联了。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行业联等等当然也都还在,但我小时候难得一见的印刷品对联现在似乎已成大势所趋了。不要说书里常提到的征联比赛了,就是在高楼大厦中找几副手写的对联怕也不是容易事。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于对联来说,当然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于热爱对联的人来说,恐怕在惋惜之中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件好事:它毕竟还没有消失,还在跟着时代一起努力地变化着呢!

《闲谈写对联》读后感(三):闲谈《闲谈写对联》

之前,我理解的对联是这个样子:

最早的对联是后蜀孟昶作“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

对联要对仗,要平仄相对;

上联以仄声收尾,下联以平声收尾。

读过《闲谈写对联》之后,发现我认识有偏差。

书中引谭蝉雪女史的研究成果,根据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遗书,如“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等联句,分析认为对联产生于晚唐以前,较孟昶早240年。

对仗自无须多言,对联对联,就是要“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平仄呢,该书强调“一定要把握住二至三个音节必须换平仄的原则”,并以书名为例作了解释。比如《三国演义》、《七侠五义》,四声调谐,这是好的;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旧译《瞬息京华》,发音是“去阴阴阳”,这也是好的;而新译《京华烟云》,全部平声,这就不好。另外,多年前一部讲对联故事的电视剧《联林珍奇》,也全是平声,相当讽刺。平仄的事,还可以再啰嗦几句,该书坚持“用古代四声来调平仄”,以《佩文诗韵》为准绳。当时想,单是《平水韵》已经够让人头痛,怎么又来个《佩文诗韵》?后来一查,才知道两者一脉相承。“佩文”是康熙书房的名字,觉得这个名字很好,以后如果我有儿子,可以考虑叫“佩文”;如果是女儿,就叫“珮玟”。

扯远了,回来说尾字的平仄。该书的意见是,上下联尾字必须一平一仄,否则就是“一顺边”,比如北京红螺寺山门旧联“以红螺净土聚八面来风,启旅游大门迎四海嘉宾”,两只脚都是右脚。但也并非我所理解的一定是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比如“海山仙馆”一联:海上神山,仙人旧馆。又如“三光日月星,四始风雅颂”。(下联常作“四诗风雅颂”,不过第二字“光”与“诗”都是平声,似不妥,见http://www.china.com.cn/book/txt/2008-03/10/content_12095548.htm。但第四字“月”与“雅”都是仄声,似无法调和)。而春联作为春节时张贴的对联,“尾字总是上联为仄声,下联为平声”。民间都是以红纸书写,除非旧年家有丧事,就以白纸书写。而清宫内习用白纸书写春联,书中也有提到。

当然,对联主流还是“仄上平下”,偶尔换个姿势,大家难免就要奇怪。金大侠也就此发表过意见,当年曾流传金庸、古龙、倪匡三大侠煮酒论剑,古大侠出上联“冰比冰水冰”,金、倪不能对。后来金大侠辟谣说,尾字“冰”为平声,怎可作上联?顺便提一下,另一位大侠梁羽生,编著有《名联谈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见《闲谈写对联》第59页)。

书中也介绍了一些很赞的集句,最典型的,“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杨振宁高中时在他的国文课本上着意抄录(http://www.shuku.net/novels/zhuanji/gnpheceanmpkd/003.html),颇为推崇。一晃六十余年,现在他该抄录“千寻铁锁沉江底,一树梨花压海棠”了。光光如我者,就只好抄录“静女其姝,此恨无绝;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闲谈写对联》作者白化文(这个名字让我想起“白话文”),老先生北大中文系毕业,北大信息管理系退休教授,夫人是同班同学。贤伉俪琴瑟合鸣,珠联璧合,合作了不少佳联。老先生行文谦虚,自称“下走”,称女学者“女史”,挺有意思。偶尔也幽默一下,他推荐龚联寿教授主编《联话丛编》,说“此书除定价略高,没有别的缺点”。

最后,推荐一下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电脑对联(http://duilian.msra.cn/),这个好玩,可以试试。基本上是“无情对”,比如出“孙行者”,他会对“祖冲之”,就不会对“胡适之”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