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毛姆小说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毛姆小说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毛姆小说集》是一本由毛姆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498图书,本书定价:1.55,页数:19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毛姆小说集》读后感(一):毛姆小说集

读完《时间简史》后看《毛姆短篇小说集》,真是觉得轻松异常,不用费脑力,只需感性伴随。

这本80年代版本的毛姆小说集唯一让人不爽之处就是译后记译者对一些故事的概括,扯上帝国主义分子,资产阶级虚伪之类的词汇,典型被某主义某时代绑架的观点。

距看完这本书也有大半年了,对其中一个故事似乎有些念念不忘:《人性的因素》。女主贝蒂后来的这种生活方式倒是非常令人向往啊。境界高等的爱情婚姻如奇迹,太难遇见,遍地可见的是功利型情感婚姻。 对一个女人来说,如果上天没有赐与奇迹级的爱情, 那么有了钱后,做一个自己世界的女王,有时间搞搞研究学习,有个男仆既是司机又当修理工……解决生理需求,稍带些许不累人的感情,太惬意了!向往这样的一种自由!

这支故事取名为《人性的因素》还得好好理解一番。

男主最后以想救赎贝蒂的心态继续向她求婚,真是可笑。他根本不了解贝蒂。 不少像男主这样的男人往往认为懂得女人漂亮聪明就算了解女人了,或许他们觉得根本无须了解。

《毛姆小说集》读后感(二):回味的消遣

与毛姆的交集差不多是由刘瑜始。

寒假读她的《送你一颗子弹》,如遇知己,片段文字间,她所记录的许多感悟和想法太有一种契合感的智慧,只想穿过书本和她好好击一个掌。她不故弄玄虚的直爽、真实表达的谦逊是我最欣赏她的地方,而她欣赏毛姆,用专门的大篇幅写他,后来我想,对于这个被评论家只视为“二流”的英国作家,我应该也不会抗拒。

刘瑜读这部小说集时正好在伦敦,是在消遣的时刻,透过毛姆的笔触深入这座城市的血肉中。而我读它,也是在消遣,只不过是运动会的雨天里,突然降温的湿冷春末,只想好好躲在寝室,喝着热水,读一个精彩的故事,虽然起点千差万别,但是惬意,都是这个英国老头给我们的同样感受。

这些短篇小说读起来非常顺畅,这是毛姆吸引人的一点——他是一个敬业的讲故事者,文字朴实之余又能深深引人沉醉进去,不愿意放下手中的书卷。曾经读过很多前几个世纪大文豪的作品,尤其是国外作家,由于翻译、文化差异等等原因,无一不有勉强咽之的感觉,而毛姆的特别就在于叙事性的增强,没有那些大文豪所强烈突出的艺术深度,他只是娓娓道来,叙事手法也不见得多高明,但就是能穿透时空的差异将故事叙述得全世界任何时间任何人都能够读得下去。

这一点让我想到如今网络上的所谓”厕所读物“,众所周知,都是一些没营养的狗血小说,然而可读性也很强,难道这是把毛姆的小说和他们归为一类,我的想法当然是否。但是它也有很多这样的元素:婚外情、死亡、迷人的女性……不可否认,这些因素正是烹饪一个精彩故事的重要调料,因为它们有别于正常人的平庸生活,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是突破常规的:《人性的因素》中完美女神般的贝蒂却和丑陋的男仆苟情多年;《插曲》中炽热爱着女友的小伙子也能一夜间爱情消磨殆尽;还有《月亮与六便士》里的证劵经纪人抛弃了一切却只为画画。这些主人公不可思议的行为就正好引起了现实中的矛盾,故事的叙事高潮正由此迭起,在我看来,小说文本叙事性的一大魅力就体现在主人公突破常规而不是理所当然的行为。

若你只把它当消遣的话,你的心情能随故事的跌宕而起伏就好了,何必追求那样多的营养,但你如果愿意区分,毛姆的故事和所谓”厕所读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却是可回味性。

倒不是分析这些短篇小说中揭露了多少人性的含义,蕴含多少的讽刺意味,这些是评论家们热衷做的事,也早已经做烂了。我没有好好研究过毛姆的生平,也不想带着文学批评的眼光去鉴赏它的小说们,只是想浅谈阅读之余的回味感。回味指的是在阅读之后能够存留脑海中的值得把玩的余味。

私以为毛姆非常擅于营造阅读的回味,在他的小说中多数是悲剧结尾,即便一开始洋溢着一切热情和美好,到最后也会以一种冷幽默的形式悲剧结尾,这种悲剧或表现为爱情的破碎,或表现为死亡,总之不是皆大欢喜。这些悲剧的原因多半正来自于无法辩驳的人性,令人掩卷之时,想无奈地叹口气,而那个讲故事的小老头正偷偷躲在文字背后满意地听着读者的叹气。他还精心于环境的烘托,尤其是《迫于环境》这篇里,一开始幸福的两口之家,异国的小岛上随处都涂满着幸福的色彩,而后真相浮现,幸福的破灭,压抑感四溢的周遭都显露着难以言状的孤独感。《雨》中时不时穿插的对那座太平洋小岛上湿热雨天的描述,不断带来一种如蚊子绕耳般躁动不安的感觉,伴随着故事逐渐向阴暗的进展,最终大雨瓢泼中,是道貌岸然的撕裂和死亡。

这种回味的来源还是和毛姆一生不断的游历和开阔的见识分不开,他一生漫游了全球,在那个英国还是”日不落帝国“的时代,他见识了许多英国人在异乡的经历,所以他笔下的主角多是”没有故乡的人“,他融见识和感悟于笔下,正如刘瑜说的那样,悲悯之心是他写作的基本情绪,而他又将其掩藏得不露痕迹。

不管如何,我还是钦佩他,喜爱他的小说,尤其艳羡他游历的经历,这也验证了,脍炙人口的作品往往需要行万里路的积淀。希望有一日我也能有让他人回味消遣的小说作品。

《毛姆小说集》读后感(三):边读边记

当初看完贝蒂·戴维斯的《香笺泪》后,发现原来是小说改编的,就对原著很感兴趣,所以才看了这本小说集,没想到原本的《信》只是很短的一篇小说,之后顺便又读了其他故事,发现意外的有趣,刘宪之的翻译也很好,流畅简洁读来全不费功夫。虽然说看着很有趣,但毛姆总在小说中透露出一种嘲笑兢兢业业循规蹈矩者的态度,并且鼓吹人生应当寻欢作乐放荡不羁,这一点看得我挺不舒服的,可能是因为我自己本身属于比较死板的那种人的缘故吧。不过后来仔细想想,无论我反感与否,人生本来也是如此,毛姆也不过如实记录了下来而已,这样看来我自己的反感反而有点可笑了。

无论如何,毛姆确实会讲故事,总是让我读得欲罢不能,在这里记录一下我看完各个章节的感想。

《外表与事实》:这篇是黑法国人的吗?看的几个故事里就这篇看得云里雾里的,嘲讽上流社会的某些奇葩思想?

《蚂蚁与蚱蜢》:嘲讽兢兢业业者的故事,最后真是看得气死人。不过勤奋努力的人总是得不到相应报偿,游手好闲的人却总能投机取巧,也是社会常态了。

《午餐》:这是个笑话?

《人生的严酷现实》:最后的现实确实很严酷,这篇是嘲笑循规蹈矩者的。同时觉得也讲了一个成长的故事,外面与你听到的总是不同的,很多事情总要亲自经历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

《整整一打》:封建礼教总是不堪一击。

《患难之交》:讲述人不可貌相的一个故事,不过这里感觉更有趣的是毛姆关于如何塑造人物的思考。“一些小说和剧本之所以经常不真实,看来是作者迫于某种需要,把他们笔下人物的外貌、性格写得十分统一,不肯让人物自相矛盾,因为那样的话,这些人物就变得不可理解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是自相矛盾的。人有着一些杂乱无章、自相矛盾的特点。”

《插曲》:看得最难过的一个故事,本以为按照毛姆总是把女人写得无比轻浮的特点,估计女主最后要出轨,谁知女主真是个好女孩,男主才是个地地道道的渣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女孩千万别孤注一掷把所有筹码都压到一个男人身上,否则最后惨的是自己。

《人性的因素》:最好看的一个故事,除了这个故事本来精彩外,毛姆在其中再次谈到了身为作家的思考,"我觉得,作家的工作之一是要及时注意他的同时代人在写什么。"这正是一个作家比其他人优越的地方。当他因某件事感到极不痛快时,遭受折磨和痛苦时,他就可以把这一切写入小说。这是多么好的自慰和解脱的办法啊。”顺便一说,这个故事的女主固然魅力四射吸引人,但是最后毛姆为她的开脱我依然看着不爽,这种类型的女性自然有魅力,我也很喜欢看蛇蝎美人的故事,但是错的就是错的。

《信》:《香笺泪》的原形,故事比电影要简单些。这个故事到底想讲什么呢,看完电影和小说后我都有点混乱,大概是想讲在旧思想下生活的女人的压抑?最后那句“听到呼唤声,克罗斯比太太那变了形的脸渐渐恢复了原状,原先那些明显的痛苦表情消失了,正像一张褶皱的纸被手捋平了一样。霎时间,她的脸变得冷静、沉着。”看着真是带感。

《雨》:也是比较精彩的一个故事,传教士也会沦陷于石榴裙下这点猜到了,但是最后结局没有猜到。我不觉得这仅仅是个揭露传教士虚伪的故事,传教士的信仰显然还是很强的,最后会自杀就说明他确确实实想要维护自己的信仰,所以也不能简单说他就是虚伪的,我觉得应该寻本溯源,为什么传教士要做那些为人厌恶的事,归结到底是宗教思想的控制,与其说这个故事是批判传教士,不如说是批判宗教的本质就是反人性的。

《大班》:读前边还以为是鬼故事,讽刺意味倒是读出来了,具体在讽刺什么就有点摸不着头脑了,大概是那个时代在殖民地大发横财的人吧。

《蒙德拉古勋爵》:对议员的讽刺,对复杂人性的表现,以及对不可知事物的恐惧。心理医生那难以名状、难以把握的能力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如科学一般,我们研究科学,用科学解决问题,但我们对科学又不是完全了解,总是无法知其全貌,于是最终,世上最有些事情是科学所难以解释的,就如蒙德拉古勋爵无法被医生神秘的能力治愈,医生丰富的行医经验无法解释发生的一切一样,医生最后很想理性的用“巧合”一词搪塞了之,但终究抵挡不住如山崩般袭来的未知事物的恐惧,也许是因为他本身就对自己的能力半信半疑、本身对科学就没有坚定的信念的缘故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