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台港文学选刊》经典读后感有感

《台港文学选刊》经典读后感有感

《台港文学选刊》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台港文学选刊》读后感(一):天涯觅知己,莫失同路人

实话说,订阅这本杂志是因为楚楚,因她曾在,因她曾来。

虽然,现在她已离开这家杂志。但这里的风格,并未改变。

喜欢漫天地找文学杂志的朋友们大概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能找到一本真正钟意的栖息地其实很难,很多文字,只有华丽的题目,并不能从心灵上给予契合,比如曾经错误订阅过的种种,不说名字。

但是,自从在这里安家,我便一辈子不想走。住在这里是一种情怀,一种让人不忍离去的温暖感,不曾消失过。所以,我常常想,让所有爱文学的人们都来这里,说什么也不能让她如《散文天地》一样,因为一点金钱的问题,消逝在茫茫的人海中……

天涯觅知己,莫失同路人。

虽然刊物给自己的定位是世俗文学,可是依结果来看,她比任何标榜纯文学者更清、更纯。

话就说这么多吧。

《台港文学选刊》读后感(二):浮华的城市中,我们迷惘到烂醉

题记:借以此文献给影响了我一生的刊物《台港文学选刊》。

午夜时分,原本该睡去的时间,却被十几年前读过的一些文字搅到了心乱,应该说我一直算是个懵懂的女人了,看过的书总是无法记住通篇的内容,却总是对某个场景而耿耿于怀。

90年代初期生活在闭塞小城中的女孩,没有见过自动贩卖机,更无法知晓神奇的网络,但却在一本名为《台港文学选刊》的杂志上,看到了雨后湿凉的夜晚,一个清瘦白皙的男孩跳过肮脏积水,尽量挑着干净的路面走到一个街角的自动贩卖机前,仔细数出几枚硬币,投进去,下面咣当一声落下一瓶可口可乐,男孩拾起后继续向前面的街角跑去,头顶上是一个美女妖娆地举着一瓶可口可乐做的霓虹广告……或许是这个新奇的自动贩卖机让我记住了这个情景,也或许是那媚俗的霓虹街角和雨后肮脏的路面,还有男孩寂寞的身影让我在时隔10几年后依然清晰的忆起了那时跃入脑海的影像,有些怅惘,有些寂寞。

而94年《选刊》上的《参商传说》,一个在网络里名为‘伤心的河马’的男人和一个女子永不见面的伤感际遇,让老土的我惊异于那个幻梦一样的网络,更是让青春萌动的我迷上了猎户星座。

迷失

猎户星座

追踪每颗闪烁的眼睛

活在同一夜空下

想你

翻开穹苍幔幕

走过银河波涛

参商

愿期待

千万光年

——伤心的河马

也就在94年与爱着的那个男孩分隔远远的两个城市时,我曾在信中认真的画了一个猎户的星座图寄过去,我告诉他在每天夜晚的9点时,只要他走出门抬起头,我们会在同一个时间看到同一个东西…..

呵呵,多么纯真的感觉,傻傻的叫人落泪。

如今依然会在夜晚习惯性的抬头寻找猎户,先是寻找那最闪亮的排成斜线的三颗星,继而就看到了围在四周的那像一座城一样的四颗星,然后会忆起那个叫‘伤心的河马’的古怪名字,然后会有亲切的、伤感的感觉涌上来,恍若回到年少时的青涩。

要说喜欢上黄碧云,也应该是在《选刊》上最初看见她那个《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和《失城》开始的,愚笨的我在若干年后几乎无法记起全部的内容,却依旧记住了这个叫做黄碧云的媚行女子和她凛冽的语句冰凉的画面。10几年后在网络上重温黄碧云后邂逅了她早年所写的《媚行者》,依然的感触、依然的‘爱、温柔与关怀’!

既然提到《选刊》不得不提的还应该是郑宝娟的《巴黎望春风》,这篇93年发在《选刊》上的短篇小说,却是整个《选刊》对我影响最深的一篇,以至于十几年后我初识网络时,第一个想到的网名便是里面的主人公‘安美’,几年未曾更改。

不再赘言文中的情节,实际上我也无法能连贯的去叙述清晰,但是里面开篇所言“多少悔恨和哭泣都阻止不了我们朝堕落与毁灭的道路前行”和一次寒夜化装舞会后,‘安美’对‘我’说:“在巴黎我才能穿一条床单演希腊女神,才能一个晚上分别爱恋一个维京人的海盗头子,一个印度殖民地的英国军官,一个从中南美流放出来的过气暴君,外加一个中国山东省来的流体力学博士”却恰恰解读了人生追求过程中的迷惘。‘我’注重伦常、怀旧,却对追求自由、不羁而又堕落的‘安美’难以离开,人性不同的体现却正是我们每个人身上所具备的双重特性。在浮华的城市中,我们迷惘到烂醉,我们渴望温情和慰藉、追求自由和奢华,却又在矛盾和失落中如此孤独、迷茫和空虚。

每个人灵魂中都有一个‘安美’,借用文中所言: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历史长河中没有姓氏没有过去的‘畸零人’,因为我们都共属于十丈红尘万般色相的游牧部落!

《台港文学选刊》读后感(三):老派少女杂志回忆

最近读到本新书《老派少女购物路线》,作者洪爱珠。书非常好看,老派少女是作者本人,也可说是她笔下深深怀念的母亲,从菜市场的人间烟火,到三代同堂的旧式餐桌,就算已经读过几十万字古今中外作者写母亲与厨房的文章,这一本仍然格外温婉动人。

但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另一件事。

整本书读到《后记与致谢》,忽然看到个久违的名字。

作者感谢了最初刊发她作品的媒体:“《上下游》是我最初发表处,不仅将素人文章刊登在创刊号十分狂野,且若无古总编这些年的出题敦促,本书过半文章也写不出的。在此一齐感谢将我引介给《上下游》的陈斐雯和曹丽娟老师。”

曹丽娟,是写《童女之舞》的曹丽娟吗?

回顾自己的阅读史,许多心爱的中文作家,都是在一本名叫《台港文学选刊》的杂志上初识的,有的一路几十年跟着读下来,有的惊鸿一瞥再无下文,曹丽娟就属于后者。

时隔这么多年,我都还记得小说《童女之舞》的开头:

小说讲述了钟沅和童素心两个女孩高中相识后十年间的情愫,她们热烈而迷惘地探索着自己的人生方向,也探索着自己的情感方向。“一步步向成人世界迈进”。

这才想起来上网查询,却所得寥寥。所有关于她的网页加在一起也只是简略提及如下信息:

曹丽娟,台北彰化人,淡江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职《汉声》杂志编辑,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只出过一本书,就是《童女之舞》。书中收入四篇小说,其中与书同题的《童女之舞》曾获1991年《联合报》短篇小说首奖,并曾于2002年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另外三篇分别是:《关于她的白发及其他》《断裂》和《在父名之下》。这三篇的文本,也是杳杳无踪。

而在前网络时代,当年我读得惊为天人之际,手中有的只是一本杂志,一本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某一期《台港文学选刊》,再无其它。

这本据说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专门介绍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华人华文作品的文学期刊当年像是一扇面朝大海和远方的窗户,让我等读者有机会见识到在另一种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中文,熟悉又陌生,古典又新潮,厚重又清澈,像从窗外吹进一阵清新的风。

每年的三月号,固定是“女作家专号”,还常常推出作家专辑,每期集中刊发一位作家的数篇代表作和关于这位作家的文学评论。早年还会刊载金石堂书店的畅销榜、十大影响力好书榜等榜单,虽然当时几乎不可能买到其中任何一本,但我终究有机会看到了那些书的名字和作者,沉淀在记忆深处,成为之后阅读底色的一部分。

2015年去台北旅行时,当然去了后起之秀的诚品书店,心情更接近旅游打卡,而在永康街口迎面撞上“金石堂书店”的招牌时,才真真正正感慨万千地发了好一阵子呆。

洪爱珠在后记中感谢的曹丽娟,是不是那个写《童女之舞》的曹丽娟呢?我其实也并不确定,虽然宝岛文学圈里有两个同名同姓的曹丽娟可能性很小,但毕竟我们的演艺圈中就有两位美女宋佳。

只是经由这个契机,我想起那份许久未读的杂志,想起那些漫长的暑假午后,从厚厚一叠积存数年的《台港文学选刊》中选出一本,翻到特别心爱的篇章读了又读。可能是黄碧云的《盛世恋》,是西西的《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朱天心的《时移事往》……后来我买了许多她们的书,但在这本杂志中第一次读到她们的文字时那种鸿蒙初开的震动,至今难忘。

说回手中这本启动了记忆开关的《老派少女购物路线》,此书出版后亦曾荣获“金石堂年度十大影响力好书”。看到熟悉的书店名、熟悉的奖项、新晋作家文字间熟悉的“旧派人的体贴厚道”,安慰又惆怅地叹一口气,真好,还有一些东西得以幸存,未曾面目全非踪影难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