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师们的写作课读后感摘抄

大师们的写作课读后感摘抄

《大师们的写作课》是一本由舒明月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4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师们的写作课》读后感(一):别看,别买,别浪费时间

被书名有可能欺骗的朋友们(像我一样),兴致勃勃参加了鉴书团,竟然中奖了,但是收到之后真的非常痛惜,这样的书实在是浪费纸张,浪费快递,甚至浪费包装纸。

话不多说,咱也先扔出一段

全书充斥着这种“公众号”的文字风格,当然也是在朋友圈开专栏的作者十分引以为豪的,引用部分超过全书的50%了吧?不知道版权费是怎么算的。

认真的说,引用一段沈从文写翠翠,再加一句话点评,这样的文章真的值得做成书吗?

《大师们的写作课》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别看,浪费时间

感谢赠书。

每次鉴书团都是无脑报名,中了才看看是哪本,腰封畅销30万册,封底姜云升评论,心里“咯噔”,好好好,下次一定搂一眼再报名。

前段时间看了双雪涛《白色绵羊里的黑色绵羊》,讲到了如何写作,又讲自己如何受了王安忆讲写作的影响,好像文学真的可以通过大家点拨而使人有启发,并不只在个人天赋,甚至令我有了提笔的冲动。

本书作者开宗明义“好文笔是读出来的”(我当然相信好的作者巨大的阅读量必然是基础),但是你没有任何原创作品傍身,怎么敢教大家如何写作呢?如果你开脱不是在教大家写作,而是教大家鉴赏,怎么说呢,像极了我在毕业论文里凑字数的样子,而且你知道引用也算重复率吧!

从序言开始出现的大咕咕咕鸡是何许人也困扰我许久,且看

一时难以分辨是在开嘲讽还是真收钱了。后面跟鲁迅对比做了一个表格真把我逗笑了。周树人看了都要气不过半夜找你理论的程度。

网络的东西就放在网络里,不要把从前纸媒不收你稿的怨念拿来荼毒读者,反思一下!到底是谁在买这种书啊,不会是学生家长吧!也行,勉强当做一个快速拓展阅读范围的工具吧。但是,有阅读习惯的人别看,千万别看,会让人产生我上我也行的幻觉的!

《大师们的写作课》读后感(三):从读开始,从大师的写作开始,启程……

在写作的旷野中,我们摸索前行,如同迷路的孩子,面临着语言的桎梏,寻找着灵感的涓流。此时,各种各样的难题相继走出:语言匮乏、思路不清晰、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一个个让我们感到束手无策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写作又能走向何方?走得多远?……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先生,“30年代文学洛神”的萧红女士,“博学鸿儒”、“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一位位享誉华夏的顶级作家,带着他们的经典作品,在文学评论家舒明月女士的最新增订版《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中一一走出,一场有关写作的盛宴由此呈现……

俗话常说,“好文笔是写出来的”,舒老师却不是这么认为的。相反,在她眼中,读才是最重要的。带着名人的经典作品,舒老师用其独到的赏析、精准的点评以及提炼出的模仿的技能点,鲜活地提供“读书地图”,灵活地传授“写作宝典”。深厚的文学功底夹杂着敏锐的洞察力,文学大师们的写作风格、技巧和思维方式,在与她一起阅读的过程中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批注篇新增的几篇文章,更是手把手带领读者领受作家们的繁密招式,解锁写作难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是因为大师们提供的丰富语言表达方式和词汇量,堆起了我们如何运用生动的词语、精准的形容词和恰当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写作高楼。而舒老师的批注和点评正如雪中之炭,送给我们深入理解其中的每一个用词之妙和每一项技巧之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风格迥异的结构、不同角度的叙事、千变万化的时态,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日积月累,其中的独特风格和写作技巧、情节的构思和人物的塑造、氛围的营造和背景的烘托……一个个写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在舒老师集数十篇大作一身的作品中有条有理地呈现,文学的本质和写作的精髓也自然流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学的康庄大道就在眼前,从读开始,从大师的写作开始,启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