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吃马铃薯的日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吃马铃薯的日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吃马铃薯的日子》是一本由刘绍铭著作,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5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吃马铃薯的日子》读后感(一):一无是处

香港人的社会性很强,又喜欢连通,落在文学上,常常是化“文学”为“文化”,合纵连横地来一番综合,像小贩那样营生,快速而轻浅。

文字不厚没有关系,毕竟思想大师可遇难求;然而随笔,不管抒情还是叙事,味道一定要好。否则便不能算是文学,也就不该出版。

一个职业人,本不该归于文学创造者一类,于是不必深究;然而董桥写在封底的“刘教授吃过马铃薯的日子之后燃点一炉烟火的境界,跟他的文字一样动人,跟他的学问一样清幽”这样的过誉之辞,直让人怀疑这算是小有名气的文人的文字趣味。记得只翻过半本《旧时月色》,印象是不够真诚,或者是作者有心无力,写不出好来。

人过了中年之后,文字的功力需要思想与性情的支撑,一星半点也不能敷衍;可不能再像少年、青年作家那样,可以轻易地靠年轻的心气来让人喜爱了。

2011.8.12.

《吃马铃薯的日子》读后感(二):用力的活下去

《吃马铃薯的日子》是刘先生类似于自传式的小文,大概讲述着是他自己寄人篱下的童年时光,艰难求生的青年岁月,最后勇敢求学美国,在那里慢慢的弥散开生命的枝桠。书不长,地铁上一个小时就读完了。到站了,合上书,脑子里悠然飘出那句:LIVE LIFE TO THE FULL。这是他的朋友告诉他的,告诉他:别顾虑太多,活的真实饱满就好了。

是啊,珍惜生命给予的每一分每一秒吧,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的是什么,那就把把握好现在。每个人的每天都是富人,你们一开始,都是拥有着24个小时,86400秒的富翁,这些“财富”,你可以浑浑噩噩度过,也可以用心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让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最好的日子不是昨天,不是明天,应该是今天,用心对待每一个“吃马铃薯的日子”,一切都会好起来,一定会的。

《吃马铃薯的日子》读后感(三):人生聚散事——《吃马铃薯的日子》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聚散事,自古平常。

同事为了自己的梦想只身前往美国求学。他似乎对此行充满焦虑,所以行前送他这本书作为纪念。在书中,刘绍铭写了他的童年以及他去美国求学期间的往事。刘说他当年到达美国时,身已不名文。然后又讲了他怎样去打工、怎样选择专业、怎样找工作、怎样与美国人交往等等在美国的切身经历。这些经历对那些去美国求学的人应该有些启示,虽然都是60年代的事。那日在网上碰见他,谈起,说他看完了书,觉得很好。不过他的焦虑依然存在。

其实此行,他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他辞去了工作,去异国他乡还要重新适应环境,再加上功课很紧、美国的博士学位也不易拿,即使将来海归,前途也充满异数。那他为什么还要去呢?去还是不去?我想这也是他反复问自己的问题。或许是因为他太有才了,足可以恃才傲物,所以还有不甘心,还要对自己挑战。相比我等,就没这个勇气与决心,安于现状,刻求稳定,以致于要接受自己的庸庸碌碌。这是个人生的悲哀。这也说明我心态老矣。说的好听点吧——这叫价值观变了。

人生要交往的人会很多,有的擦肩而过,彼此成为匆匆过客。希望我们不会。还有希望他:前途似锦。这个词很俗,但当我用它时,发现想来想去就这么合适。原来我们还没有逃脱得了前人的智慧。诚然,他也要过段吃马铃薯的日子了。将来,他的“日子”见诸笔端,他人再续。

《吃马铃薯的日子》读后感(四):马铃薯里的人生百味

这是一本写于上世纪60年纪的书,比我早生了十年,而在我来到这个世上近三十年后读这本书时,却似乎是在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书中环境、人物、故事是那么陌生,但刘绍铭老先生轻松、豁达、洒脱的笔调让人读着不忍释手,那段“吃马铃薯的日子”写得是有滋有味。

据说,最早把留学生活比喻成“吃马铃薯的日子”的是在英国的留学生们,这是因为在英国马铃薯确实为餐桌必备,家常便饭,就像中国人吃饺子一样普遍,以此作比漂泊异乡的求学生活,确是十分具有代表性。另一方面,马铃薯虽不是什么稀罕物,但口味、营养俱佳,能经常吃马铃薯也应是不错的日子,这样的日子也包含了一种对漂泊异乡的生活的乐观。

作者吃马铃薯的日子从一开始就是异常艰难的。以自修生名义从香港考入台湾求学,却因申请不到美国大学的助学金,又错过了台湾中学老师的职位,加之婚姻的失败,无奈返回香港求生计,最后不得不“置于死地而后生”“空着手去美国”,开始了“吃马铃薯的日子”。这段求学岁月于作者而言,可谓一波三折,而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所做出的选择,算得上是命运一次重大转折,颇有些人生背水一战的感觉。但书中故事却并任何惊奇之处,多是打工、择业、与一些同学、老师及友人的生活片断及对生计的谋化。作者写得轻缓平抒,以平常的心境,在简单中凝聚力量,记录那些“摸着石头过河”日子,传达给人的却是积极生活的态度。

正如作者所言“自觉前半生不肯向命运低头在逆境中打滚的经历,记录下来,或许会对童年经历跟我相似的年轻人有鼓舞作用。”事实也的确如此,此书在香港一经出版,“在好些学术聚会的场合中,不时有素未谋面的年轻人上前跟我打招呼,感谢我以‘勤工俭学’的精神给他们树立了榜样”。由此这本于年轻人而言的励志书,便具有了极长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的真正动力之源,我以为并非仅是一个学者的成功故事所能解释的,在字里行间,更多的则是对艰辛生活的另一番的理解,让人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吃马铃薯的日子》读后感(五):Live Life To The Full——读《吃马铃薯的日子》

昨夜无趣,随意翻书,捡起一本刘绍铭《吃马铃薯的日子》,揽卷入怀,细细的读起来,竟爱不释手。我想其原因一是我喜欢读回忆录,另一方面其文字确实传达给我一种平静的力量。

想起作者坎坷的一生,我也释卷长叹,想必这一辈的人也都是尝尽生活的酸甜苦辣,经历的事情与思考的问题当然也深沉许多。从小母亲离开家,父亲不务正业,父亲将作者以及小自己两岁的弟弟送到伯父家,一切都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而伯母的冷嘲热讽在他的心里留下深深的伤痕想必也是他一辈子不愿回忆得。他从小就没有尝到父母之爱,从小就尝到了生活的艰难,从小就要学会怎么样活下去,生活没给他什么,但他却从中获得了力量与信念。当我读到他们兄弟俩个晚上睡觉时的凄惨竟也感伤不已,书中这样写到:“在睡觉前,兄弟两人用一条麻绳隔床互捆手足腰身,梦中谁先翻身,就把对方拖起。这种睡眠方式也近乎卧薪尝胆了。如此翻来覆去,一个晚上难得有两个小时不从梦中惊醒。甬道是露天的,兄弟二人谁最后一次惊醒,看到东方渐露鱼肚白,就知道这是该起床干活的时候了。”我无法想象以这样的方式睡在厨房以及厕所的甬道上是怎么样,与之相比现在自己的生活,剩下的只有内心深深的焦虑以及羞愧难当。我们都太过幸运,也许这就是我们的悲剧。人们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只有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念的人,才有机会决定自己的命运。作者在印刷所做过童工,在的士公司做过接线生,在文具店当过“文书”,也当过黑市教师。我们不要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工作,每一份工作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都是那么不人道,孩子在童年应该享受到的一切幸福,作者不曾享有,只是将眼泪深藏在心底,所能做的也只是活下去。虽然有过对于生活以及未来的迷茫,但内心中唯一确定的只是勤奋以及坚持走下去。上面这些就是书的第一部分《童年杂忆》。

初一辍学后,作者干过各种工作,并没有失去改变命运的渴望。上夜校,自学英语,在无尽的黑夜中埋头苦读,终于自修考上台湾大学外文系。在台大的生活,作者也只是寥寥数语,并没有作过多的描述。接下来就是留学美国,先是华盛顿大学,后转学到印第安纳大学。事情往往不是我们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尤其是对于穷困的学生来说,命运在考验你到底是不是已经准备好来到这个世界上,如果不想屈从命运,就去抗争。或许你在抗争中,获得的不只是成熟与稳重,也有对于活下去的勇气。那时命运或许会笑着对你说:这就是我要你成为的样子。我想留学也只是命运给作者出的一道难题,无可靠经济来源更无学校的奖学金,怎么在美国生活与学习。就这样靠朋友凑的一点钱,毅然踏上漫漫征程,前途未卜,退回来只会让自己颜面无存,所能做的只有硬着头皮向前。于是不停的找工作,终于找到一个餐馆侍者的工作,虽然不是一个体面的工作(尤其是穿上“号衣”时,作者由衷感到耻辱),可是与活下去相比,面子早已不是活着的理由。一个人在国外,没有多少朋友在身边,感到孤独与寂寞是经常得。特别是在作者在迈阿密大学教书时更是如此,没有朋友,没有中国人,寂寞与孤独像幽灵一般如影随行,那时作者买电视机的唯一目的竟是:“我想在下班回家后听听人声,看看人走动的影子。”此时,那种绝望感油然而生,我曾一直以为人应在孤独或寂寞时一个人慢慢享受,享受那种孤寂感。可是那种境界,又有几个人做得到,人都是渴望被理解与关心的动物,而作者也只是简单的想与人深入的交流,如果这都无法做到,我想这是谁也无法忍受的。美国求学的这一时期,作者也记下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比如做侍者时的苦乐,与朋友讨论漂亮的中国女孩,以及应邀到美国家庭里吃饭等等,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会心而笑中也有着淡淡的苦涩与无奈。以上就是本书的第二部分《吃马铃薯的日子》,这是本书的主体部分。

Live life to the full(结结实实的生活),这是作者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直贯彻的生活态度。想起当我读到此句时,竟也忍不住为之颤抖。结结实实的生活,多美的语句,平淡中传达的力量,让人无意中握紧拳头、迈开步伐。这也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这样写到:我想着想着,自觉前半生不肯向命运低头在逆境中打滚的经历,记录下来,或许会对童年经历跟我相似的年轻人有鼓舞作用。作者的目的我想已经达到。

《吃马铃薯的日子》 刘绍铭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

2012年6月6日晚23时55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