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性心理学》读后感锦集

《性心理学》读后感锦集

《性心理学》是一本由(英)霭理士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8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性心理学》读后感(一):性心理学

据说这是性心理学的经典著作,便拿来与丑丑研读。应该说译者潘先生翻译的还是挺有趣,虽然现在读来语句有些晦涩,想想在那个年代,能有这样的书籍翻译出版,真难得。只给丑丑读了一少半,其余是自己读的。其中个别理论或许有些过时,却还是一本系统科学的性心理的书籍。

《性心理学》读后感(二):常识教育

作为已经结婚并且是学医出生的人,读这本书基本没什么意思。

不过上个世纪初就有这么全面的性心理学,真是叫人惊叹,惊叹100年过去了,我们的性知识居然基本上都是向日本邻居的小电影学的。这本书起码应该作为大学选修课教材。

《性心理学》读后感(三):本人小评

该书是一部易读的性心理学,虽名为性心理学,但书的开始也介绍了一些生物学上的性。此外还涉及了婚姻、恋爱等内容。今日之中国,由于互联网等,使得色情内容随意可见,但人们并未真正认知性。以玩笑、恶搞之口吻谈论同性恋者多,而严肃讨论异性恋者少。甚至父母老师也少有在这方面给予指导(貌似只有初中的生物课上有很少一部分内容),只是单纯地禁止早恋等。该书可以提供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虽然中西国情不同,但许多潘光旦所做的注释弥补了这个缺点。不足之处是,该书成书、译书时间都较早,有些内容不太符合今日的情况。例如书中霭理士还在批判宗教影响下禁锢的婚姻,而现在西方却从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转而改为性解放了。在今日,对性的讨论虽不开放,但也不像过去那样是禁忌,可内容却多是色情或青少年间的讹传。这样能有一些书较为科学的介绍关于性的知识就有必要了,该书就是其中一本。

《性心理学》读后感(四):教你知道有关性的一切

三年前买的,断断续续的翻过,直到两个月前才开始下定决心这次一定要从头开始看完它。有人说翻译得很好,非常中国化,很有内涵和深度,我花了两个月时间看完,第一次觉得中文原来也这么难以理解。

Anyway,书里的许多观点和调查研究即便放到现在来说都是很前沿的,难读懂但值得一读,尤其是对于即将或已经步入一段亲密关系的人们。从性的发端到性的止绝,教你了解有关性的一切知识,积欲与解欲的过程及重要性,欲与恋爱的直接或间接关系,男子与女子间性感受的差别以及各种畸形恋的性表达,与性有关的精神疾病等等等等。

性不是部分人心里认为的多么肮脏可耻,亦不是某些居心不良的人吹嘘的多么神圣崇高,它不过是生命过程中最普通最普遍的一种需要,早有人说“食色性也”,这里的“性”指的是人的天性。

性本身不会对身体或心理带来坏的影响,而我们对性的认识、看法,及社会文化对性的解读则是我们一切负担、焦虑、不安的来源。

《性心理学》读后感(五):你为爱情吃的苦都是正常的

《性心理学》这本书是我在一个旧书店淘到的,最开始吸引我的是书里写的各种性冲动,比如影恋,算是自恋的一种,顾影自怜,看自己倒影的希腊美少年就是典型。

它从病理学和心理学多个方面,分析了各种性冲动的形态,当然最后有最深印象的,是书的最后两章,婚姻和恋爱。

婚姻本就不是容易和舒服

我是一个不想结婚的人,因为我觉得婚姻里面最强的纽带是孩子,但我特别害怕有孩子,害怕去对一个生命负责。

我们对婚姻的判断,是先看父母的婚姻,我爸妈的婚姻不幸福,小时候我觉得只有我是在一个不幸福的家庭里长大的,它让我怀疑一切婚姻幸福的样子都是假象,毕竟别人看我家,也是幸福的一家。

我有一个同事一直没有结婚,可是她爸妈的婚姻非常幸福,她说因为父母太幸福了,让她以为家庭关系是天然的,她不知道如何去组建。

对于婚姻,没有期待,就摘录了书中的几个观点,虽然书是1987年出版的,但很多观点现在看依然不过时:

1、婚姻之所以为一个契约,不止是为了性关系的运用和维持,并且是为了经营一个真正的共同生活。所谓真正,指的是一方面既有经济与精神的条件做基础,一方面更有道德的(也就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做堂构。

2、婚姻里的关系至少有三层:一是身体的关系;二是精神的关系;三是一种建筑在共同生活上的人事关系。

3、婚姻终究是人生的一个缩影,一个太容易和太舒服的婚姻生活就不成其为一个缩影,换言之,就是不可能的;而对于人生真有阅历和真已备尝甘苦的人,这种太容易和太舒服的婚姻生活事实上也不能给予什么满足。

4、大多数的婚姻是精神上的失望和生理上的剥夺。

恋爱如果太容易,一定是冷漠、没有热情的

为什么谈恋爱?我朋友说过一个很好的回答:为了在深夜里,能有一个人让你不孤独。

书里有一个解释:性冲动是有周期性的东西,所谓恋爱,是我们借了想象力,把它从周期性里解放出来,而成为一种有绵续性的东西。

恋爱是一个绵续的东西,但如果那么容易就走下去,就不会有那么多失恋的人。

朋友刚结束一段恋情,俩人从大学开始谈,一直以为是会长远。 因为校园恋情单纯;因为磨合了很久。但它输给了现实,“你觉得这样的爱情能长久吗?”结束了一切。

开始她想不明白,磨合了这么久,怎么还是输给现实。一个过来人说了一句“真理”:你以为的磨合都是小打小闹,你们压根就没想过未来,就是不合适嘛。

于两人之外,恋爱一定要有更远大的目的,要照顾到两人以外的世界,要想象到数十年生命以后的未来,要超脱到现实意外的理想的境界,也许这理想永无完全实现的一日,但我们笃信,爱的力量加一分,这理想的现实化也就近一分。

一定要把恋爱和这一类无穷极的远大的目的联系起来,它才可以充分表现它可能的最大的庄严与最深的意义。

现在对那个比喻“我们就像战友”有了新的理解,甜蜜之外,找一个更大的共同目标,两个人一起努力,不一定能达到,但彼此会不断靠近。

我有一个朋友,刚硕士毕业来北京,一直没谈恋爱。我问她为什么还不谈啊?她说不急,我有别重要的目标要去追求,谈一场没结果的恋爱干嘛,浪费精力。

我说,年轻的时候,经历一场觉得“对方就是全世界”的恋爱,虽然没结果,但它是爱情最好的样子。

她说,我过了那个年纪,而且没觉得这样的恋爱有什么好的。

若恋爱的授受只限于两人之间,那范围就不免过于狭小,在有志者,在想提高生活水准的人,就觉得不配做生活的中心理想。

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起了她。有些人被生活打过巴掌之后才明白的道理,也有人一开始就懂。

书里还有几个观点,一并写出来:

1、恋爱是一种吸引的情绪与自我屈服的感觉之和,其动机出乎一种需要,而其目的在获取可以满足这需要的一个对象。

2、冷漠而没有热情的放纵行为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一件事。而恋爱这样东西,假如可以随便发生的话,结果一定是冷漠而没有热情的。

3、恋爱的要素是不自私的以心力事人,我笃信为人服务是人生幸福的唯一钥匙,也唯有以此为钥匙的人才获得真正的幸福。

4、一切恋爱都是一种奴隶的现象。——英国哲学家勃尔登

5、如果不存在别的人,就谈不上自我;如果不渴求别的人,也就不存在自我。我们要忘掉别人和别人在我们身上激起的感情,就得忘掉自己。所以,恰当地说,爱包含在生活之中,如果爱是一种幻想,那么生活本身也是幻想。

6、所谓自由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抑制。因为要取得自由生活,我们总得把我们一般的冲动压制下去,而这一半也是最富有人性的一半,压制而成功,我们的幸福才算有了最后的凭借。

柏拉图说:恋爱是一棵天上生长的树。

我的理解是,恋爱的根是在人间,但是它的美好在天上。人间的爱情并不美好,因为人会自私、会怀疑...

恋爱的艺术,就它的最细腻最不着痕迹的表现而论,是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在人格方面发生最亲切的协调的结果。

恋爱不是一件单纯快乐的事情。或者生活中,本来就是悲喜交织的,管我们哭的几根肌肉也就是管我们笑的那几根。

有个比喻特别好:“那盛你的酒的杯子当初不就是在陶人的窑里烧炼过的么?“没有烧炼的痛苦,又何来饮酒的快乐?

生活已经很难,如果不想去面对爱情带来的种种痛苦,那还有一种方式,物恋,比如养宠物、嗑cp,因为这些没有背叛、不存在不确定性。

它有一个时髦的词,叫当代年轻人的虚假恋爱。

真实的爱情,偏苦还是偏甜,说不清。

最后还有一句毒鸡汤:今日天壤间没有一个字比恋爱这个字更要充满着虚伪与欺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