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性心理学读后感摘抄

人性心理学读后感摘抄

《人性心理学》是一本由王溢嘉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性心理学》读后感(一):在吃饭和睡觉之间,我选择嗑瓜子。

直面惨淡的人性,是什么造就了纷繁的人性,你又是否真的能看透呢?仔细的揣摩,了解人性江湖,让你在人海茫茫中,如鱼得水。

扪心自问,你是人吗?是不是从来没有停下来认真的思考,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首先可以试着写出自己的二十个身份,也是把“我是谁”的我放进二十个篮子里。在首先可以想到的这二十个身份中,肯定一定部分能找到自我。其次,是护卫自我的概念,是比得到别人赞赏更大的心理渴望,也就是先保护自我的自尊。相当于先达到温饱,才可以思考娱乐,先捍卫自我,在考虑外部的夸奖。大多数人很难客观的做到,正确的认识自己,不高估不妄自菲薄。

书里有一个新奇的观点,关于孝。不孝常思方而孝,假慈不是不能慈,对于自我行为的一个反思。不断的调整自我的位置,恢复内心的自信感。人生会遇到各种的顺境和逆境,胜不骄,败不馁,在不同的境遇中,保持自我,不迷失方向,不自大不自卑,保持良好的自信。

正常情况下,对于他人的认知,是我们内心的投射,眼见狗屎便心如狗屎;难以保持一个客观的态度来认知,会因为第一印象,相处的了解等,对一个人进行一个综合的印象,这个印象也就是我们称为的:我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也会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判断这个人的行为,君子还是小人,天下不是非黑即白,只是对于事件概率的一个判断。

当你认为的本性,不过是令你惊诧的行为。常说,第一印象很重要,是第一印象的盖棺定论,就像是我们不会觉得张飞是书法家,所有的信息汇集之后,会形成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也是一个顺序的虚幻性,印象形成后,后期的改观便是减分制人生和加分制人生,不断的在改变别人的看法。

《人性心理学》读后感(二):心理学入门就该这么写!

说起“心理学”这门学科时,我相信很多朋友都和我一样充满了好奇,但真的想找几本书来一探究竟时,却发现要么被专业书籍中各种奇怪的专业名词绕的头晕目眩,要么彻底就是骗钱的鸡汤文。而最初看到这本书的目录时,就很明显的有后一种的书的既视感:

从诸子百家争鸣到李鸿章游历西方,又从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品评再到金庸小说的人设问题,看到这一排排抓人眼球的主题,让我产生了一种并不是在看一本心理学书籍,而是“XX头条”或是“X家号”的纸质版。

好在向我推荐本书的朋友保证:“虽然书里很多标题党,但的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心理学知识普及的书哦!”

就这样我心存怀疑的撕开了本书的塑封,发现作者不过却是以各种著名的历史或文学典故为引子,向读者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入门级的心理学知识。诸如“马太效应”、“团体迷思”、“囚徒困境”等……每个概念都用生动的故事在两页内讲清楚。

比如作者在书中讲述一代明君隋文帝为什么会废掉自己长子的太子之位,而改立自己的二儿子,也就是后来昏君隋炀帝杨广时,用了一个英国的谚语“自己的鹅,都是天鹅”——隋文帝自己就是一个不近女色的人,所以在他看来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重要特质,就是看他在美色和奢侈的生活面前是否能把持得住。而二儿子杨广在称帝之前,在这方面可是要比他哥哥杨勇强的太多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的我,当然觉得这个解释显然无法满足我对那段废立大案产生的疑惑,不过却成功让我了解了什么叫心理学上的自我高估和自我取悦:对于一个成功人士而言,自己具备的某些特质,就是成就大事最重要的条件,至于其他所谓的“优点”,也就是那么回事了。

我之所以如此深有感触,是因为我老爸也正是这样一个人,一直以来被大家称赞“语言沟通能力”特别好的他,自从走上了领导岗位后,就认为会说话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技巧。甚至当他发现我光会动笔,不喜欢说话后,准备把我送进语言学校训练我的“语言”能力……

当然,我猜如果一名心理学的专业人士来读本书的话,一定会挑出各种“不严谨”的表达,但是作为一个曾经经常写科普类稿件的我看来,把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能用如此生动的表现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相当了不起的能力。

当我津津有味的用了两个晚上将本书读完后,真是要感慨一声:真是希望我感兴趣的每个领域都能遇到本书作者这样厉害的大神,能将任何难懂名词或概念用简单而又生动的小故事解释明白。而不是像某些“专业牛人”那样一翻白眼:“这种问题怎么能是一两句话就说明白的,这样吧,给你列个书单,你把它们都读完自然也就明白了!”

《人性心理学》读后感(三):心理学入门就该这么写

说起“心理学”这门学科时,我相信很多朋友都和我一样充满了好奇,但真的想找几本书来一探究竟时,却发现要么被专业书籍中各种奇怪的专业名词绕的头晕目眩,要么彻底就是骗钱的鸡汤文。而最初看到这本书的目录时,就很明显的有后一种的书的既视感:

从诸子百家争鸣到李鸿章游历西方,又从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品评再到金庸小说的人设问题,看到这一排排抓人眼球的主题,让我产生了一种并不是在看一本心理学书籍,而是“XX头条”或是“X家号”的纸质版。

好在向我推荐本书的朋友保证:“虽然书里很多标题党,但的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心理学知识普及的书哦!”

就这样我心存怀疑的撕开了本书的塑封,发现作者不过却是以各种著名的历史或文学典故为引子,向读者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入门级的心理学知识。诸如“马太效应”、“团体迷思”、“囚徒困境”等……每个概念都用生动的故事在两页内讲清楚。

比如作者在书中讲述一代明君隋文帝为什么会废掉自己长子的太子之位,而改立自己的二儿子,也就是后来昏君隋炀帝杨广时,用了一个英国的谚语“自己的鹅,都是天鹅”——隋文帝自己就是一个不近女色的人,所以在他看来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重要特质,就是看他在美色和奢侈的生活面前是否能把持得住。而二儿子杨广在称帝之前,在这方面可是要比他哥哥杨勇强的太多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的我,当然觉得这个解释显然无法满足我对那段废立大案产生的疑惑,不过却成功让我了解了什么叫心理学上的自我高估和自我取悦:对于一个成功人士而言,自己具备的某些特质,就是成就大事最重要的条件,至于其他所谓的“优点”,也就是那么回事了。

我之所以如此深有感触,是因为我老爸也正是这样一个人,一直以来被大家称赞“语言沟通能力”特别好的他,自从走上了领导岗位后,就认为会说话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技巧。甚至当他发现我光会动笔,不喜欢说话后,准备把我送进语言学校训练我的“语言”能力……

当然,我猜如果一名心理学的专业人士来读本书的话,一定会挑出各种“不严谨”的表达,但是作为一个曾经经常写科普类稿件的我看来,把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能用如此生动的表现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相当了不起的能力。

当我津津有味的用了两个晚上将本书读完后,真是要感慨一声:真是希望我感兴趣的每个领域都能遇到本书作者这样厉害的大神,能将任何难懂名词或概念用简单而又生动的小故事解释明白。而不是像某些“专业牛人”那样一翻白眼:“这种问题怎么能是一两句话就说明白的,这样吧,给你列个书单,你把它们都读完自然也就明白了!”

《人性心理学》读后感(四):读人性,让我们更加清晰的去看待这个世界

这几天,网络上到处都能够读到韩国女艺人雪莉自杀的消息。据说,促使她放弃自己鲜活的年轻生命的原因是,网络上出现的那些恶意留言。韩国甚至因此决定出台“雪莉法”来禁止网络恶评。结果这边法律还没有正式宣布此项法律,另一边已经开始有“喷子”就雪莉自杀这件事情,开始对别的艺人进行恶意评论与言语攻击。被骂的好像不仅仅是韩国的艺人,也有一位知名的中国女星。

这些网络的暴力制造者们,一面痛惜着受害的逝者所遭到的不幸,另一方面却又将同样的伤害去复制在其他人的身上,好像非得闹到悲剧一再重复上演才算罢休。真不知道该如何去评论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看上去完全自相矛盾的做法。或许,只能够用“人性使然”四个字来解释这一切。

说到“人性”,这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难以让人琢磨清楚的事情,也是最容易让人误读、漏读的东西。对于“人性”,或许你不经意间的一个小小忽略,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那么怎么才能够摆脱人性的驱使,不被它所束缚呢?又怎么样才能够学会去洞察人性呢?

著名心理科普作家王溢嘉认为“观察”二字是了解人性的不二法门。他本人经过多年研究整理,写出了一部名为《人性心理学》的书籍,在书中将他所观察到的各种有关于“人性”的事例一一列举出来,并且按照应用场景分为了十个类别来阐述。有意思的是,被他拿来当做“案例教学”的这些人与事都是我们日常中有所耳闻甚至是如雷贯耳的一些人物。他们或为古今中外的名人,或者是经典名著、知名小说中的各个角色。不管他们是平凡或者是伟大,是真实存在与现实还是出现在虚幻的小说之中。总之,一提起他们的名字,读者绝对会有一种熟悉之感。而对于作者依据他们的行为而做出的“人性”解读,也会更容易理解一些。

人生是一个大大的舞台,也是一个千变万化的万花筒。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句话对于人来说也很适用。这个世界上最不缺少的东西之一,就是各种各样的人,最难看透的是每一个人所持有的“人性”,这其中也包括我们自己的“人性”。读懂了人性,就看能够更加清晰的去看待这个世界。当然,也更加清楚的看清楚了自己。

《人性心理学》读后感(五):人是万物的尺度,更是一个迷

人是一个谜,不论是对自己而言,还是对别人而言。

记得大学的文学史老师说过这样一个观点:文学即人学。事实证明此言不虚。

曹雪芹有句著名论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世界是人的世界,社会是人的社会,故事是人的故事。

人,因无法忍受孤独,而选择融入群体,这是必然的,由人性决定的。作为群居动物,首先要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我们都希望与他人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问题百出是常态。

大卫·休谟写作《人性论》是因为他觉得人类一切学问都与人有关,因此必须先把“人”学这门大学问研究透了才能更好地研究其他学科,“人”学是其他一切科学的基础。 因此他在这本书里着重论述了人的“认知”“情感”与“道德”三个方面。但是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艰深难读!

人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难懂的问题,那么有没有一本书既通俗易懂,读完后又可对人性的一些基本特点略知一二呢?

最近读到的这本《人性心理学》可能适合有以上困惑和需求的人。

因为读这本书的时间恰好赶上开学季,所以只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阅读,比如工作休息间隙读一两篇,还有上下班乘坐地铁的时候读几篇。刚好这本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章节清晰篇幅不长,每一篇差不多900字左右,特别适合在碎片化的时间里阅读。

我的老习惯是看书先看目录,结果发现目录有好几页,密密麻麻的章节名……仔细一看发现是一个大的章节下有十来篇文章,一共十个大章节,分别从十个不同的方面讲述人性——自我认知、解读他人、生命辩解、社会竞逐、人情好恶、说服策略、团体压力、情绪起伏、利益得失、水泥丛林——这十个方面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中所包含的人性。每一章节下大概十一二篇。每一篇对应一个心理学概念,分别用一个事例加以说明其中所包含的人性。这些事例有的是你所熟悉的名人故事,有的是一些社会现象。

通过阅读本书,我发现懂一点人性你会少一些失望,多一些从容,生活得更轻松一点。

譬如说一个人如果有自知之明,他会更加理性,在遭遇挫折和不顺时不会总是将原因归结于外部世界和他人,他会先思考是不是自己出了问题。这个问题在归因有别里说的很明确。

还譬如说,我们通常会在没有足够了解某人时就已经根据侧面得来的一些间接资料对他做出了判断和评价,形成了一个基本认知,而这个基本认知会一直影响着你对他的看法。即便后来你已经对他有了很深入地了解,依然会固执己见。为何呢?这里面涉及到我们在解读他人时会出现的几种心理——投射作用、先入为主、先验印象。

先了解自己,再了解他人,这样在与人相处时才能少一些误解,多一些理解。

这本书一共涉及一百多个心理学术语,作者用你最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将人性的特征娓娓道来,不失为一本好的读物。至少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与人性相关的通俗读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