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匈奴简史读后感1000字

匈奴简史读后感1000字

《匈奴简史》是一本由长风 著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匈奴简史》读后感(一):匈奴简史

我们经常会说五胡,其实就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民族。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部族,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衰落于1世纪,是草原文明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本书总共分为八章,先向我们介绍了匈奴的起源及其概况,然后讲述汉匈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汉匈在交往中不断产生新的情况,有和亲、有贸易往来、有战争等,然后在公元 216 年匈奴帝国灭亡,进入中原,开启了汉化匈奴时期。从中我们能了解到匈奴帝国的兴衰历程,理清影响匈奴发展的重大脉胳,解除历史的枷锁,感悟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互相交融。 本书的作者是长风,本名张玉波。历史研究者,致力于以现代公民视角诠释中国历史,探寻历史书写方式。作者在真实考据的基础上,用轻松幽默的笔墨,将匈奴族的文化习俗、生产方式、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权组织、民族兴衰及汉匈关系等内容娓娓道来,是一部比小说更有料、更耐看的历史书,匈奴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经典。 匈奴其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民族,他们为蒙古草原上其他后维崛起的游牧部族做了示范,其开创的诸多制度被沿袭。在他们与中原王朝数百年的碰撞、交流中,不仅仅促进了自己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原王朝的发展。当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开通了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司马迁称其有“凿空”之功。

《匈奴简史》读后感(二):汉武帝PK匈奴的艰难,读完这本书才理解~

《匈奴简史》是作家长风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本关于匈奴历史和文化的深度解析之作。他通过对匈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考察,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匈奴这一古代游牧民族的兴衰历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强大而有影响力的游牧民族的生动画卷。

作者长风,本名张玉波,新生代实力派人气作家,《狂批<中国不高兴>》、《我们都是幸存者》、《哀莫大于心死》、《雪月醉歌》、《深秋锁话》、《不知斋随笔》都出自他的笔下。这本《匈奴简史》来到我的手里真是恰逢其时啊~刚刚看完的《大汉绣衣使》正是以汉朝和匈奴故事的小说,关于匈奴萨满之术还有很多疑问,正好认真来读一读《匈奴简史》吧~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左右。他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灵活的外交手段,一度成为东亚地区的霸主。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匈奴作为一个独特的民族,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求生存、图发展,并与其他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于不熟悉匈奴历史和文化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把钥匙,可以开启对匈奴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只有性格强悍的民族才称得上强大,这样的民族不但能改变自己,而且能改变世界。”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匈奴民族性格中的强悍和坚韧。这种性格的强悍和坚韧,在匈奴的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最早的起源,到最后的消亡,匈奴民族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始终保持了其鲜明的个性和特点。这种民族性格的强悍和坚韧,不仅塑造了匈奴的历史和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民族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匈奴简史》也详细考察了匈奴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例如,书中深入探讨了匈奴的统治结构和政治制度,分析了匈奴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物质生产活动,还对匈奴的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解析。这些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匈奴的历史和文化。

正如书中所言,“尽管匈奴文明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它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却是深远而持久的。”当我们对一些事情,比如“历史中的匈奴”一知半解的时候,最需要做的就是踏实学习,让每一寸时光都闪耀智慧的华彩吧?!

《匈奴简史》读后感(三):全面的匈奴史普及读物

历史普及读物中,以少数民族为主题的作品不多,以少数民族政权为研究对象的作品更少。这本《匈奴简史》,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与两汉几乎同期的匈奴历史,从全面性来说颇有可圈可点之处。

此前,著名民族史学家马长寿先生曾出版过匈奴史的相关著作。那部《北狄与匈奴》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本观点的作品,虽然现在看来有些观点已经陈旧,但从匈奴和两汉之间的经济关系入手来分析两个政权的关系,可谓切中肯綮。可惜的是,整部作品篇幅有限,没有从通史的角度对匈奴的历史做全面介绍。

相较之下,长风老师的这部作品,在全面性上占了很大优势。涉及匈奴的史料其实并不多,需要比对的内容少之又少,但这些史料基本上来源于中原正统王朝的史官记载,看待匈奴的视角并不是平等的。另外,除了前四史中匈奴专门的传记外,还有大量史料散见于相关人物的传记中。作者对史料进行了细致的爬梳,通过时间和重大历史事件这两条线展开叙述。

需要说明的是,作者讲述历史的视角,依旧站在以两汉为主的中原正统王朝上。个人觉得原因有三:其一,由于可选史料有限,而匈奴本身没有信史流传,完全更改视角并不现实;其二,作为历史普及作品,匈奴的兴衰史实际上就是和中原王朝,主要是两汉的关系史,其余类似政治史、经济史等点到为止;其三,国内读者已经习惯了这种历史讲述方式,这样也便于读者理解。

不过,本作将匈奴作为一个独立政权,放在和两汉平等的位置来看待的。除对匈奴400年来的历史展开叙述,对于匈奴的英雄人物,如冒顿单于、老上单于、呼韩邪单于等,均有较为形象的介绍。对于重大历史事件所带来的改变,作者也从两方面展开分析,着重介绍匈奴一方缘何会受到事件的影响,以及匈奴一方做出何种选择能避免事件对本部造成较大的伤害。这些内容站在上帝视角来说,虽然对历史的走向没有任何改变,但这种形式此前往往运用在中原王朝及所属的英雄人物身上,用在少数民族政权来说是不多见的。

邓广铭先生提出的“四把钥匙”中,历史地理对常年围绕长城沿线展开战争的双方来说非常重要。作者对每一处地点都做了认真的考证,并且不厌其烦地在文中一一作出说明。对于地理非常熟悉的读者,很容易就能搞明白双方战争的动向和目的。可惜书中没有配上地图说明,否则配合正文服用,一定更加清晰、直观。

本作一个非常重要的推断,即匈奴缘何在初期极其强盛的条件下,多次袭扰汉朝边境并造成重大伤亡,甚至在取得局部战役胜利的前提下,依然没有南下中原。作者援引赫连勃勃徐图长安的例子,来说明马背上的民族无法离开草原而生存。其实,这个话题稍微深入一些,我们即可注意到,以单于为首的匈奴领导层,个人好恶还在其次——所有单于都对南登大宝毫无兴趣,根本原因还在于整个匈奴族群无法适应农耕体系。这个陷阱,实际上当年投降西汉的左贤王於单一族已经替他们踩过了。在互相之间都无法改变对方的情况下,劫掠成为成本最小、收益最高的办法。

但匈奴并非从汉地空手而归,他们学习汉朝,遥控西域诸国,收取“关税”就是很好的例子。匈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时,这部分收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政权生存的命脉。但是,他们只学得皮毛,或者说不太想抛弃劫掠这种更为直接的方式,一旦张骞凿空西域,主导权易手,匈奴所受的影响远比汉朝大得多。无论是呼韩邪入汉,还是后来分裂为南北二部,都有西域控制权丢失的影子。

直到东汉末年,曹操将匈奴五部迁入内地,他们才借着与汉族融合的机会慢慢适应农耕社会,也为刘渊、赫连勃勃、沮渠蒙逊等人在乱世称雄打下了基础。这是匈奴在中国历史上最闪光的时刻,但也是最后的荣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