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匈奴史稿》的读后感大全

《匈奴史稿》的读后感大全

《匈奴史稿》是一本由陈序经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5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匈奴史稿》读后感(一):未完待续

这本书在机场买的,一方面阅读史书是自己一贯的兴趣,另一方面读史现在大热。

没买其他小说体的书,例如<明朝那些事>等等,就是觉得这些作者把历史给戏说了,用来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可以,当小说读也可以。但是距离历史,应该还有一段距离。

历史不光是大人物的起居注和逸闻趣事,还有很多别的方面。小说体历史应该再加点别的东西,就更全面些了。

回到标题上来,这本书名字叫做《匈奴史稿》,读后发现确实有点草稿性质。资料很多,但是还没有到详细整理融汇贯通的阶段。资料的来源也偏单薄,没有和后来的考古和文化成果很好的关联起来。

这个领域,正在等待大师。

《匈奴史稿》读后感(二):夜读匈奴史稿

七月的风吹过祁连山

海图果勒河与纳林河泛起波涛

居延海边的母马目光温柔

你在草地上追逐粉蝶

一段木简从沙土中走出来

你看到那一行模糊的文字——

——“塞外诸节谷呼韩单于”

石头上刻的是谁的盖世伟业

这五百四十九片胡杨树叶

是属于谁的散发墨香的记忆

马上只有带血的弯刀

穹庐里只有酒和女人

干裂的双唇才张开

风沙就将练习了整夜的情话吹散

从阴山到狼居胥山,从天山到阿尔卑斯山

从黄河到莱茵河,从额济纳河到多瑙河

一切马蹄踏过的土地

烘烤面包和猪肉的土地

收割麦子和羊群的土地

壁炉冷却,活在故事中是谁笨拙的名字

径路宝刀划过凄然回望的眼神

休屠的胡须在大雪中越来越长

是河南地的麦浪与谷香

毋城郭,我的家在何方

毋文字,我的歌谣由谁传唱

跨上马,跨上马

你看那箭似流星

你看那流星划过夜空不留一丝痕迹

2015.10.10

《匈奴史稿》读后感(三):也就50页左右可看

合上书页,掐指算来在这本《匈奴史稿》花了将近8个小时的时间看完了。虽然不是集中在一天把它看完的,但也还是感觉有点累眼睛。

就《匈奴史稿》的适用范围来讲,这本书适合于那种对中国古代史了解不多的人。对于那些看中国古代史比较多的人来讲,这本书是非常不适合的,因为这本书顶多算是一个史料汇编,既没有什么新颖的观点也没有什么新鲜的史料。

全书的内容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大中华圈内的匈奴,二是大中华圈外的匈奴。而大中华圈内的匈奴这一部分说来说去还是将班马的著述中的相关材料组合在一起而已。但是全书共548页,大中华圈内的匈奴却占了500多页的篇幅。全书的的剩下的一个部分就是,大中华圈外的匈奴。这部分只占了小部分的篇幅,顶多有50页而已。这部分说起来其实也没有多少东西,但是相较于前面的来讲,全书也就这部分可以看看。因为相较于班马的著作在中国之易得来讲,这部分的材料一般人很少留意到。其实大中华圈外的匈奴这一部分里面也没有什么太多的考据之类的,也即是说说阿提拉顺带点其他。

尽管《匈奴史稿》的作者有着光鲜的履历,但不是说他的所有的著述就都是好的,这本书就是一个例子。

《匈奴史稿》读后感(四):能人的罪:读《匈奴史稿》

匈奴历近千年兴衰沉浮,乃至最后消亡的历史,总结下来就一句话:凡是有功劳的最后都要作乱。人祸遇上天灾就给对手机会,越是败乱越是谁都来欺负,曾经的强盛都成了云烟。

这似乎也在说整个中华民族,但其实不是某个民族的劣根性,而是历史上所有民族都难以跳脱的局限性。这是优秀基因必然要争夺更多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复制自己,结果导致个人利益与群族利益之间的矛盾。人类基因还没进化到能把握好这个度。

前阵子有朋友在饭桌上说明君独裁比民主有效得多,对老百姓也不差。当时是赞同的,今天觉得民主的主要好处可能不是“民为自己作主”,而是法制导致社会尽量不倚重某些个人的“天才”,不突出个人功绩。再聪明能干的人,在巨大的社会体系中,只能是滴水之功,最多不过流星闪过。大众崇拜转瞬即退,注意被别的新秀吸引。让一切天才都“泯然众人”,防止优秀基因作乱,保障群族稳定。

期望明君的人忘了明君能活多久,更重要的是能“明”多久。明君也不能不依赖其它人才,那些人立功后作乱也未必都能压住。人类有崇拜强者的天性,所以能人必然会作乱,靠人是靠不住的。也许,文明往系统化发展(法制就是一个典型)是人类超越自身生物局限的一个出口。

《匈奴史稿》读后感(五):从一次军部独走说开去(误。

建昭三年,(陈)汤与(甘)延寿出西域。汤为人沈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既领外国,与延寿谋曰:“郅支单于虽所在绝远,蛮夷无金城强弩之守,如发屯田吏士,驱从乌孙众兵,直指其城下……千载之功可一朝而成也。” 延寿犹与不听。会其久病,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使士。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

(已灭郅支单于)论功,石显、匡衡以为:“延寿、汤擅兴师矫制,幸得不诛,如复加爵土,则后奉使者争欲乘危徼幸,生事于蛮夷,为国招难,渐不可开。” 刘向上疏曰:“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美者不疵细瑕。“ 乃封延寿为义成侯。赐汤爵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加赐黄金百斤。

其实这个故事倒也不冷门,因为陈汤就是那个“虽远必诛”典出的陈汤……后面谴责独走的匡衡和认为陈汤、甘延寿功大于过的刘向这对人物倒很是凑巧。

匡衡除了凿壁偷光之外,还有个匡衡抗疏的典故,“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政治得失,衡上疏曰……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这次与上意相反的直言进谏和其一贯的言行倒是一致的。

刘向和上文提及的石显政治意见一向不一,这次亦然。不过刘向更著名的不是其政见,而是其“以通达能属文辞,献赋颂凡数十篇。”的经学家底,这次引经据典的辩论方式也“符合人设”——“昔周大夫方叔、吉甫为宣王诛猃狁而百蛮从,其《诗》曰:‘啴啴焞焞,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猃狁,蛮荆来威。’《易》曰:‘有嘉折首,获匪其丑。’言美诛首恶之人,而诸不顺者皆来从也。今延寿、汤所诛震,虽《易》之折首、《诗》之雷霆不能及也。”

而匡衡和刘向最著名的一次同框,却和这个故事完全无关——出自杜甫《秋兴八首·其三》的“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吴小如对此有个超出前注的解读:匡衡抗疏得功名,杜甫则不然,功名薄,是他和匡衡因为不善处世;刘向传经于子,其子刘歆“卒父前业”不错,但最后以文章依附了王莽,“心事违”,实际结果是与刘向的意愿相悖的,甚至也有在影射玄宗、肃宗“传经心事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