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陶瓷史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陶瓷史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陶瓷史》是一本由中国硅酸盐学会著作,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0元,页数:4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陶瓷史》读后感(一):很好的基础书

这本书是必须要看的陶瓷类教课书,应该和冯先铭的《中国陶瓷》配套看。此本着重于陶瓷的发展历史。冯老的那本着重于鉴定,比较简略。建议先看完硅酸盐出的这本,再看冯老的那本。对于想了解陶瓷史发展的人来说是本不错的读物。

《中国陶瓷史》读后感(二):淘瓷茶具

看上去蛮时尚一样!支持~~~~~大家有好东西一起分享分享交流交流~~~我的淘瓷茶具店欢迎大家光临提点意见http://hurenzhi.taobao.com/?spm=2013.1.1000126.d21.ItZ1n8

《中国陶瓷史》读后感(三):字数受限制只能进书评

真是好书 这本《中国陶瓷史》以中国历史发展之时间为横轴,从远古时期的陶,一直讲到清中期的瓷,虽洋洋洒洒跨度八千年,但脉络清晰,重点突出,一册在手,对于陶瓷历史在我国的发展,会有个比较清晰的线性认识。 书中的重点在于宋瓷的叙述。全书十四个章节,宋就占了两个,可见宋瓷在我国陶瓷史中的地位。自宋之后,景德镇的青花开始登场,元朝疆域的东西连接,也为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快速交融的条件,此后的明瓷器,清瓷器,色彩缤纷,多姿多型,都是在宋元基础上灿烂光辉。 看这本书,也注意到了书中的一些意识形态,如评价紫砂的曼生壶是“地主文人”。这些可以撇开,对书中阐述陶瓷历史几乎不会影响。该书虽于1982年初版,但动笔为1977年,书中资料基本截止为1978年。约莫四十年的时间里,随着更新资料的出现也许会影响这本书的力度,但这本书的权威在讲述陶瓷史的众多书籍中还是无可动摇。 中国的陶瓷是精细活,这本《中国陶瓷史》只是粗线条的讲述了我国陶瓷各个时期的不同发展,如果真是要细细了解专类的陶瓷,还真是得看其它细细的专业书。瓷器,浩如烟海,没有一定的累积,很难讲个幺二三的。 这本书,还是非常不错的,不要因为它是上个世纪历史时代的产物就对它带上有色眼镜,那就真是浪费了这本好书。 价格么,电商4.9折活动时购买的,美丽。

《中国陶瓷史》读后感(四):瓷艺生活

现在的我,每天都很开心,也很充实,因为我有我的桔子。

那年,递完辞呈,满身疲惫的我回到景德镇。游走在街头,不敢给家里打电话,不是窘迫,而是害怕听到爸妈口中那满满的担忧与关怀。大学毕业已是多年,我早该为自己的生活买单。父母可以呵我护我,却已没有义务。我又怎忍心让他们现在还日日生活在对女儿的担忧中,茶饭无味。

想起当初和沈姑娘的约定,我再次来到游玩时遇到的赵师傅家门口,不知道当初的戏言,老师傅还记不记得,还当不当真?

“小姑娘,回来啦!老头我可等你们很久了。再不来,我怕老头我都制不动陶了,那可是要爽约喽”

“我知道赵师傅你最讨厌爽约的人了,我怎么可能让我们都变成你最讨厌的人呢?”

我想当时赵师傅一定看出了我状态有多糟糕,只是没有点破而已。

几乎花尽所有积蓄,桔子印象DIY工坊开业。没有忐忑,只有满满的喜悦与踏实。

“师傅,你看,我们的桔子印象!”

“没想到当初我们三个人的戏言居然成真了,还好老头我手艺还没生疏。对了,沈丫头知道了么?”

“我给她发照片了,嘿嘿,师傅,你说她要是辞职,她老板会不会怪我吖?”

现在的桔子印象,已不再是只有我和赵师傅两个人。赵师傅找来了自己的同行老友张师傅,然后两人陆续收了几个年轻徒弟。而我,每天在桔子印象打理他们新制作出的瓷器,闲暇时,用我们自己制作出的茶具喝喝茶,聊聊天;或是跟两个老师傅学学制陶,虽然目前我做的瓷器还只敢带回家或赠好友。

昨天给家里打电话,老妈说,每天在家闲闲的有点无聊。

想把老爸老妈接过来,就是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喜欢我的桔子,会不会喜欢工坊里的师傅们?先接过来再说吧,我想他们会喜欢的。

《中国陶瓷史》读后感(五):中国陶瓷史读记

2012年3月,我从亚马逊上买入此书。

买此书的目的无疑是装逼,因为在博物馆工作,怎么也得弄一本儿回家隔着,心里面还得想着自己是个文化人。

买书伊始,看过头4节,真是认认真真看的,看的时候手边就放着一本《新华字典》,有不认识的字立刻就查,还依然有查不到的字,因为旁边还缺少一本书——《怎样查字典》。后来天气热了,在我那时的住所地下室里喧闹难受,因此阅读进度搁浅了。挑着看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五大名窑。后来不住地下室了,把这本书放在家里书柜中,纯粹当成一本工具书查阅。一有陶瓷方面的问题就翻阅,然后就发现了,此书如果定义为工具书也多有不妥,因为他并非以查阅为检索编排。这就是一本纯粹的历史书,化学陶瓷的历史书。

2014年10月,我前往杭州旅行,期间参观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陶瓷馆的时候,突然想应该好好从头到尾的阅读一遍《中国陶瓷史》,因为参观博物馆之时,面对展板上的叙述及陈列在面前的文物,我发现自己是那样无知。即不知道他从何处而来,也不知道要到何处而去。特别是看到婺州窑时,这种想法特别强烈。我是一个北平人,很少到南方去,更别提对南方历史器物的了解,基本为零;因此书中看到和想象的差距,甚至从未知道的世界,都给自己莫大的好奇感和冲击。因此结束度假以后,我就要好好读一遍此书。

从10月18日起,到12月20日,中间有一周出差在外,其余基本以每天一节的速度阅读。书中已经画满了红笔的曲线,即便这样,在读完此书的今天,回忆之前的内容依然有诸多已经忘却,混淆。这肯定不会是自己最后一次阅读《中国陶瓷史》,读此书的前三节,就有了一个想法,即将书中的内容作成表格形式,提炼精华,便于查阅。这项工作,想在日后完成,就必然要再仔细如今次这样阅读一遍书中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有配上图片,尤其走访各个博物馆留下的资料,这样书中的内容才能真正掌握。

其实掌握了也没用,里面没一件东西我买得起,历史上任何一样东西,我也买不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