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间草木》读后感

《人间草木》读后感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人间草木》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1

小孩子是天真可爱的,对什么事情都好奇,都新奇。他们放风筝、追逐、打闹、就是一种玩耍。汪曾祺在写枸杞子,眼看已经找了半瓦并了,那么,他们找枸杞子干什么呢?泡酒?配药?好像都不太是。原来,他们找枸杞只是为了玩,他们边找枸杞子边散步,可真够有趣的,真会享受生活。这对老夫妻还童了。我听说过“返老还童”这个词,但我并不以为然,老人怎么可能成为小孩子呢?在这对老夫妻上我算真正的见证了所谓的“返老还童”。

《人间草木》一本文学的著作,汪曾祺,我似乎读懂了他,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热爱生活,懂得享受生活的老人。

一阵风吹过,果子熟了,栀子花、山丹丹、海棠花都开了。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久久地望着那人间的平凡而有趣、朴素却引人注目的花草树木……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2

接触到汪曾祺写的小说还是在学“端午的鸭蛋”的时候,他朴素而形象,生动而有趣的语言吸引到了我。特别是描写吃鸭蛋的时候,写到筷子一戳,红油就流出来时,我的口水也跟着流出来了。于是我开始更多的关注他。

不出所料,《人间草木》这本书依旧是他那令人舒适的风格。他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常事,却比我们多了一双更会发现美的眼睛。像“故乡的元宵”这篇文章,他会发现故乡元宵时唱的歌前面都有个“格炸炸”,会发现烧香的老妈妈鞋底的牛屎,会发现外地没有的习俗“看围屏”,他的发现,都是些很与众不同的东西,别人在欣赏烟火,他在观察烟火的声音。这里可以体现出他的敏锐。

我最喜欢听他解说家乡的那些吃的。他喜欢先表示要解说的东西有多么多么著名,又有多么多么美味,哪些人爱吃,哪些地方有卖的。让我们了解到这些东西的名气以后,再一一道来。先是它的色泽,胭脂红的等等,再是它的吃法,烤着吃焯着吃等等。他简直就是个美食家,面面俱到样样俱全,豆汁儿,豆腐,手把肉,贴秋膘,栗子······ 朴素的语言更能让人亲切感受到美食。我想只有享受并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知道这么多。

再来就是他所描写的季节。夏天,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很舒服,他甚至根据栀子花香味太浓,让人难受的特点,再根据文人对栀子花的评价,把栀子花拟人化,于是我们看到栀子花怒骂文人:“我***就这么香!你管得着吗?”他用了俗语,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跟这篇文章更亲近了。冬天,在他们家乡里是非常愉快的日子。可以进入暖烘烘,幸福的被窝,可以睡懒觉,打牌,玩雪,做“年烧饼”。我在想,这些体验,几乎都是因冬天的冷而导致的,如果冬天不冷,想必会更快乐舒适一些。可在当地人心里,冬天被赋予了特殊的韵味。

汪曾祺的文章是接地气的,我从他的文章里读到了他自己,他是一个平和,友善,宽容,乐观,真诚的人,更是一个热爱家乡,生命与生活的人。我最后想起了他的一句话:

“生活,是很好玩的。生活,是充满希望的。”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3

《人间草木》这本书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常事,汪曾祺却比我们多了一双更会发现美的眼睛,体现出他的敏锐。充分体现了“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之中”这句话。只有享受并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知道这么多。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是接地气的,我从他的文章里读到了他自己,他是一个平和,友善,宽容,乐观,真诚的人,更是一个热爱家乡,热爱生命与生活的人。我想起了他的—句话,生活,是充满希望的一次冒险。这本令人回味无穷的书可并不像我之前读过的小说那样单层次,无趣味,而是给了我一种从未接触的故事。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4

在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文字里,都渗透出人性的美好与诗意,生活的有趣与甜蜜。作者汪曾祺在写最后一辑时,回忆在西南联大上学的日子,也是苦中作乐,正如他在文中写过的一段话“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

西南联大抗战生活学习的学生不少,他们在硝烟峰火中努力,冒着生命危险在各个地方穿梭,只为读得好学问,因此,跑警报成了学生们的常态,通常他们都是听到空袭警报才起身的。有一位美国人曾问在联大任教的作家,为什么联大短短八年时间能出这么多人才?这位作者回答:自由。确实,这个学校的学生很“洒脱”,很自在。

一本散文集,一草一木总关情:

人间草木里有人间烟火;

人间草木里有人间百态;

人间草木里有人情冷暖。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5

他对生活的感觉似乎略有逃学孩子的清闲,世界也就这么大:嘴里叼着微甜的草根,为了捉“嘟溜”沾染了一身臭芝麻,在窗台上悄悄吸着水的绣球花……

不同于现代作家的文章充满着纸墨味,汪老的文章字里行间都弥漫着烟火气息。我仿佛能看到一个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指握住铅笔,面带淡定从容的微笑刻画一盘带着雨露的洁白的缅桂花,抑或是一条从湖心突然跃起的鱼……他们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诠释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即平平淡淡才是真。最愉快的事情就是与不庸俗的人过着庸俗的生活。

读了汪老的文章,我才意识到只有慢慢体味生活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纯真和美好。在欣赏汪老笔下的美的同时,我分明听到了一位老人和蔼的声音:“孩子们,你们慢点儿走,你们看这朵海棠花的颜色像是哪位大家闺秀的胭脂水不小心从指间滑落,浸进了花瓣里,真美,真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