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上野千鹤子的午后时光读后感100字

《上野千鹤子的午后时光》是一本由[日]上野千鹤子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野千鹤子的午后时光》读后感(一):B面的上野千鹤子

这本书,我实在太好奇了。

上野出的中文译本除了《女性的思想》《父权制和资本主义》以及两三本老年生活研究的书没有读完之外,几乎都已经读过了,在女性主义学者、社会学家的身份之后,她是一个女性,一个在厌女环境下成长的女性,她曾是一个学生,也对未来感到迷茫。

上野千鹤子在一些女性主义的著作里展示出来的犀利,是可以拿来学着去吵架的程度,对一些荒谬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她说“不懂”,仿佛是冷冰冰的一副学者的姿态。

上野在不少书里都有提及自己的家庭,但是这本书里的情感流露是特别的。面对社会现实,需要的是厘清,但面对失去妻子的父亲常挂在嘴边的“我们夫妻关系很好吧”却不忍心直接反驳。

这本书里展示的上野是柔软的、真挚的,对父母的复杂情感、对独居的特别见解、对自己曾经困惑过的问题的诚实展示,她不是一个“完美”的女性和学者,但却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输出,正如这本书里说的,她展示的是思考,而不是一种价值,是一种分享而非灌输。

最近几年的“上野千鹤子”热从另一侧面展示了当代中国女性对于“何谓女性”的关注,“女性觉醒”“女性力量”这些词在互联网铺天盖地,造神、鉴娇妻好像成为了某种正大光明的叙事,人人可以拿着女性主义书籍审判女性,但是这些书籍只是思考,而非价值。

这本书也涉及许多上野自己情调偏好——饮食、旅游、独居的节日、日常生活、音乐......这些读起来相当松弛的随笔,与封面上的插画呼应着,一个步入老年的女性,在阳光下,享受着惬意的独处时光。

《上野千鹤子的午后时光》读后感(二):今秋又将逝:一本暮年女人的口水账

开头几篇看起来粗不经意,没有任何可以欣赏的部分。随着内容的推荐,后面作者则是在透露出一些日本的社会文化和自己的一些哲学认知。但这本书中所描述的,与日常生活几乎没有益,而更多的是进行一种耐心的文化叙述,且不成体系,有一点黑泽明的《袅袅夕阳情》的味道,但是这种口水式的叙述,苍白无力,甚至不能掀起任何波澜。

书中还设计到一些商业行为的解读,例如如果面对商业套话,如何面对窘迫采访。

其实这本书何尝不是一种煽情呢,没有婉妙的追求而流于口水式的叙述:

页142

更需要仔细思量处,是不应该学习这种浅陋的文化,然后做为自己行为的准则。还是静心地面对当下,青春将逝,功业未建,为之奈何!

《上野千鹤子的午后时光》读后感(三):看见上野

如果只谈情感上的喜爱、而不谈智识上的成长或学术上的洞察,这本《上野千鹤子的午后时光》是我读过上野的所写的书里、我私心最喜欢的一本。

我目前读过(和想读)的上野的书,可以分为四类:

1. 学术和类学术著作,比如《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厌女》。

在这类作品中出现的上野是一个严格的社会学和女性研究学者,铁面无私,总是致力于清晰而精确的提问,就像论文答辩时严格却很负责任的导师一样,不停地用问题连环炮来逼迫你更进一步——“你所说的xxx概念到底用的哪个理论模型里的什么意思、是这个学者批判过的那个意思还是那个学者讨论过的这个意思?”“你要研究的到底是什么问题?使用什么框架什么研究方法?什么源流?”“你现在的观点来源是谁?论据是什么?有数据支持吗?”

总之她就是那种非常聪明、瞬间就能抓住你企图搪塞的话语中的漏洞、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者。让你会因为很害怕被她抓住马脚而拼命读书、写思维导图和反复推敲重要的逻辑。

基本上,上野就是那种让你又怕又爱、又特别希望自己能早日成为像她那样不怕被批判反而越批越强的学者。

2. 学术科普和理论研究指导现实问题型的建议,比如《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为了活下去的思想》、《上野千鹤子的私房谈话 : 像女性主义者那样解决问题》、《女生怎样活? : 上野老师,教教我!》、《一个人可以在家告别人生吗?》、《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裙底下的劇場》。

这类作品中的上野会迅速地进行语言转换,不再用专业术语来精确地发展理论或分析现象,而是用一针见血的大白话说出真相——而这些真相大多让人惊呼“我一直觉得哪里不对但却说不清哪里不对、原来是这样!”而这种洞察、这些社会研究结果折射回日常生活的指引,其实也就是社会理论最核心的逻辑。

3. 上野和其他人对谈,比如《结婚由我》和《始于极限》。这类作品比较类似上述第二类,但对话这种方式能制造出新的化学作用,虽然绝大多数时候仍是“上野一针见血的扎心时间”。

4. 上野作为私人、而非学者或“公共领域发言人”的分享,比如这本《上野千鹤子的午后时光》。

在这本书中的上野是私人的上野,或者可以说它所展示的是“成为上野”,而不是作为意见领袖和输出者、社会变革推动者的上野。

这个私人的上野,我非常喜欢。

其实我在读上野其他几类书、尤其是第二、三类书中,时不时会感受到上野跟我的无法逾越的距离。比如她研究和介绍人(尤其是女性)如何可以实现一种背离传统死亡文化的死法(一个人在家里衰老、失智和死去)时,虽然在智识上给我劈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但其实中日具体情况的差异决定了我很难在实操层面上借鉴她的研究结果。关于女性如何在这个世界上以不婚育的形态生活,作为一个中国读者我也会碰到同样的困难。上野作为中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女性、在她的时代用她的努力获得了相当的社会和文化资本、也积累了经济资本。而低头看看我自己、看看我遇到的时代大环境和我自己聊胜于无的社会文化经济资本,我清楚地看见我们之间隔着一条宽阔的沟。

但在这本《上野千鹤子的午后时光》中,我看见私人层面上、抛却了这些经济社会因素的上野,并惊讶于原来我们有这么多的共同点:糟糕的原生家庭,糟糕的母女关系,大概率是被CPTSD激发出的对社会的原始的好奇心,以及这种好奇心很自然地生发出的对社会学、女性研究和人类学的兴趣。甚至连对特定音乐——比如管弦乐——会很容易出现感官过载这样一个我一度认为非常小众的特质,居然都是我们之间的共同点。

这些共同点多到几乎可以成为一个有趣(而无用)的研究课题:什么样的人会成为社会学的研究者?什么样的经历会让学者选择“做田野”作为自己存在的方式?什么样的人一生都在观察他人、观察社会、剖析他人、剖析社会?这些人怎样成为这样的人?

我俩甚至都在少不更事的时候想过自己很适合干邪教教主这个工作——我读到这里的时候笑得喷饭同时“我懂我懂!”地狂拍大腿。

作为一个痴迷田野的人,我跟上野信仰同样的逻辑:

深有同感的还有这一句:

当然区别还是有的,比如上野很喜欢泡澡,这是一件我深恶痛绝的事情,主要是因为身体条件差异。

读这本掰开私人的上野给我看的书时,我刚好在读一本讲CPTSD的书《不原谅也没关系》,里面讲到了因为原生家庭问题而不得不与CPTSD共存的孩子们长大后往很难掌握好4F反应机制之间的平衡——Fight/Flight/Fawn/Freeze 战/逃/讨好/僵。

在这本《上野千鹤子的午后时光》中上野分享了更多她小时候与父母的互动,我几乎可以看到一个CPTSD人从Fawn讨好父母到发展出Fight战反应的一个过程,而终其一生她都以战反应战斗出了一个学术界的容身之所、一种存在方式。

《不原谅也没关系》作为一本西方CPTSD人和CPTSD治疗师写出的自助指南,很难跨越东西方文化的壁垒,尤其是东亚让人窒息的家庭权力关系。但《上野千鹤子的午后时光》神奇地为我提供了一个东亚女性案例,让我看到一种可能,一个过程,一个方向,一种希望。上野让自己成为上野,她拉起了一面旗帜、加入和塑造了一个群体、接过了前人的火把、继续为后人照亮着她们摸索“弱者也能存在的社会”的逆风的战斗:

对我来说这也是一种安慰,也是CPTSD的一种赋权——让你知道你的创伤可以发展出意义,比如共情和同理心,比如对世界真相的上下求索、打破砂锅问到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