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Essays of E. B. White的读后感大全

Essays of E. B. White的读后感大全

《Essays of E. B. White》是一本由E. B. White著作,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4.99,页数:3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Essays of E. B. White》读后感(一):一点题外话

缅因州在北美的摄影圈里挺受欢迎,除了几个有名的国家公园和州立公园,缅因的海岸线尤其引人注目,它全长3400多英里,几乎每隔几十英里就可以遇到风景优美又不拥挤的海滩以及新英格兰特色的灯塔(完美的shooting spot),足够充实一个星期的road trip。当然,只需要一个星期的前提是天气要好。

Maine Coast Lighthouse Map

《Essays of E. B. White》读后感(二):帮我翻译一下《The Winter of the Great Snow》这篇文中的一句话?

昨天,在读E.B.Whihe的《the winter of the great snow》,我的书的封面不是这个,虽然也是essays of E.B.White,这篇文中的第二段里说,

A fellow recently reported driving a stake into a snowbank,and when the point of the stake reached ground level it kept right on going,I haven't tested this-it's like the gull and the smelt,a matter of herasay.But I would have to have a pretty long stake,so remote is the ground.

不太理解这一段话,不太理解是什么意思,是为了说明下雪天土地不会结冻,木桩可以一直插到土里面去?

《Essays of E. B. White》读后感(三):散文大家白老师

最早接触到白老师的文字当然是那本《夏洛的网》。小时候家里没什么书,碰到有字的东西就狂看。夹在《三国演义》和《新中国十大元帅》中看到那本书,一直以为就是一本儿童读物。上了大学才知道白老师的名字。我大学以前实在太无知了。

作为一名理科生,文学的门外汉,下面的内容基本上是在胡说八道。还请专业人士指点迷津。

现在essay这个词翻过来似乎就是“散文”或者“随笔”。但总有种不太恰当的感觉。好像精髓就在“散”与“随”这两个字上面一样。好比我这篇读后感,想到哪写到哪,非常随,非常散,但是完全不能算essay。边都没摸到。

“Only a person who is congenitally self-centered has the effrontery and the stamina to write essays.”这句话解答了我长久以来的疑问。就是为什么我现在觉得程序大牛写的文章,读来总是明白晓畅,思路清晰。优秀的程序员和优秀的散文家,本来就是有共通点的嘛。

同样作为文字工作者,诗人总是规格比较高的那个阶层,然后是写小说,然后是写剧本的,最后才轮到写散文的。散文家简直就是文学界的二等公民。没办法,毕竟门槛不高。一个当官的随随便便就可以出一本文集,只要脸皮厚点。你让他写本小说试试?嗯,你再让他写个HelloWorld试试?

不过白老师转身就拿到了普利策奖。虽然都是身外物,可有点这些身外物还是让人宽慰不少的。

最后,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基本上,我觉得读这样的书才算是读书。

《Essays of E. B. White》读后感(四):如何在10分钟内把essay重复率从20%降到4%? 我是怎么做到十分钟内把一篇2000字的essay从80%重复率降低到4%的?

如何在10分钟内把essay重复率从20%降到4%?

我是怎么做到十分钟内把一篇2000字的essay从80%重复率降低到4%的?

1. 宝藏网站speedwrite

我们只需要把文章复制粘贴到网站左侧,然后等AI为我们完成所有改写工作,等改写完成后,我们把右边部分的文字替换掉我们原来的文章即可。

2. 软件quillbot

当我们在Turnitin查重网站上得到查重结果后,我们可以把重复率高的段落和句子复制到quillbot里,他会自动润色并改写我们的句子,从而降低重复率。它甚至还可以让我们的文章更书面化或者扩写我们的语句、增加文章字数。

现在重复率解决了,那么让人头疼的reference该怎么搞定呢?关注我,下期内容手把手教你怎么写出完美的reference。

关注静轩教育,让你的留学生活更加轻松。

#essay #留学那些事 #留学美国 #留学英国 #论文降重

《Essays of E. B. White》读后感(五):怀特:用书写摆脱庸常,抵达自由

如何定义作家呢?作家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否能看到我们所看不到的世界?他们是否活在我们世界之外?他们有着什么样光怪陆离的生活和曲折离奇的经历?有人说,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作家的,你得有运气、经历、生活,有犀利的眼和细腻的笔。他们并不全对。

我越来越感觉到一个好的作家并不一定是有着不凡生活的人,毕竟生活的真相本没那么颠沛流离,一个好的作家的不凡在于总能看到那平凡之下的东西,并忠实诚恳地记录下来。靠着那诚实,我们就能够抵达真,抵达自由。怀特以《蒙田随笔集》为例,说散文之美在于“天真真诚不欺”。好的作家不会撒谎,如果生活本就是琐碎的,又何必遮遮掩掩。怀特不会无视庸常,而是通过庸常的表象看到了背后我们看不到或从未曾想看到东西。

The essayist is a self-liberated man, sustained by the childish belief that everything he thinks about,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him, is of general interest.

Self-liberated这个词像从前无数次的那样打动了我,我们写作、读书,这些毫无功用性的事情究竟为什么重要?因为我们通过这些达到了一种日常以外的自由,世俗生活总是有边界的,我们所能得到的和达到的大概懂事起就数得完看得清,而语言加工的世界却是无限的而自由的。阅读和写作带我们走出可见世界的注定的牢笼,进入一种文字世界的自由之境。

怀特的文字有着美国文学的气质,《剑桥美国文学史》这样描述美国文学“它是受到一种民主美学的启迪—这是一种“普通人”和“寻常事”的美学。”正是这样的“普通人”的美学造就了怀特。怀特是散文家中有些絮絮叨叨的生活家,不像伍尔夫那样眼神犀利锋芒毕露,蒙田那样逻辑清晰深刻隽永,他的文字就像个孩子气的怪老头似的喃喃呓语。他自己任性地在《A Report in January》中说,“To live in New England in winter is a full-time job.”。他说既然玛格丽特·米切尔可以说做《飘》的作者是她的全职工作,那我难道不能说冬天新英格兰居住是一份全职工作?生活、并将其记录给看不见或不去看的人,只恐怕全职工作之名都怠慢了这件事。多数人只能看到生活的一半,所以作家要把生活的另一半,人们背后那被忽视的东西拿给人们看。但怀特也不是野心勃勃地把那些东西堆在你眼前的人板着脸看你吞下的人,他只把生活的碎片随意地扔在你可能经过的角落。然而,初遇怀特的时候,大多数人只是路过了,因为那些碎片太稀松平常了。

在Goodreads上有读到过这样一句对怀特的评价

His style is conversational, not aphoristic. His sentences are not pointed, his wit is not barbed, his lines are not militantly memorable. His writing is loose; it breathes like a cotton shirt; it is drafty like an old wooden cabin. You might say that his essays are a controlled ramble, a balancing act that looks like a casual stroll. They take their time. Like a scatterbrained errand boy, they pause in a thousand places for momentary rendezvous and covert dalliances before reaching their destinations.

他的风格是对话式,而非格言式。他的句子毫不尖锐,他的睿智也毫不锋利,他的字句一点儿也不让人印象深刻。文字松松散散地,就像是一件棉布衬衣;像是一件通风的老木屋。你甚至可以说他的散文就是带点儿节制的闲谈,就像是漫无目的地散步。那些文字慢慢走,像个三心二意的小邮差,在达到目的地之前在上千个地方悄悄地约会、调情。

除了散漫随性,怀特当然也有着散文家那种神经质的敏感,对生活的小石子砸来的波动泛出巨大的涟漪,有人厌烦这种文人式的敏感,觉得酸腐,但怀特的敏感不是那种普鲁斯特式的因为母亲忘记给一个吻而无法入眠的敏感,而是那种带着嘲讽的敏锐,让人愉悦,或许这更容易被普通人所接受。但散文家的敏感留下的遗产又不同于诗人,诗人不在乎他心中被的荡开的涟漪是否抵达你、触碰到你,他们只给你象征性十足的一些声响、几点亮光,怎么去摆放安置那些元素全在于你,你可以有一万种方式去感受它们,你可能也根本什么都感受不到。而散文家却把他们脑中的这一切闪光的瞬间如何连接起来一股脑儿地排列给你,不放过一丝一毫他们眼里看到的世界。

常年在农村郊区的生活让怀特的主题平凡得让人觉得有些乏味,至少初翻开目录的时候我这样觉得。《告别四十八号街》、《回家》、《一头猪的死亡》、《春天的报告》、《元月的报告》,甚至是老房子着火也可以进入一篇散文。然而,一旦打开文章进入其中,就可以感觉到他体味一切,描述一切的真诚和热情。将瞬间拉长,固定在文字上,进入一篇文章,形成一种永恒,对于作家来说,没有一秒钟是毫无意义地流逝的。在旁人眼中不足挂齿的小事,不论是陪伴一只得了丹毒的家猪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或者是一场将至的飓风,亦或是一窝浣熊的生活,都对他也意义重大。可他对重大的感受又是轻描淡写的,即使是谈及死亡的时候,他带着的也只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幽默和嘲讽,对,的确存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奇怪感情。怀特不但加工瞬间,还创造感情。

怀特的文章虽然生活化,但并不是未开化而不加思考的,他像梭罗一样怀着对现代社会和城市高效、喧闹而肮脏的懊恼,但这种懊恼并非要重建或者击碎这个时代,而更像是一种邀请,跨越百年来邀请久已不再“生活”的我们听一场雨或者一阵蛙鸣。

怀特的作品尤其适合当代人阅读,他或许能给不知将生活的诗意安放在何处的现代人一些提醒,尽管钢筋水泥吞噬了我们田园诗歌式的生活,狭窄的办公室和日复一日的通勤吞噬了我们的闲暇时光,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商品吞噬了工匠之心,机械复制的艺术吞噬了作品的光晕,但那个鸟鸣的清晨或者落叶的黄昏总是会如期降临,只要我们不因为懒惰或者疲惫拒绝那美丽的邀请。

我们的一天可以只是日历上撕掉的一页,但是任何人都有机会将一天过成乔伊斯的一本厚书。我们身边不乏那些沉湎于逝去的黄金时代的人,可就和每个愚蠢的乐观主义者一样,我试着学着相信现在和存在。不知道为什么,看这书的时候我想起《革命之路》中把生活的光寄托在一个带着浪漫标签的城市上的不再美丽和特别的中年夫妇,以及《苦月亮》中在彼此的对爱的贪婪中苦苦挣扎并折磨对方至死的作家和情人,他们把自由和美寄托在一个发光的城市和单薄的激情上,而谁都知道,真正的生活并不仅在巴黎,不仅在那易逝的瞬间过后的虚无中,而是在带着热情的平凡存在中,我愿意把怀特当做一个乐观的存在主义者,因为他不追求那些现代生活中人人渴望的强烈而易逝的瞬间,而是用书写在猪圈里、厨房中和泥土间留住一种脱离了庸常的平凡瞬间,通过这些平凡的真抵达一种恒久的自由。

2017.05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