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暴风雨读后感摘抄

暴风雨读后感摘抄

《暴风雨》是一本由[英]威廉·莎士比亚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页数:16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暴风雨》读后感(一):想法

“真是奇迹!这里有多少好看的人!人类是多么美丽!啊,新奇的世界,有这么出色的人物!”“而我们大家呢,在每个人迷失了本性的时候,重新寻到了各人的自我。”莎翁的最后一部剧作,简单明了,对于仇敌的宽容与和解,以及对于人类的礼赞,或许是莎翁在生命的最后想要更多看到人性的善和那些善良的人。谨记,如是,“血液中的火焰一燃烧起来,最坚强的誓言也就等于草秆。” 当然,这部剧里显而易见的有殖民主义倾向,实际上卡列班代表了被殖民者,而普洛斯帕罗代表的是殖民者,这其中充满了白人中心主义以及对于被殖民者或者说原住民的居高临下的凝视。卡列班被施想成一个丑陋肮脏、思想落后,妄图侵占殖民者后代以取得权力的这么一个恶人,实际上很符合当时西方殖民者对于拉丁美洲上印加、玛雅、阿兹特克文明的标签化幻想,也类似今天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刻板印象,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暴风雨》读后感(二):一些问题记录

1. Prospero因为醉心研究丢了王国,但暴风雨的结局里他又回归了权力中心。在文艺复兴背景下,为什么会设定这样一位终于清醒过来开始执着于掌权的公爵为主人公?

2. 暴风雨所谓的“宽恕”的主题在我看来略有些问题:第一,如果莎士比亚要以宽恕作为立意,为什么要让Prospero对弟弟的宽恕发生在Prospero展现了绝对压制性的魔法与双方见面后?也就是说,Prospero的宽恕是否有表演成分?因为他的宽恕不完全建立在自己的内心之上,篡位者的臣服,曾经敌国的交好等等也是重要的因素。在我看来这个宽恕不是那么纯粹也不很彻底。第二,这种宽恕是否有不计后果的自我和解的成分在?Antonio在最后一幕的一言不发,Prospero失去了任他差遣的无所不能的精灵Ariel变成一个没有魔法的普通人,感觉happy ending是有阴影在的。那这种埋下危机的宽恕是否能和我的上一个问题(不纯粹的宽恕)一起,挑战一下网络流行的暴风雨的宽恕主题。我反倒觉得表达的是一种为了能放下仇恨自我和解的自我欺骗,充满了无奈,不计后果的妥协和虚无感。

《暴风雨》读后感(三):暴风雨读后感

这本Tempest应该也算莎士比亚比较有名的作品了。在阅读之前,不论是从剧名还是著名的“brave new world”中的讽刺意味来看,这似乎都应该是出悲剧,然而抱着这样的态度看到最后时,才发现原来是一出喜剧…… brave new world这词是剧中Miranda的台词。而在莎士比亚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brave还并不是今天“勇敢的”这个意思,而是“fine,excellent, splendid,impressive"的意思。所以正确的翻译应该是「美丽新世界」(顺便一提,在德语中这个词同样也译为「schöne neue Welt」)。Miranda长期生活在孤岛中,不曾见识过外面世界的人类,因而在看到众多王公大臣的时候,才感叹世界的美妙与人类的神奇。我想莎翁在这里的本意应该是想要借Miranda的话来歌颂人类的美好,正如他也曾借哈姆雷特之口赞美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然而由于Miranda这个角色本身与世隔绝的处境,brave new world也就渐渐带了一层讽刺意味,暗指新世界表面光鲜亮丽,实则只是天方夜谭。后来赫胥黎的那部同名作品似乎也是基于这层讽刺意味而命名的。

事实上,这是莎士比亚最后一部完整的作品,比起四大悲剧来笔力确实有所下降。然而,作为某种意义上的收官之作,提现在这部作品中的莎翁对人类的宽恕还是非常令人感动的。 整体来说,这部作品很易读,朱生豪作翻译在质量上也是有保障的,值得一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