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女王与我》读后感摘抄

《女王与我》读后感摘抄

《女王与我》是一本由林太乙著作,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11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王与我》读后感(一):小想法

1.书名就一副高高在上的感觉,有店像是在炫耀自己见过女王的意思,还是我太小市民啦?

2.语言非常的朴实却流畅,我喜欢!内容倒不是高高在上。

3.小小年纪就去美国,见秀兰邓波尔、交朋友,大概是托了爸爸的福——当时的averagelivingcondition不会这么优越。所以说上流社会永远是上流社会,即便是战乱或疾病蔓延,总有那么一小撮人生活得很滋润。而我们平头百姓要么是逃亡,要么是努力挤进去。

《女王与我》读后感(二):女王与我

前面那位评论的朋友是不是忽略了<黎明>先生为该书作的序:该文是在2003年太乙女士去世之后,黎先生将从林女士遗物中整理出来的部分文搞交与出版社付印而来.

而<林家次女>是林女士在世的时候于96年出版.

虽然我也只是揣测,但是21世纪出版社的风气与上世纪90年代的出版社风气应该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影响了该书有不少遗憾之处的原因吧.

但是我想倘若林女士知道这本遗作问世之后将给世人带来浮艳虚荣的印象,林女士定不会在去世之前,仍嘱咐黎先生在其身后尽力寻找其未出版的散文书稿,联系书版的工作.因为林女士是一个天真又较真的人,她的天真处处体现在其文字之中,面对尴尬之事时的顽皮,面对无奈之事时的忐忑,与丈夫相处时的任性与信任;她的较真更贯穿始终,年少的时候因为受到不公平待遇没有拿到荣誉毕业生而痛哭耿怀,为了见偶像想改造自己结果弄巧成拙,任<读者文摘>中文版主篇的时候为了达到总公司的要求审阅文稿,废寝忘食...董桥先生曾经撰文描述过自己对林女士的钦佩"她的中文清爽聪明;她的英文下笔又快又准,想都不用想就成章了.我有几次站在她旁边看她起草文件,一字不改,字字恰如其份".....一个对自己要求那么高的人,是不会想着怎样卖弄文字技巧去推销自己,甚至那么不聪明的让人可能反感的推销自己的.

言归正传,这本书既是遗作,收录篇排难勉有欠缺之处.而且确是有许多之家庭琐事.林太乙的思想,受父亲母亲影响甚深,她曾不止一次的写到,自己对父亲母亲的话"言听计从",如当圣旨.林家是传统的闽南人家,男人在外,女人主室,女人要把持家务,要保证家人的愉悦健康.廖翠凤如此做到了,林家三女也如此做到了,对他们来说,家庭琐事,实是大事.况且对一个年老的妇人来说,还有什么事比回忆更重要的事.

<林家次女>,讲的是旧时候,不平凡的年轻人的故事.

<女王与我>,是一个幸福的老妇对自己一生经历的絮絮叨叨.我喜欢看,君不见喜欢看.

正如君恐怕喜欢鲁迅,林语堂不喜欢,林太乙不喜欢,我也不喜欢.

我不为别的,只为鲁迅对家庭给自己娶的老婆的残忍,一个对身边的人残忍的人,一个对身边的人不存怜悯的人,再伟大我也不喜欢.

《女王与我》读后感(三):女王与我 阅后录

自传体散文

林太乙是林语堂的儿女儿,写过林语堂的自传。

涨潮: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前一向,突然意识到自己在概念世界里呆的太久了,后来是一些畅销书,不管深浅依然是关乎精神的,或者关乎思考层面的。想着该补充些贴近生活层面的感受,找来了两本,一本林太乙的着重生活情趣的书,一本林夕的着重社会方方面面的知情识趣的书。

小孩子的思维是囧乎大人的,比方吵闹要和大人一样的待遇,要买票。一个人,无论什么年龄,对于对错的判断,只能凭当时的认知。

一块橡皮擦也可以写的非常有趣味,让人自然回想到自己与橡皮擦的共同经历。最后是点睛之句。事实上的错误容易更改,品质上的错误、判断力上的错误要难一点。

林太乙的外公是老派的人,对女儿要求很严,要会烧饭洗衣服缝纫打扫房屋,样样都要照规矩学。那个年代大家庭家的女人逍遥自在的是厨房,男人从来不去。

写到她母亲做的拿手饭菜:白菜熬肥鸭、清炖鳗鱼、肉松,真是有生活情趣,让人不免流哈喇子啦。

写她自己做饭菜的篇章,有不少自己所经历过的不同习俗的对比,夹带一些夫妻小对话。很有生活气息。会见女王篇,心理带来的小失衡在饭菜间被丈夫轻松化解,洋溢生活情趣。

空中相遇和火车相遇两个很小的事情,倘若不记录,过去了就过去了,但在林太乙笔下定格住了。两个都和母爱相关。非常细微的故事。可以看到不同的母子都有着深厚的母爱联系着。

书籍推荐:琦君《我的英文突破》、《秋扇》、《“三如堂”主人》、《青灯有味似儿时》

张恨水的小说

眼镜篇,共鸣。但自己的文笔远达不到这般丰富和细腻。

第一次听说无声音乐。极限艺术,划分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界线的艺术创作。

镇江香醋:米或麸皮为原料;山西老陈醋:高粱、大麦、豌豆、小米、玉米味原料。

秀兰.邓波儿和林家小姑娘的照片上看秀兰精神要更丰沛,得益于姿势挺拔,举止大方。最后林太乙拒绝在社交场合遇到已经老年做了外交官的邓波儿。童年的回忆不要去搅乱它,天真无邪的时光,可以原封不动的留存起来。

在写到会见演员威廉荷顿(William Holden)篇章,更是形神心理俱到,从担心到侃侃而谈再至后来无语尴尬。有趣的紧。两个孩子的母亲变成影迷。

《菜根谭》有形容: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

此时觉得古文说理叙情描景都简洁到位,多积累一些作为自己写作。

以下为林太乙记叙父亲林语堂的篇幅。

林语堂提及在图书馆求知,就像一只猴子在森林里寻找坚果。在图书管理一天可以跑几里路。

写文章最重要的是“真”字。鼓励写日记。要写真情实意。

林语堂有幽默感的人,能够看出做人的矛盾,而宽恕一个人。涉及到人生观“我认为合清理的精神是人类文化的最高理想,而合情理的人也就是最有教养的人。一个合情理的革命家并不是一把新扫帚,把整个宇宙扫得一尘不染,却宁愿留下一点尘垢。一个合情理的戒酒者,偶尔也喝一两杯。一个合情理的素食者,也总可以偶尔吃一块牛排。如果一个人发现了伟大的科学真理,却失去了人性,又有什么好处呢?大智能在于不要对人性太苛求。”

从林太乙的看法,林语堂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做人“孔子所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行为的重要在文字之上。文章做不好没有关系,人却不能做不好。我觉得看一个文化,就要看在这个文化里长大的人是变成怎么样的丈夫和妻子、父亲和母亲。比较之下,所有其他的成就-艺术、哲学、文学和物质生活-都变得毫不重要了。”

第一次知道林语堂从23岁就梦想发明中文打字机,后来一直着手自己出资研究,找人做模型,甚至为发明打字机负债多年,但他从不抱怨,从不后悔。“人要有梦想,才会有进步”。一直到老,林语堂心里都充满梦想,觉得世界是美好多过不美,一直保留幽默感,文字亦庄谐并出。而他的“上下形检字法”和键盘还被台湾公司采为计算机输入法,梦想终究得到实现。

林语堂唯一一次接受官方恩惠:蒋介石赠送的房屋,但婉辞了考试院副院长。这也是他合情合理做人的表现。

他自己设计的房屋: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

林语堂花了五年时间平均每天七八个小时甚至十个、十二个小时和小组完成了《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他当时认为1892年翟理斯Herbert A.Glles<汉英词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和1932年麦氏(R.H. Mathews)编辑的《麦氏汉英大辞典》(Mathew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已不足以应付当代需要。

林语堂在《四十自述》中说自己和父亲“我们父子同具不可就要的乐观。我同新妇出国留学时,赤手空拳,只领有半官费助学金和有去无回的单程旅费。这种事,凡事比较世故的人是不敢冒险的。但是我去了。我怕什么呢?我时常运气不错,而且对自己有信心,加以童年贫穷的经验使我有毅力和勇气,所以诸般困难,俱不足以寒我之胆,使我踯躅不前。”

文章最后是编者评价林太乙的文字。

当她以优异的成绩从纽约中学毕业,林语堂认为只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凭着自修,什么学问都能学到。就不要她上大学。她十七岁出版英文小说《战潮》,十八岁获得耶鲁大学中文教职。

林太乙认为:“好文章要写得自然、通顺、深入浅出,容易懂,不要矫揉造作。……写的自然通畅、真实生动,谈起来容易,写起来却非常男。这要靠真功夫。”中文系教授沈谦用“神定气闲,从容不迫”八个字来形容林家文风。弦盛称赞她有乃父之风:“表现出的文字清淡、飘逸,有理性的深刻,也有感性的抒情,让读者感受到宽和雍容的处世态度及丰富的人生智能。”

林太乙的文风博雅知性,幽默,清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