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太乙医道读后感锦集

太乙医道读后感锦集

《太乙医道》是一本由董小锋著作,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2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乙医道》读后感(一):《太乙医道》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太乙医道》,健康之道。董小锋医生能与远祖神契,又得其父董草原先生言传身教,既有专业的医学知识,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更具胸怀天下苍生的博爱仁德,书中无私贡献了许多先祖口授心传之术,虽世风时变,但董小锋医生医者初心不变,纯朴之性不变,奉献之情尤甚,赞叹敬佩之余,不免略力推荐,期望更多人献身中医,以扬我华夏之优秀文化!

《太乙医道》读后感(二):人神一篇

读董师《太乙医道》有感于人神 太一即太乙 太乙在天为北斗,故有天文星象。 太乙在地为昆仑,故有风水龙脉。 太乙在人为人神,故有武医一体。 借人之太乙修行为内修清净。 借地之太乙修行为洞天福地。 借天之太乙修行为斋醮天时。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定人在于人神。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此处杀机便是神机。 凡阴阳所在,便有太乙所在。 人神阴阳层峦叠嶂,人神亦层峦叠嶂。 例脏腑阴阳,经络阴阳。 然修行一事,以识神元神为主。 识神属阴,元神属阳,欲求元神归位,当在太乙处寻。 “岐伯日: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故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故日: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同异,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谓也。” 太乙为中,神为空,机为动。既有神机,方有生气。 于是生气勃勃。 中医之道理,莫过于阴阳,阴阳之道理,莫过于太乙。 故针灸药石,变化万千,虽在阴阳,莫出人神。 内经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饮食、居处。 外淫六气伤于阴阳处,易治。内伤七情伤于太乙处,难疗。 故上医在于未病之病,在药石之外。 人神常在,故白日可观问听说。 人神回藏,故夜晚当闭目养神。 人神游走,故禁忌有五禁九野。 太乙游走之律便在天干地支之处。 太乙之本在乎清净虚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一以贯之,唯精唯一。

《太乙医道》读后感(三):还中医以本来面目—读《太乙医道》有感

近段时间,拜读了董小锋先生所著《太乙医道》,受益良多,为更多的人了解传统中医的本来面目,不再迷茫。现分享三点感受:

第一、中医需要学习的知识。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传统文化是一体的,有着不可分开的联系,就如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大医习业》所言:“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 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医....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者矣。”反观现代的中医药大学,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解剖学,再学习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等课程,毕业前一年实习,毕业后再规培、参加职称考试。现代的中医科班出身,远离了传统中医文化的要求。造成现在科班中医的尴尬局面。《太乙医道》书中内容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 整体观念;第二章 易以道阴阳;第三章 阴阳五行学说;第四章 阴阳五行学说之体用;第五章河洛大阵;第六章 健康模式;第七章 新医道。内容直指传统文化核心,山、医、命、相、卜都有涉及,内涵丰富。

第二、首次提出“太乙轴联动”学说

现在的中医为什么没落?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因素是丢失了传统文化的源头“一”,这个“一”就是“太一”,也叫“太乙”,古人立杆测影,观察天象,确定了北极星(又称太乙)的位置,而且数千年来相对地球的观测点没有大幅度的移动,也就是运转规律不变,这样就产生了我们的“斗建文明”,以及天文、历法、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从北极的天球圆顶中心点伸出一条假想的笔直的轴棍,这根棍一直延伸到地球的北极,穿过地球形成地轴,然后穿过南极,继续往天球南部,天球和地球一起围绕这根轴承旋转,北极位置不变,地球观测点不变,形成一个共轴联动。就如同钟表一样,北斗七星就是那根时针,我们地球自转以及公转都被北极(太乙)这个原动力所左右,并且规律着,人亦如是!

太乙在运转,则我们人体就在其原动力的影响下做着有规律的周期运转。这样去认识天人感应,这就是董小锋先生首创之“太乙轴联动”。

这个说法用我们熟知的“人体生物钟”来理解就好懂了,我们人体生物钟跟着一年四季的变化以及一日之中24小时的变化在做着有规律的跟随,这就是“太乙轴联动”在人体这个级别上的轴联动。

第三、提出治病首先使用饮食疗法,饮食疗法解决不了时才考虑药物。

这个饮食疗法又是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一提到中医,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是只有把脉、喝苦苦的中药,其实不是如此,根据《周礼·天官》记载,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我国就已建立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系,有了明确的医学分科,医师之中有食医(施行食物疗法)、疾医(内科医生),疡医(外科医生)和兽医之分,明确提出“食医”列首位,主管饮食养生防病和食疗治病。

饮食疗法源于《黄帝内经》,这个在内经上记载了数千年的大秘密,到现在这个时代才开始慢慢解密,其理论为:地球上的食物药物都可以分为五种也叫“五味”:酸苦甘辛咸,人也一样分为五种人,对应的五种体质“肝心脾肺肾”,所有的疾病都可以分为五种病,对应为“肝病、心病、脾病、肺病、肾病”,大多数疾病首先通过调整饮食、改善生活模式。只有调整饮食解决不了时才考虑药物。我们想想,老一辈人都知道一些饮食疗法,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有个头疼脑热的,煮碗葱姜粥喝下,注意保暖,盖上被子捂一捂,注意不要受风寒就好了,我们现在的人物资丰富、生活好了,慢慢就遗忘了而已。

最后还想说一点,董小锋先生为了让读者更好的学习领会,还建立了一个《太乙医道》学习微信群,每天有人分享学习体会,董小锋先生也会在这里进行答疑互动,让大家都能学有所得,继承发扬传统中医文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