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读后感摘抄

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读后感摘抄

《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是一本由(美)彼得·盖伊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6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读后感(一):《有些枯燥的小说课》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很枯燥的学术类读物。书本里面所阐述的观点并不新奇,或者说,总觉得是一个不会写小说的人在不断地揣摩小说作者的精神世界。探求小说的“目的”,一向是学者们喜欢做的事情之一。他们对此付出了很大的热情。但是这样的研究除了给读者解读作品的一个可能之外,并没有更多的阅读价值。这本书我是类似生吞般读完的,趣味不足,知识性也是一般,但是还是值得一读,因为它至少告诉你,小说可以随便让别人来揉捏。

end

《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读后感(二):三本小说+一堂课

《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不知道为什么要翻译成这个书名,感觉和Savage Reprisals这个名字差距太大了。

这本书总体感觉读的还是比较轻松,不是太深奥。但是可能因为是我才疏学浅,所以读起来总觉得第一二三章就是对这三部小说的一个巡礼与介绍,至于说谈到有关文学作品与历史研究之间的关系,还是稍显单薄。

最后的结语部分虽然不长,但是我觉得却是包含着作者对于小说与历史研究之间是何关系的大部分看法。最后的那句话:“总之,在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手上,完美的虚构可能创造出真正的历史,这一说法,你可以有两种理解”。真的挺值得回味一番。

综上所述,我就觉得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读了三本小说,然后外加上了一堂课。

浅见呈上,望各位多多拍砖

《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读后感(三):平庸之作

Peter Gay 2002年出版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79岁高龄。年龄感从著作的论述之四平八稳可见一斑,甚至,尖刻点,非常平庸。

peter算是个文化史学家,这是个他在年轻和壮年时代很时髦的学问,不过今天看来,他用社会、历史和作家心理来分析《荒凉山庄》《包法利夫人》和《布登勃洛克一家》来说,太过老生常谈了。这些知识不用读者从一位耶鲁的荣誉教授新著中探求,它早就存在于19世纪的批评之中,或者在弗洛伊德过气之后就不那么新鲜了。

书名的翻译令人匪夷所思,简直是令人气愤。Savage Reprisals这来源于对作家个人所属世界与作品间抗拒的张力的“野蛮的报复”就成了现在的《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完全误导读者与著者旨意之间的有效沟通。虽然这一译名可以了解是来源于具有纵览全书意义的“结语:小说的真理”,但是,“历史”不应该是全书的论说重点。重点仿佛还在作家的内心、作品的重点与外部世界的割裂——总体来说还是文化史的和心理的。

从作者论述的三个作品深度来说,无疑《布登勃洛克一家》相对来说更见个人的真知灼见,或许这可以解释为peter自己就是一位德国移民,自然对托马斯·曼深得要领。

《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读后感(四):有限的“反击”

原本以为这本书是介绍如何将小说作为史料来运用的,结果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此书只是借小说来反击后现代。

盖伊此书通过19世纪三本写实主义的杰出小说——英国作家狄更斯的《荒凉屋》、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来介绍当时的文学上的写实主义。似乎,他希望通过对这些作家的“精神分析”来达到探讨写实主义和历史的关系。

然而,让我失望的是,作为历史学家的盖伊,并没有说出多少历史和小说之关系的新意。他的分析和文学评论家相比,既没有达到文学理论的深度,如在“序曲”中,他认为“我们在估量小说中所提供之证据的真实性时,应进一步探索小说本身的问题以及小说作者和他的社会背景”,在我看来,就是陈词滥调。

而就历史分析来说,也相当不靠谱。如果说他希望探讨“小说在一个时代的文学和政治之中如何形成以及小说作者如何赋之以生命形式”,那么他的所谓“精神分析方式”无疑还缺乏更具深度和厚度的史料来支撑——仅以书信作为主要史料,在史学研究上是十分单薄的。

不过,换个视角换个背景来看,盖伊在本书的“结语”中透露出他真正的用意:他可能是出于对后现代混淆历史和小说的不满,在这个背景下去理解他的写作目的,也许我们就能理解,他选择从分析这三本小说入手来维护历史学的“真实性”,在他看来,小说家和历史学家都是在追寻一种“真实性”——“作者不只阐述所发生的事件,另一方面,他还要让他所阐述的事件具有可信度”。

总之,这本书比较适合“后现代主义者”,尤其是将史学等同于小说的人可以看下盖伊的反驳。

《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读后感(五):猛烈的报复

《SAVAGE REPRISALS》才是这本书的名字,不过译成《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也有它的好处,一来因为通俗易懂而不至于让人望而却步,二来确实反映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即通过对狄更斯的《荒凉屋》、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的个案分析,揭示历史与小说的关系。

彼得·盖伊要说的话都说得很明白了,他探讨的是“小说在一个时代的文学和政治之中如何形成,以及小说作者如何赋之以生命形式”,他关注“社会、技艺以及个人心理学”三要素如何互相交织冲突。如果用最简单的词来概括,彼得·盖伊思考的问题是关于“真实”的。所谓现实主义小说,其实远非现实/真实。

“司汤达曾经把小说定义为沿着公路移动的一面镜子,这话听来很有意思,却不够完整:这是一面扭曲的镜子。”不管小说家怎样强调自己的小说世界是真实的,我们都不能够相信他。历史学家当然也不应该把小说家描绘的人事物当成一般的档案性资料加以利用。至于小说家如何运用历史,则是在社会和个人之间的游走。这几部小说里,小说家施展了对于社会的猛烈的报复,狄更斯对法律,福楼拜对中产阶级,托马斯·曼对父亲和跋扈社会,他们的个人经验通过小说得到抒发,在对现实的扭曲和变形的反映中解剖和对抗他们身处的社会。

作者倡导“运用精神分析方法的文化史”,从书中我们看到了他是如何运用精神分析方法去解释小说家对于自己作品的人物塑造,比如狄更斯为什么那样热衷于塑造理想化的女性形象,推究到狄更斯对其母亲和小姨子的特殊感情。精神分析法早已不是新鲜的方法,作者也无意于扩大这一方法的应用,他只是借由这个方法去探究小说家的个人心理对其创作的影响,揭示了“偏见、护眼罩、狭隘视野、盲点”等因素对真实的阻碍。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小说的真实性?我喜欢最后的总结——在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手上,完美的虚构可能创造出真正的历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