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

《中国人的精神》是一本由辜鸿铭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3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一):龙之精神

。。。。。。。。。。。

怪才 爱国人士

可惜 时代 不与 奈何 胸中 一腔热血

空 与 付诸 东流 。。。。。。。

值得 一读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二):翻译有点随意,内容比较生猛

当初刚买到这本书的时候,对照着英文读中文翻译,就大呼上当,感觉译者有点随意发挥的感觉,有时候甚至整段地变换位置……

内容当然是比较生猛了,辜鸿铭的水平当然是高,不过观点实在是有点那个,不过在当时的国际文化环境下,他这样出来反击西方人和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鄙夷,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他这个宣传员当得很不错。

现代中国已不是辜鸿铭先生所说的那种“中国人”和“中国人精神”的中国了,不过我们还是需要像辜鸿铭先生这样学贯中西、精通外宣的大师,让西方人认识和接纳中国。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三):人类文明,可不是以国家为界的

其实考察这本书的观点时 不能离开它的特殊背景:在晚清亡国危局下,严复 梁启超等人广扬‘西学’,激进地援引社会达尔文主义,鼓吹力量至上 弱肉强食,要把富国强兵作为头等要务。在这样的背景下,辜鸿铭的这本书实际是对梁启超等人的一种反弹与宣泄: 即不要只想着富强、发展,而把精神、文明、价值遗忘了,丢掉了。 因此辜鸿铭的对中国古代精神的鼓吹才显得的那么理想化 那么片面化 那么偏执,实在是一种被憋出来的反弹,是一种颇带着意气用事的矫枉过正。

现今时代的国人,倘若热爱所谓中国古学、传统文化 甚至于了解了辜鸿铭并同情之,那都是你的自由,请君自便。但如果入戏太深,说出什么‘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啊’ 、‘我们都要做这样的中国人’,那就简直狭隘以至可笑了。恕我直言,在人类文明发展到公元21世纪的今天,倘若在一个人的思想樊笼里还把‘做个真正的X国人’ 作为人生信条,而不是 要吸收一切人类的经验与文化精华做一个理性而健全的人类/智慧生命体,那说明这个人思想也还被困在一个小笼子里,殊为可怜。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四):卫道士

[cp]卫道士——辜鸿铭 生在南洋 学在西洋 婚在东洋 仕在北洋 教在北大 这是辜鸿铭。他是混血,懂9种语言,有13个博士学位。西方人流传的“到中国宁可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或许证明不了什么,但肯定已经说明了些什么。 1辜鸿铭是个最会讲中国故事的人 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给人的第一印象或许是文字啰嗦唠叨,另一个印象是观点太过浅显,不符合我们的读书习惯。这着实有情可原,因为此书是用英文写的,给外国人看的。对此,我万分谅解。 辜鸿铭说,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是精深、博大和淳朴,外加优雅。我想,大多数国人是认可的。他还说,美国人博大、淳朴,但不精深;英国人精深、淳朴,但不博大;德国人精深、博大,但不淳朴;法国人尽管没有德国人天性的精深,没有美国人心灵的博大,没有英国人心灵的淳朴,但是具有中国人的思想品质——优雅。着实痛快,确实过瘾!当然,真的是不是这回事,另当别论。 记得梁漱溟先生说过,中国文明早熟,中国文明未来将会取代西方文明,能不能会不会不讲,但其观点却与辜鸿铭先生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辜鸿铭说:“我认为,现在,在古老的中国人性类型中打动你的第一件事情是,那里没有任何野蛮的、残忍的或残暴的东西”,从容、镇定的中国人“也许粗糙,但粗糙中没有粗劣”,“也许丑陋,但丑陋中没有丑恶”,“也许粗俗,但粗俗中并无好斗和嚣张”,“也许愚蠢,但愚蠢中并无荒谬”,“也许狡猾,但狡猾中并无阴险”。“给你的整个印象是他的文雅,那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文雅”,这文雅就是“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 2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辜鸿铭懂9种语言,是他区别于国内专家和国外汉学家的关键之所在。 一维两维或许直观也或许易于专注,但多维必定立体和生动。 理学家们整天闭门考证,以字解字,以文释文,难免死磕以致呆板,甚而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嫌;汉学家们随意猜测杜撰,难免离题万里。辜鸿铭是语言的天才,在沟通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一般人无法比肩的,也是任何人不能轻易否认的。 3东方文明的卫道士 辜鸿铭用西方人的语言倡导古老的东方精神,他的思想和文笔在极短的时间内轰动了整个欧洲,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他也因此成了一个不被国人理解、备受争议的怪人,或被成为顽固守旧的卫道士。 尤其说顽固守旧,不如说孤独桀骜。 读《中国人的精神》,我小心翼翼,像一个迷路的孩子,渐渐拨开云雾,朦朦胧胧中开始晓得人之为人的来处和去处,懂得了我们之所以这个样子的大概——原来如此! 谢谢辜鸿铭!谢谢![/cp]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五):《中国人的精神》

真的,辜鸿铭是一个天才。

这个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超人,在我看来,其为东方文化摇旗呐喊所产生的震撼力,远远大于作为一个迂腐的封建主义卫道士的而对新文化的消极的抵触力。

尽管滕守尧在《文化的边缘》一书中几乎是彻篇的强调一种“对话”的精神,提出“文化边缘”这一概念象征一种包容,即平等的交流,不是极端的二元对立或一极压倒另一极。

然而,在辜鸿铭所处的那个几乎是要全盘否定东方文化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一种极端的思潮,或许只有用另外一种极端去予以抵制,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

可惜,孤军奋战的小老头面对波涛汹涌的新文化浪潮,无疑体现出一种以卵击石的无奈。可当我们开始反思“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造成的那种持续到现在的破坏力的时候,这位受到西方列强尊敬的儒士才确实体现出了其迂腐下的那份具有“真正的中国人”般的纯真。

不可否认,辜鸿铭所强调的那种“中国人的精神”,确实是令人向往和怀念的。在他看来,由于西方人“性恶”的理论,进而惧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去进行约束。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闲人阶层”(如牧师、军警等)还不算,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延伸到国家机器上就形成军国主义——无疑,这也是对20世纪初的列强觊觎中国的一大主因。

但中国则不一样,中国有“好公民的宗教”,即道德感的自我约束,进而延伸到其最高义务,即忠诚的义务——无私、绝对的,自然也包括三纲五常等。因此中国人过的是一种“心灵的生活”。于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既具有成人的头脑,又有孩子的心灵。所以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

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辜鸿铭通过种种分析一再强调了上述论点。不可否认,其论证过程中不乏迂腐可笑强词夺理的成分,但也不乏其合理性。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民族自豪感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举证的东方精神之精髓也是深刻而有间地。从貌似自大的民族主义者的心中,还是能强烈的感受到那种不容否定的中华民族之光的。

当然,在中国人性解放意识抬头的时代,辜鸿铭的很多看法显然是迂腐、落后和守旧了,比如妇女观等,随之而来的还是很多可笑的辩解。然而,我们却无法忽视这位老人对东方文明的宣传所做的贡献。

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语翻译到西方。曾为六国使节当翻译。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辜鸿铭,是应该被历史记下的。

如今的中国,尽管有一批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却在日益西化的大众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倒不如出现几个辜鸿铭式的人物,与左倾严重的冒进主义者针锋相对的抗衡一下,反倒是对当前某种极端态势的一种中和。

也正如《文化的边缘》一书的观点:双方要在一种对等均衡的条件下,才存在对话交融的可能。否则的话,要么东风压倒西风,要么西风压倒东风,无论什么结果,都是一种畸形的文化,随时有坍塌的可能。

因此,探索中国人的精神,没有也不应该结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