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戴望舒精选集》读后感1000字

《戴望舒精选集》读后感1000字

《戴望舒精选集》是一本由戴望舒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6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戴望舒精选集》读后感(一):戴望舒似乎是个情种

笔记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朝寀,法语翻译,肺气肿病逝。

诗歌鉴赏力趋于零。兴趣点仅仅在于《雨巷》和《萧红墓畔口占》。感觉戴望舒似乎是个情种,依据为他的日记,满满的都是“丽娟”(穆丽娟)。然而婚期仅有5年,是因为年龄相差(12岁)太多吗?又应了多愁善感易得肺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

老实说,我是一个年轻的老人了:对于秋草秋风是太年轻了,而对于春月春花却又太老。(《过时》)

我没有忘记:这是家,妻如玉,女儿如花,清晨呼唤和灯下的闲话,想一想,会叫人发傻。(《过旧居》)

《萧红墓畔口占》(1944.11.20):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在整个欧罗巴洲之中,西班牙是风景最胜最多变化的国家。

华沙是战争的最悲剧的城,又是世界上最古怪的城。

薄暮的塞纳河又是怎样地窈窕多姿!

西班牙大画家毕加索和法国大诗人阿拉贡加入法共。

说“诗不能翻译”是一个通常的错误。真正的诗在任何语言的翻译中都永远保持着它的价值。翻译可以说是诗的试金石,诗的滤箩。不用说,我是指并不歪曲原作的翻译。

世人真奇怪,都以为死是可悲的,却不知生也许更为可悲。

《戴望舒精选集》读后感(二):关于其中的《诗论零扎》

诗的优劣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

形式是指韵律齐整、音节铿锵,当然者不代表这些东西不重要,而是当这些东西妨碍了诗的本质的表达的时候就该去除。像《诗经》,其实因为汉语音律的变化,我们已经不能感受到先秦诗歌的韵律美了,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于它们的欣赏。其中的《汉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简单的“赋比兴”就把诗中男子对于女子的爱慕描写了出来,他的思念就像汉水一样的宽广,一样的永无止境,这种浪漫而真实的表达跨过了千年,依然在撼动着我们,我想这就是戴望舒所说的内容每,在哀而不伤的美感面前,在每个人都会俯首称臣的爱情面前,我们的审美是统一的,所有诗歌的形式都是多余的,有了也只是锦上添花。

戴望舒打了个比方:“西子捧心,人皆曰美;东施效颦,见者掩面。”无论东施如何戴金翠,披罗衣,她还是不美的,金翠、罗衣就是我们所说的韵脚和结构。

戴望舒还有一个很棒的观点:“诗不能翻译是一个错误。”好的诗是可以翻译的,翻译过来照样是好诗。比如济慈的《夜莺颂》:我跌倒在生活的荆棘上,我流血了。这样的诗句不论怎么翻译都将成为经典。《西风颂》的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给了人们多少的希望。这些诗都是好在诗的内容,而那些“坏”翻译不过来是因为作者只是在韵脚和结构上“花拳绣腿”在玩文字的游戏,离开了它初始的语言便没有了魅力,这是一定的。

以上就是我对《诗论零札》这篇小文的感想和收获,仅以记录。

《戴望舒精选集》读后感(三):你为何如此忧愁

“你为何如此伤感,惹我引发愁怀”,读完戴望舒的诗集《我底记忆》,我在本子上写下了这样的文字。的确,莫名的愁绪漫上心头,在平静的日子里。

大凡才华横溢的诗人,都是多情而忧郁的。只有如此,才可饱含热爱、激情、忧伤和惆怅,并将他们淋漓地倾诸笔端,引得读诗之人无端端地留下两行清泪。

但是,又实在不懂望舒的诗为何满是哀伤的笔调,按说他在写《我底记忆》之时并没有遭遇过什么悲恸的变故,或心灵上的打击,怎会愁绪填满诗集?也许,是诗人那天成的忧郁特质吧。树叶自伤自感无情的风儿吹断其飘摇的微命,娇艳的百合泣诉明日的萎残,撑着油纸伞彳亍在雨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满含忧怨,“昏昏的灯,溟溟的雨,沉沉的未晓天,凄凉的情绪,将我底愁怀占住”,残叶,冷月,清冷的街灯……诗人希望通过这种种地意象像我们诉说什么?

我读不懂他的心、他的情,所感受到得只有他那绵绵细雨似的哀愁。这忧郁多情而又满腹诗才的男子无疑是惹人怜惜、爱慕又倾心的,多么希望自己就是他笔下爱恋的女子,但摇摇头,苦笑自己的痴念。怎样超凡脱俗的女子才课与这样的男人相配?大概也只有在诗中才会出现吧。没有清晰地面庞,只有模糊地轮廓,但在这朦胧之中散发着淡雅、忧郁的气质,深深吸引着我们的诗人。

写到这里,另我想到了志摩,那个除了死时头上的窟窿不太美观之外其余都完美到极致的人,那个温柔多情,才华横溢的男人,那个写出的诗句可以令我低低吟上几日都不觉厌倦的诗才,那个令人觉得他就是上帝大发悲悯之心而赐予人间的尤物(请允许我用这个通常形容女人的词,因为实在找不出另一个更贴切的词语来替换),也只有陆小曼、林徽因这样能够写出美得令人乍舌的诗句的才女才可赢得他的倾心。

如今已消逝了在夜里伤感地独自徘徊的诗人,那无双的才情,忧郁的气质也只得到曾经的诗中找寻了。

《戴望舒精选集》读后感(四):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在雨巷幽怨又彷徨

今天北京又在下雨,上次下雨讲到了三毛的《雨季不再来》,这次说来说说和雨有关的一首诗《雨巷》,先来说说作者——戴望舒。

初看这个名字,真美呀!有诗意,我去搜了一下,发现望舒这两个字来自于屈原的离骚的一句:

“前望舒使先驱兮”,王逸注:“望舒,月御也。

望舒也就是神话传说中为月驾车的女神。看看,这文化,果然不一样。不过,既然是女神,为什么要用在男人身上呢?但是我看到,卞之琳(戴望舒的好朋友)也是个男人的名字也就不奇怪了。

你如果对他不熟悉,这首诗一定很熟悉: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关于名字这节先绕过去。我们来看戴望舒最著名的一首诗: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

这首诗出自他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因为这首雨巷当时就特别出名,他也被誉为“雨巷诗人”。

其实说起《雨巷》更多的人想到的是那个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的姑娘。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姑娘呀!忧愁的姑娘。

但是呢?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却是非常。

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诗人时年22岁。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诗人,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这个结着愁怨的姑娘是不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呢?

忧伤,彷徨,就是他这个时候的姿态。

我们再来看另外几首比较好的:

虽然残秋的风还未到来,但我已经从你的缄默里,觉出了它的寒冷。

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思想,故我是蝴蝶。

这几句诗都加入了“我”为主体,但这几句写的真是清新脱俗呀!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这就是情诗呀!

而“我思想,故我是蝴蝶”更是东西方哲学的一次伟大的碰撞。(也许是我想多了)

不过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表达的应该是不同的意思。我看到有评论家这样点评:

在他的作品中,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均有体现。他不作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而是采取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向、隐逸、自由联想和语言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进而曲折地表达他复杂的思想和微妙的情绪感受,颇具内涵之美。

好深奥,好好体会吧。

同样吧,一个诗人,不仅写诗,在《戴望舒精品选》这本书中,写了很多关于旅行的笔记。

说是旅行,其实当时他在法国留学。欧洲也不大,就随便转了转,不过留学期间被开!除!了!

为什么呢?一个这么有才华的人为什么会被开除呢?

据传言,有可能他在学校期间不上课,不交作业,年终也不考试,(你咋不上天呢!)到了期限就回国了,也有可能是在在西班牙旅游期间参加反法西斯游行,法国警方通知中法大学当局, 这个学生不能再留法国。

不过回国也好,来建设祖国也挺好的。

回国之后,积极的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和好友创办了《新诗》月刊,虽然只出版了10期,然后是一系列革命活动,这个就不细讲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了解一下。

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精选集》读后感(五):浅析戴望舒诗歌艺术特征

戴望舒也是一位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的“象征主义”诗人。

1、诗歌创作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有一个发展历程:

从感伤的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从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

其中,他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是“现代主义”时期。戴望舒的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是很高的,其特点也是鲜明的。

(1)塑造了鲜明的“自我形象”

A、这个自我形象,已不是“五四”狂飙突进时期浪漫主义诗歌中如天马行空一样的“天狗”,而是疲乏无力、未老先衰的“青春病患者”。正如他在《我的素描》一诗中所说:“我是青春和衰老的结合体,我有健康的身体和病态的心。”这个“青春病患者”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感伤与苦闷。“感伤”来源于失恋的忧伤;“苦闷”则来源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总是美好的,但却是可望不可及的;现实是让人难以忍受的,又是不能不面对的。

例子:

他的成名作《雨巷》可以说较为集中地表现了这种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产生的“苦闷”及引起的“感伤”。

C、这个自我形象,又是一个“荒原里的流浪儿”。

他到处流浪,他的目的是要寻找精神的家园。而这个精神的家园既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上,而是在内心寂寞的世界里。《乐园鸟》,否认了天上的乐园;《深闭的园子》则否定了地下的乐园。正是这一点,使戴望舒所塑造的这个“自我形象”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本质有着某些方面的接近——寻找精神的乐园。

(2)鲜明的意象生成的艺术

戴望舒诗歌的意象生成艺术,比较好地融汇了中西诗歌艺术的特点,形成了自己意象艺术的风格。

A、意象的意境化

戴望舒诗歌中的意象往往于质朴中见新奇,于联想中透神韵,没有生硬地搬用西方象征主义诗歌中意象的处理,而是较多地融合了中国诗歌的传统,注意意象与诗情浑然一体的生命活力,使意象意境化。这在他大多数优秀的诗篇中都有出色的表现。如《印象》一诗,通过“铃声”、“渔船”、“珍珠”、“残阳”等一连串班驳陆离的意象表现出微妙的刹那间的情绪的震颤和幽微的心理感觉。

B、意象的组合美

这种组合美有几种方式:

其一,以某一意象作为全诗的主体意象,以此带动其他意象,开拓诗意,创造诗美。如《流水》一诗主体意象“流水”作为“水流的集体”的象征,它穿过暗黑的丛林,裹带着被践弃的花草,冲过顽石,泻过草地,一同向大海奔去。全诗主体意象随着诗情的翻腾波涌,显示出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之美。

其二,多种意象的叠加并置,象征性地表现诗情。如《白蝴蝶》、印象》等。

其三、动静结合的意象组合。如《我的记忆》等。

C、意象的朦胧美

戴望舒像其他象征派诗人一样,把朦胧美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来追求。早期象征派诗人李金发也极力倡导诗要写得“朦胧”,但他的诗较多承袭了西方象征派诗人神秘的诗风,意象飘忽、隐藏过度,过于晦涩。戴望舒则注重意象的暗示和朦胧的透明性,较出色地把握了在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之间的“度”,使他的诗中意象或情含蓄内敛而不迂晦艰涩。如《林下的小语》、《雨巷》等。

(3)出色的节奏艺术

其表现为:

A、节奏的音乐美。如《雨巷》的节奏 。

B、情绪起伏的诗情节奏

戴望舒说:“诗的韵律不应只有肤浅的存在,它不应存在于文字的音韵抑扬这表面,而应存在于诗情的抑扬顿挫这内里”,“它应该随着那由一种微妙的起承转合所按拍着的,思想的曲线而波动着。”。从《我的记忆》一诗开始,戴望舒开始有意地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代替诗的韵律的抑扬顿挫。使他诗的节奏更富有表现力,更能动人心魄,如《路上的小语》。

C、有节制的潇洒

这是卞之琳在《戴望舒诗集·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版)中对戴望舒诗的评价。

他说:戴望舒的诗“在亲切的日常生活调子里舒卷自如,敏锐,精确,而又不失它的风姿,有节制的潇洒和有功力的淳朴。”

戴望舒诗歌的这种“有节制的潇洒”在诗的节奏上主要体现为“诗情节奏”。这种“诗情节奏”不是一种放任无羁的情绪的跑马(像郭沫若那样),而是注重构造表现情绪的形式,注意利用不同的形式变化,表现富有个性的诗的节奏。如《烦扰》。

《烦扰》: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假如有人问我的烦扰,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烦扰: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第二节与第一节构成一种十分规则的诗行大回环,是“雨巷”时期的顶真、复沓形式的一个别致的发展,造成一种诗情的回应与音乐回旋的美感效果。这种形式又恰切地强化了缭绕于心的无名的烦扰的情绪的表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