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盛唐到底盛在哪儿经典读后感有感

盛唐到底盛在哪儿经典读后感有感

《盛唐到底盛在哪儿》是一本由于赓哲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页数:20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盛唐到底盛在哪儿》读后感(一):活出自我的盛唐女性

讲历史的人很多,讲唐史的专家学者也不在少数,他们大多以时间为主线,历数帝王将相的故事,很少有人站在问题角度讲,尤其是当代人关心的问题去讲历史,于赓哲老师的力作《盛唐到底盛在哪儿》独辟新径,以学者教授的文化科普的自觉,抓住当代人最关心的几个问题,比如外国人对唐朝的看法、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唐代女性的真实面貌等等,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盛唐史。 盛唐女性,她们活出自我的故事,可以一展大唐的兴盛风采。 说起武则天,以及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大都聚焦于她的女性身份,而她作为一位难得的政治家,在历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其中之一在于她让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重进士词科之选举,拔取人才,遂破坏南北朝之贵族阶级”(陈寅恪)。贵族相当于公司的股东,是有发言权的,对皇权是种掣肘,而官僚受雇于皇帝,只是拿工资的员工,因而更为听话,皇权就可以更为巩固。 唐朝的科举,极大影响了唐朝文学的兴盛,尤其是武则天时代,判卷的时候名字这一栏不密封,判卷人能直接看见考生的名字,所以“印象分”就非常重要,这也就迫使考生在平时就得塑造自己的文学形象,关键时刻,还要把自己的诗词歌赋编成文集,送到考官手里,争取留一个好口碑、好名声。可见,科举就是一个风向标,我们在为唐诗的瑰丽赞叹时,历史又会让我们窥见其背后生存的真实。 唐朝女诗人薛涛,用女性眼光和才情引领了唐朝的信笺审美,发明了“薛涛笺”。据《唐音要生》载:诗笺始薛涛,涛好制小诗,惜纸长剩,命匠狭小之,时谓便,因行用。其笺染演作十色,故诗家有十样变笺之语。《牧竖闲谈》载:浇花人多造十色彩笺,于是薛涛另模新样,小幅松花纸,多用题诗。 薛涛曾被节度使韦皋奉为座上宾,更在府中担任文书整理的工作,相当于从九品的“校书郎”,诗人元稹盛赞她的诗“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词客多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 唐中晚期的宋氏姐妹,也是活出自我的杰出代表,作为武则天时期著名大诗人宋之问的后裔,宋氏五姐妹一个比一个厉害,个个才高八斗,在当时的文坛上有很高的地位,经过她们品评的诗歌,可以获得更高的赞誉。德宗听闻她们的才华,把她们五姐妹全部召入宫成了宫官,她们或在宫中习艺馆任教,教授公主、妃嫔学习经史子集、琴棋书画,或者出任皇家图书馆馆长一职,或者被封为五品尚宫,协助皇后掌管后宫,她们一个个备受重用,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朝代的兴盛,离不开它对外的开放包容的精神,对内张扬国民个性的气概,当然包括张扬屡受欺压的女性的个性和才能。

《盛唐到底盛在哪儿》读后感(二):为什么说盛唐是“文化自信”的根源?“盛”是什么意思?

在世界范围内的很多国家里,当地人最先了解中国,或者说对于中国的认识,基本都是在当地一个叫“唐人街”的地方。在他们心里,那就是中国的印象或者说样子。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叫“唐人街”?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认识和概括,其实其中细分有很多种门类,服饰也是一种,比如说,一说西装,就知道这是西方人的一种正装,一说和服就知道是日本的,而对于中国,很多人会说“唐装”。为什么会叫“唐装”?

“唐人街”和“唐装”都有一个“唐”字,在人们的心里,这是有关中国的一个符号。只是对于为什么用“唐”字来代表中国呢?都知道,“唐”是中国诸多朝代中的一个朝代的代号,为什么不用别的朝代来做代表?而偏偏要用“唐”呢?

这都和“唐朝”的历史有关!唐朝影响之深,首先就是因为这是中国第一次走向世界的舞台,也是世界第一次认识中国,它给世界烙上了深深的印记!这个印记的名字叫“文化”。

也是因为在和世界的第一次全方位的接触中,中国激发出自己内在的、独有的一种气质,那就是:开放包容,恣意张扬,收放自如,不压抑人的个性,舍我其谁。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些频繁的文化经贸交流中,唐朝对外邦文化没有排斥,大多是采用兼收并蓄的态度。

更要紧的是,这样的文化没有被同化,反而影响到外邦文化,。

这些也为唐朝的文化呈现一种迸发和融汇的特质,也就是外为己用,采众长的多元文化,反而使得自己的文化更具有一种独特迷人的气质,由内而外。简单来说,就是“文化自信”。

而说到“唐朝”,人们都会说到“强汉盛唐”,这是一个共识和定论。那么盛唐到底盛在哪呢?一个“盛”字概括了所有。人们对于唐朝的认识可谓是千人千种钟意。

唐朝有什么?唐朝有恢弘的历史,有盛世的繁庶,有唐诗的风采,有书法的流芳,有一个个人物的风流,有万邦来朝的虔诚和敬仰,这些归结起来,就组成了盛唐气象!

最近读到一本书,名字就叫做《盛唐到底盛在哪》。作者于赓哲老师在这本书里用深入浅出的内容,向读者阐明盛唐气象的缘由,肇始于何处、其内在的最核心的驱动力又是什么,在这些表象之下的本质等等,使人读后对于“盛唐”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盛”是什么,盛就是丰富,包罗万象!

书中没有着力于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些恢弘历史和诗词歌赋,还有那浩瀚星空里的一颗颗耀眼的“星星”,而是很多通常没有注意或者没想到,没想通的点:

唐朝女性地位有多高?为什么和通常认知的“男尊女卑”封建社会截然不同?真是这样吗?

老外来唐朝到底是干什么来了,就为了崇拜吗?

丝绸之路上的商贸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

唐朝产生那么多的诗歌,出那么多的诗人,原因是什么?

......

总之在书中,作者在梳理唐朝的历史脉络过程中,顺便把现代对于唐朝的一些传闻或者疑惑,真假认知,甚至是科普知识点等等,通过自己对唐朝的研究,采用各种资料引经据典又深入浅出来给读者进行分析和解惑,帮读者重新认识,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的唐朝。

简单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剖析和展示一个充满生活化的唐朝,不读真的有些可惜了!

喜欢就关注威评书影史吧,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受!

《盛唐到底盛在哪儿》读后感(三):何以为盛唐?

强汉盛唐,是一个早有定论的概念。汉之强,有卫青、霍去病长驱匈奴于漠北的彪炳功绩,有陈汤那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自信,有东汉窦宪燕然勒功的壮举,等一系列青史留名的丰功伟绩来做最直接的注脚。

那么唐之盛,又何以为表现、用什么来做注脚呢?

开元、天宝的繁盛,唐诗的风采,万邦朝长安的包容……这些都是我们能第一时间想到的盛唐气象。

然而这也不过是盛唐的一些外在表现而已,于赓哲老师这本《盛唐到底盛在哪儿》深入浅出地向读者阐明,盛唐气象到底肇始于何处、其内在的核心驱动力又是什么。

同时我们也能读到,唐朝的历史发展轨迹、政治变革,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此外也能窥探到只有在盛唐才出现过的唯一女皇和一群杰出女性们,她们又是如何活出自我的。

本书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讲述了唐朝为何有开放包容的气质?

事实上,开放包容,这四个字也可以看作盛唐真正的底色,唯有开放包容,才能繁盛强大。

实际上唐朝这种包容,是从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沿革一路演变而成的。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争相登上历史舞台,后来宇文泰创立的“关陇集团”都让当时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形成一种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唐朝的开创者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鲜卑人,李渊的老婆窦氏,也是鲜卑人。到了太宗李世民的时候,他的皇后长孙氏,也是鲜卑人。

可以说唐朝皇室的血液里就是“胡汉各半”,所以李世民从骨子里不会对少数民族有轻视之心,才能说出“自古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同样,李唐的统治,也受到了少数民族的真心拥护,李世民也被尊为“天可汗”。可汗虽然比天子听起来第一级,但是天可汗,就比天子更多了一份包容与尊崇。

然而任何的开放、包容,都是建立在强大的基础上,没有实力支撑的包容,那叫做屈从。

即使李渊、李世民这样开创盛唐基业的君主,也曾经受过来自异族的羞辱,在拥有足够实力以后,才能把这份曾经的屈辱换成宽广的胸襟,享受天可汗的无上尊荣。

唐对突厥、吐蕃、回纥、高丽等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始终处在一种征战和交好的来回更替中,甚至在中亚也曾跟阿拉伯人大打出手。

还是那句话,在强大的基础上,才有资格谈包容。

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唐朝和日本的关系。唐在消灭百济之后,日本派兵干涉,双方在白村江大战。

唐军大获全胜,几乎全歼日本舰队,歼敌三万,击毙日军前线主帅。

自此以后,日本以一种臣服、全面学习的姿态来看待唐朝,不断地派遣唐使,连国内都城的营建、街道的命名也要全盘复刻长安城。

日本人这种心态和做派,跟后世美国人写的《菊与刀》一书里描写的日本民族性何其相似?二战后日本对美国的态度,也颇有点当初对唐的拜服。

唐最繁盛的时候,当推开元、天宝时,我们熟知的李白、杜甫、王维等一系列璀璨闪耀的名字,就是在这个时代登场。然而这也是盛唐的至高点,此后逐渐走向衰败的转折点,便是安史之乱。

关于安史之乱,不少人有一种观点是唐朝过于包容带来的副作用,是胡人掌握兵权的必然结果。在这本书里,于赓哲老师的是不认可这种观点的。

本书的观点认为实际上安史之乱的祸根在于唐朝打破了原本魏晋的府兵制,关陇集团时期的“内重外轻”被颠倒过来,兵权集中在节度使的手上,中央缺乏对职业军人的控制。

此外唐玄宗李隆基本人,玩权术平衡玩砸了,杨国忠和安禄山党争,安禄山落败后并不安心接受失败,而是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权力的来源是手下的几十万大军,这才敢于起兵。

权力的平衡是历朝历代君王都在致力解决的问题,李隆基的失误并不只是他个人晚年变得昏聩,也是唐朝军政制度所导致的。

在初唐时候,太宗李世民本人就是身经百战,诸将臣服,即使有异心也会被轻松剿灭。然而到了后来,太平天子们哪有太宗对军队的威望和掌控力,那种内轻外重的弊端就显露出来。

府兵制的改革和关陇集团逐渐淡出政治舞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这是权力结构的重新洗牌和再分配。虽然安史之乱的爆发,也属于这样历史进程的波折,但总体依然是利大于弊的。

关陇集团和门阀制的彻底终结,离不开一代传奇女皇武则天。

李世民给自己的儿子李治留下了丰厚的政治遗产,指派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关陇集团的老臣作为辅政。

然而年轻的君王想要独立,就要摆脱那些控制力过强的老势力们。女皇的登基,更是要扫平一切保守派的阻拦。

所以从李治、武则天开始,朝廷用人上,就开始抑制旧贵族的势力,提拔没有根基的新官僚,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科举取士的地位,同时也进一步推动社会风气的开放。

当一个女人登上至尊皇位的时候,无形中受到她的鼓舞和感召,一系列杰出的女性也登上政治舞台。

太平公主、上官婉儿、安乐公主,这在当时都是有着极高个人追求和爆发出璀璨生命力的杰出女性。

然而这一切掩盖不了唐朝依然是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这些女性不过是在相对开放风气下昙花一现的异数罢了。

即使开放、彪悍如武则天,在为自己女儿择婿的时候,也不能免俗,要选择那些魏晋开始就屹立不倒的世家门阀。

这些古老的门阀贵族,甚至并不把当时享国已有二百年的李家放在眼里。

实际上当君权日益壮大,门阀贵族们走向衰败已然是不可避免。

从书里的这些内容,我们似乎已经能总结出何以为盛唐、大唐的内在生命力在什么地方了?

那就是从骨子里就有的自信包容和打破门阀旧格局开创历史新走向的自我革新能力。

有这样的底色,我们才能看到一个自信、包容、开放的盛唐。才能有女子当皇帝、万国拜冕旒、威名震四方的煌煌气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