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Metaphors We Live By的读后感大全

Metaphors We Live By的读后感大全

《Metaphors We Live By》是一本由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著作,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6.00,页数:24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Metaphors We Live By》读后感(一):局限

以漢語為母語的讀者,不妨想想作者所舉之例,是否亦適用於中文?就拿ARGUMENT IS WAR來說,英文用attack和defense,中文呢?應該是「反駁、辯駁」與「辯護」,我們能說中文在此處也用到了Metaphors嗎?顯然不能。每種語言當然有一定的Metaphors,但英文的例子只能局限於英文,而不能一以推之至其他語言。(未完待續)

《Metaphors We Live By》读后感(二):读书笔记

1、Meaning is private and can't be communicated, but metaphor makes it.

2、If you are reluctant to do a thing, then you shall create a meaning,eg. competition.

3、metaphor enlarges understanding.

4、隐喻本身如何解释不重要,重要是发现隐喻;给的不是一个世界,而是一个进入世界的入口。

《Metaphors We Live By》读后感(三):隐喻是什么?

如果你发现了英语或者汉语或者任何程序设计语言都能让你发现一些莫名有趣的感觉,那么你应该看这本书。

为什么我今天才看到它?也许这是一本学术专著,但是作者力图向我们展示,我们生活的绝大部分,核心和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我们的语言,都源于各个层面上课被理解的概念、抽象、类比……虽然隐喻本身不是结构化的概念,似乎认为乔姆斯基过时的认知语言学家们已经开始追逐所谓“语感”的本源。

作为一个程序员,可能不容易脱离结构化思维的束缚,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如何接近日常生活本质里最为微妙和幽默的世界。

《Metaphors We Live By》读后感(四):关于语言的研究,是关于人本身的研究

更新了我对比喻的认知,不只是一种修辞工具,不只限于语言学。基本上认同本书观点,最基础的比喻自肉体经验来,到抽象认知中去;新的比喻拓展新的真实,跟新思想共生;Metaphors are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我们的生活哲学和认知理念由各类比喻表述呈现,又顺着比喻所携的逻辑发展衍变、开花结果。

好多例子,尤其是关于时间和爱的,比如“时间就是金钱”、“爱是一段旅途”,明显感觉到普遍存在于现代汉语表达中,究其源头是欧美概念。这些概念接受起来毫无障碍,是因为我们也经历着或见证过类似的事情。想起小时候读译文,很多比喻就莫名其妙,或是见识少或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很难领悟。

关于肉身体验如何影响物种基本思维,文中论证深入浅出,拿空间方位、时间因果举例子,恰到好处。但我还嫌不足,专门找来《The story of your life》,看科幻作家尽其所能构建出来的一种非线性语言体系,看新语言的学习如何改变人的记忆存放方式和叙事时态。

最近很火的chatGPT,模型中如果加入一些基础比喻及外延,感觉能极大地丰富其语言表达灵活度和唬人性。

《Metaphors We Live By》读后感(五):有新意,但仅限于语言范畴

这本书刚开始给我了一些很兴奋的感觉,而且前面的逻辑也较为严密,论证较为充分。但最后开始挑战objectism,感觉有点混淆了语言和哲学的范畴,作者试图引入第3种视角(experienlism)个人觉得叫interactism能符合作者的意思,他觉得真理(truth)是和人们的理解相关的,是不能脱离人而单独存在的。而他举的例子都是一些心理学,人类学,情感,语言之类以人为核心的范畴,而对自然科学却闭口不谈,这说明作者并没在自然科学领域找到用他的experienlism代替objectism的优越性。而正是自然科学领域才是objectism的主战场,也是其展示其无穷威力的领域。作者也提到很多objectism的支持者以“That's not my job!”为由拒绝讨论与人情感,理解相关的问题。事实上我作为一个物理专业的研究生,也持同样的观点,即objectism只适用于物理世界,即具有实际质量,动量,能量的物体。至于人类的情感,意识,语言本身就有主观成分,故objectism应用在这些方面时,并非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那般呆板,举个例子,部分物理学家给自由意志的定义是:当一个事件与之前的所有事件都没有相关性时,就说这个事件的主体具有自由意志,无论这个事件的主体是人还是一块石头。详见”The freewill theorem(http://www.verycd.com/topics/2837397/)

总而言之,作者应该更多的致力于metaphor在人们理解,并传达信息或意义时的作用,而不是去挑战objectism。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