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读后感锦集

《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读后感锦集

《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是一本由Italo Calvino著作,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4.00,页数:2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读后感(一):怕你不够读

你将要开始阅读青见关于这本书(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的简评了。你可能想要在一个比较舒适的地方开始阅读这些文字;你可能想要坐在沙发上;你甚至可能想要躺在沙发上;你或许想要把鞋脱掉。你知道的,青见的文字读起来总是有些奇怪。你可以喝一口桌上的咖啡,嚼一嚼口香糖,或者叫上别人陪你一起看。

你可能觉得青见对这本书的评论没什么意思,因为你不喜欢这种后现代的味道;后现代总是用让人看不懂的手法来写,让你感觉自己被作者捉弄了一样。

当然,你也可能很熟悉青见现在的语调,甚至觉得青见是在抄袭卡尔维诺的调调用起第二人称;这不过是在让你觉得在和作者对话一样,根本不像是在读一个故事。

你读着读着,突然感觉好像出了点问题;青见怎么开始把另外一本书的书评揉在这个书评里面,一定是网络出了故障,又或者是报道出了偏差?

你在看书评的时候,发现有个人和你一样发现了这样的问题:这个书评人,怎么连错位的低级错误都犯了?但你又觉得很有意思,和另外那人一起去找青见另一个书评。

很快你们俩发现,青见到底是怎么了?另一个书评也是这样虎头虎脑,完全没有延续性。

那啥,我怕你不够读,我在我的书评里给你塞上了几本别的书的书评。

《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读后感(二):Reader as a "You".

我不喜欢后来《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有了个叫做《寒冬夜行人》的新名字,这个名字抹去了原来书名所有的兴致和可能性,平平板板,毫不起眼,甚至不知道这本书有可能是在讲什么,用了怎样的风格。

初次阅读《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是大约五年之前了,那个时候刚刚开始开拓视野,思想和灵魂尚处在襁褓之中,很多未知状态的事物都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因为看译制小说只喜欢看从非英文翻过来的,所以在图书馆喜欢盘旋在日本文学和法德文学附近。那天久久驻足在意大利文学那一座小小的书架前,起初是为了寻找一部叫做《非人》的小说,那是我在上高中的时候读的第一本意大利推理悬疑惊悚小说,比丹布朗不知早了多久经典了多久,但一直找不到电子版,大学图书馆里也没有。可是就在随意浏览的时候,卡尔维诺就这样突然出现在我的世界里。

陆陆续续把他的书都读完了,短篇的和长篇的。读的时候虽然是一气呵成,可是故事里面很多东西都是不求甚解,放佛若有所悟,却又不得其解,晚上睡不着的时候,躺在床上会天马行空地琢磨。

这次读英文版,也是因为五年之后,各方面有了许多变化,也希望从更接近原文的文字,更深入地领会卡尔维诺的世界。

意大利的作家总是有种莫名其妙的魔力。艾柯,莫拉维亚,这些人的作品在我懵懂的那几年都断断续续地读了。特别是莫拉维亚的短篇小说,让我想起很小时候,家里有的那些俄国、法国文学,他们的那些短篇故事,骨子里都是一样的尖锐和嘲讽,却又带着浓浓的对最真实生活的关切感。

这还真是一篇杂乱无章的读后感啊。

其实卡尔维诺最后还是写了一个完满的结局,至少the male Reader的故事是完整的。书里面有很多关于文学创作的句子,等有机会了再整理并贴出来,每一段都读了很多很多遍,酣畅淋漓如绕口令一般拗口却又描述着这世间最简单的道理和哲思。Bon.

《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读后感(三):如果冬夜,输给卡尔维诺

收到卡尔维诺这本英译本《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的那天,我的同事问我,这是什么书,我带着新收到书的喜悦说,这是一本小说。

而一段时间后,当我看完这本书,身边其他人提出同样的问题时,我却一时间无法清晰地回答了。

我只能说,这是一本无法定义的书。

它的无法定义,在于你不得不承认它和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截然不同——很少有一本小说的开头会如此直观地打破那道构建在薄薄的纸面上的墙。

这道墙本是所有小说作家和读者所共同遵守的契约,悄然沟通着现实世界和虚构世界的藩篱,却又要尽力让两个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读者打开书,就是在契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他或她也许会投入其中,为其感动,生发感慨,但却也同时十分清楚,这些故事是一个作家的创造,在这个创造之中,读者充其量是一个尽职的旁观者。

这道墙甚至有一个专有的名词:第四道墙。来源自戏剧的剧场文化,舞台的三面都有墙作为边界,而第四道墙看似无形,却隔绝了台下的观众和舞台上虚拟的空间,一旦观众突破这道墙,他们就等于走上了舞台。

《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的开篇,就直接打破了这道墙,它直截了当地看向舞台下的观众——书外的我们,用清晰无比的声音说:

此刻的你打开了一本叫《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的书,书的作者是卡尔维诺。

是的,全书的主要叙述角度是第二人称,并且卡尔维诺还对第一人称做了一番更加不留情面的揭示——第一人称的“我”,只不过是其他作者在墙内玩的把戏,试图让你产生即刻的代入感,但却隐藏了所有藏在“我”背后的讯息。(推理小说中由阿加莎克里斯蒂开创的叙述性诡计一派,可以说其根源就来自这句卡尔维诺的总结。)

而这种第二人称叙述的方式,也的确让刚打开书的我起了一阵鸡皮疙瘩,就好像被人看穿了屏障和遮掩,你不得不从书页的后面站出来,直视文字的创造者,一如观众参与进了戏剧的演出。却也形成了一种新的让人战栗的代入感。

这无疑也是卡尔维诺的用意之一。他让这本书的主人公,一个男读者,从头到尾都没有名姓,并且一直以“你”的方式直指阅读者,就是想要让书外的我们模糊自身与故事主体的界限,因为它最核心的命题与立意,在于阅读和创作,在于虚构和真实的博弈,而书外的你我阅读这本书本身的过程和体验,也当然是这个命题的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要对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人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或许只能简而言之地说,它是一个男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被不断打断,不得不追寻结尾,却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阅读另一个故事的开头的……故事。

这十个故事,风格迥异,是书中书,戏中戏,读者跟随这位男读者的视角,和他一起同时阅读这些故事,也和他一起被剥夺继续阅读下文的权利,一起感受那种戛然而止在最精彩、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却遍寻不到结局的苦闷。

这是一个初看之下有些恶意的设置,仿佛带有作者嘲弄一般的摆布,但正如其中谈到的,“所有的故事只有两种结局,不是生活的继续,就是突然的死亡。”结局本身只能单调地择其一,因而作者本身的目的或许就是让这种悬浮的状态达到一种凝滞的永恒。因为没有后续,只有开头,所以世间所有的故事都可以从这里生发,两种结局同时成为可能,读者的想象力不再拥有边界,他们自己的生命体验被倾注其中,又从故事中得到新的体验,从而形成一种奇异的真实和虚拟的融合。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本不再只是文本,读者的参与和倾注,构成了某种独一无二的开放的生命体。

而在十个故事之外,在书外的读者跟随男读者一路寻找故事结局的过程中,在希望和失望不断交叠之中,这段道路半身也逐渐从真实变得更加虚幻。那些混杂在一起的故事作者的名字,书的名字,在书里仅仅只是一个符号,从来都不重要,甚至苦苦追寻的那些结尾也不再重要,重要的变成了旅程本身。对故事的追寻,逐渐演变成了对阅读和创作中真实与虚幻的思辨。

男读者一路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阅读和写作态度,有读者笃信各种“主义”和“学派”、拆解所有文字,只分析其中理论和数据,也有小说家创造出各种大受欢迎的商业小说却一直试图写作一本真正的书,有国度禁止一切阅读作品,也有地方因为所有作品都能够出版而让书籍成为一种可有可无、不再有意义的消费品,有人坚信书中藏着真理,也有人断定所有阅读的本义来自虚假。

男读者偶遇到的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事物,无不在拷问阅读和创作的关系,采用怎样的姿态阅读,什么样的阅读将赋予创作以生命,创作又是如何影响阅读,进而影响人的现实生活。

那道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构建了默契的墙,或许从来不止是一堵墙,而是充满了流动性、互为映照、互为表里的镜子。

就这个意义而言,这又不折不扣是一本“元”小说,因为它所讨论的,就是一切小说的本源。它的主角,不是男读者,而是“小说”这个载体本身,是“叙述”本身,是读着这本书的你我、创作这本书的作者和它的互动关系,时而有模糊的交叠,时而有争锋相对的对话,时而爱若珍宝,时而弃若敝履,但永远丰富而深邃,永远不可替代。

最后,《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自身的结尾又是如何做结?

卡尔维诺毕竟是积极温柔的人,男读者没有选择突然的死亡,而是选择了生活的继续,在经历一番关乎阅读的漫长的冒险之后,顿悟了如何取舍生命中的真实与虚幻,它们一起构成爱情和生活的底色。

全书的结尾在我看来是极其完美的,在我作为读者觉得自己识破了卡尔维诺的套路之后,很快就被结尾那完美的首尾相连给震住了,我以为那不过是星星点点的随意之笔,其实一切都可以连缀成一个完美的圆。读者的想象因其结局的缺席可以信马由缰,但作者可以用更精妙的手法展现草蛇伏线的智慧,我觉得自己完全输给了卡尔维诺,但又输得心甘情愿。

——毕竟,那是卡尔维诺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