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梁思成的山河岁月》的读后感大全

《梁思成的山河岁月》的读后感大全

《梁思成的山河岁月》是一本由林与舟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37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梁思成的山河岁月》读后感(一):多才多艺的清华才子

他可以算是个传奇的人物,良好的家世,美好的婚姻、辉煌的事业。。。他就是那么让人惊艳怎么可能同时在一个人的身上看到那么多美好的事和物。。、对的没错就是他梁思成,一个建筑大家,梁启超的长子,中国建筑的先驱。天生的残缺并没有阻挡他前进的步伐。他的才华令人赞叹,美术、音乐、体育,样样皆通。完美之人应该就是这样子的吧。

最让我佩服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炙热的爱国之情。!在这里真诚的像大师致敬!

《梁思成的山河岁月》读后感(二):梁思成与徐志摩

最近同时在读《梁思成的山河岁月》与《林徽音传》。两本书一起读的好处是,可以互相修补另一本书的不足。

林徽音之幸福与成功,我以为,不是她出版了多少作品,在中国留下多大的名气,而是她选择了梁思成而不是徐志摩,造就了一对令无数读者羡慕的佳偶,而不是怨偶。

每次我读书的时候,总是喜欢由这本书浮想联翩到许多题外的问题。

比如这两本书。

试想,如果林徽音当日选择的是徐志摩,不知道中国的建筑史是不是会有改变,中国的文学史上是否还会留有她的一席不容置疑的位置?有时候掩卷,想像,林与徐在一起的情形:人生的大部分美好时光是与许多情敌对垒,有可能成为怨妇,当然也可能同时是才女。

但是绝对不会在中国的建筑史上留下她的足迹。

所以有时慨叹:幸福与不幸往往一念之差。一念之差造就的不仅仅是三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历史的一些细节。

我比较喜欢读《梁思成的山河岁月》,虽然林不是主角,但是缺了她,这本书也便不成其故事。

《梁思成的山河岁月》读后感(三):痴人魅力——梁思成

虽然对历史不是很了解,对文化也没有研究,但是不晓得为什么,就是对有些人特别好奇,特别有感觉。周恩来,徐悲鸿,黄永玉,粱思成…… 喜欢粱思成,在1月份他逝世35周年的时候,还在bolg里悼念了一下。他是个痴人,矮矮小小的,和徐志摩相比,没有那么大的浪漫气质。但痴人总有种独特的魅力。

二战后期,盟军转入反攻,需要轰炸日军在中国的据点,为了避免中国历史文化古迹被毁,盟军请梁思成先生在地图上勾出中国的重要文物,梁先生在勾完中国的文物后,又提出要盟军保全两座日本城市,一个是京都,一个是奈良,这才使两座历史名城保存下来。他说“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晶。像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奈良被宣布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三十周年纪念日时,《朝日新闻》特刊一文《日本古都恩人梁思成氏》。

梁从诫在一次日本的演讲中说道“我父亲做出这个建议是不容易的,我们家有两个人直接死在抗日前线。”台下的日本听众听了这些,鸦雀无声。

他超越自己的仇恨,超越国家的愤怒,竭尽所能保护世界文化,对古建筑痴迷。我也许是看多了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自利,好多人总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实我不反对这句话,这是人的本性,但同样是为了自己的想法得以实现,这个“己”,是指自己一个人的私利,还是指自己维护的公利,就是本质的区别。如同我总说,两个人在一起,固然所有的想法都是自己的想法,但到底是只想到了自己,还是为了两个人共同的将来,就不一样。当然,粱先生站的是“大家”的层面,我想的是“小家”的层面。道理是一样的。

朋友说我越来越喜欢四五十年代的那些人,是的,有那个年代气质的人,现在越来越少了。

虽然粱先生逝世已35年,但他的事情,想象一下,便也暖入心间。

《梁思成的山河岁月》读后感(四):梁上君子,林下美人

最近从图书馆借了三本书来看,分别写的是梁思成、林徽因,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情。源于前几天的地质课上老师随口提到了梁思成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一些功绩,加之以前在杂志上就看到过他与林徽因的一些事情,于是为了较全面的了解这对才子佳人,找了这样几本书来看。看罢《梁思成的山河岁月》,牵扯出了更多的人,让我有种再找出金岳霖,徐志摩,陆小曼,张幼仪,费慰梅,林洙,费正清等人去一一了解的冲动。

回来说到本书,第一次让我感动的地方,并不是梁思成或者林徽因,恰是在林徽因病急无路,梁思成寻着乐音敲开旅馆大门所遇到的那八名空军学员。如果说患难之中现真情,那么在那样一个颠沛流离的战争年代,八名学员与梁氏夫妇之间的情谊不可谓不真。

“在昆明的日子里,梁思成夫妇和在晃县的旅途中认识的那群空军学员成了好朋友…假日里,他们总是三五成群的来这里聚会…性格开朗、诚恳热情的梁思成夫妇很快就成了年轻人的好朋友,被视为长兄长姐。飞行员们无处诉说的心里话,常常向他们倾吐。….毕业典礼在巫家坝机场举行。由于他们中没有任何一位有亲属在昆明,便决定请梁思成夫妇做他们全体毕业生的‘名誉家长’到典礼上去致辞…梁家和这几位学员保持了密切的友谊,他们在战争中给彼此带来了温暖,他们彼此喜爱,互相信赖,就像家人一样-----------------然而战争是残酷无情的,以后几年里,这些飞行员一个个都在战斗中牺牲了。他们之中没有人死在陆上,个个都牺牲在惨烈的空战中….第一位牺牲的是陈桂民,部队寄给梁家一封公函和一个小包裹——一份阵亡通知书和一些日记、信件和照片等遗物。因为他在后方没有亲属,部队就把这些寄给了‘名誉家长’。林徽因捧着它们,泣不成声。他们当时还没有想到,这种做法后来竟会成为这支部队的惯例 …最后一位牺牲的是林耀,在同期飞行员里他年龄最长,也最沉稳,梁思成夫妇待他如亲弟弟一般,他的死给梁家沉重的悲伤。….他在归队之前曾经利用短暂的假期,到李庄来看望梁思成夫妇,在梁家住了几天。这以后,林耀又‘来’过一次。那是架了一种新型教练机从昆明转场到成都,‘路过’李庄,‘顺便’到李庄村头上超低空地绕了两圈,并在梁家门前的半干水田里投下了一个有着长长的杏黄色尾巴的通信带,里面装了梁思成夫妇在昆明西南联大几位老友捎来的‘航空快信’和一包糖果”

“他们的遗体被埋藏在远离故乡和亲人的地方,纪念着他们的,也许只有梁思成一家。自从陈桂民牺牲后,每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纪念日中午十二点,梁思成都要带领全家,在饭桌旁起立默哀三分钟,来悼念一切他们认识和不认识的抗日烈士。对于幼小的梁从诫来说,那三分钟是全年最严肃庄重的一刻。”

之所以摘抄了这么长,也是因为不知道又有多少像这八位学员一样默默为保家卫国献出了一切的生命曾经鲜活的生长在这片如今养育着我们的土地上,相比之下,他们八位也是幸运的,能够遇到梁思成夫妇,在六十多年以后的今天,还可以从书中了解到他们的事迹。我想在梁思成设计英雄纪念碑之时,脑中也一定闪现过记忆中那八位在昆明与他们喜笑颜开的弟弟们。只想说,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之所以想写这篇,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看到一些人,说林徽因名不副实,只是花瓶没有半点才华全是因为梁思成与徐志摩的关系才被一群男人捧成了才貌双全的完美女人。说这些话的人我不知道是因为出于什么样的心理。说林徽因不配与张爱玲相比,说她文学文字极其肤浅的,我只看了梁思成的一本书,不便评述。但说她仅仅只靠男人的名声而闻名与众的我实在不敢苟同。要知道林徽因的本行是美术,在美国上大学时修的课是建筑。她不是诗人,与徐志摩的交流也仅是因为出于对文学的兴趣,但是说到才能。梁思成前期的野外科考,大多都有林徽因相伴,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我想知道那些人口中的花瓶女子如何能一次次奔波于野外,风里来雨里去的陪同营造学社的成员一起科考,我想这里面更多的是她自己对本行的热爱,这样说一点都不会夸张,因为建筑学,本就是林徽因最先与梁思成提及,才有了两人大学的专业。因为家世的原因,林徽因必然也有着小姐的骄气,但难能可贵的,在李庄那样物质极为贫瘠,缺少佣人的条件下,挑起日常柴米油盐酱醋茶,养活两个孩子和整个家,为梁思成营造学社正常运行提供后方保障的,恰恰也是这位有着林黛玉似娇弱的女子。

说了林徽因与八位学员,却仍旧没有说书的主人公,梁思成。其实最让我羡慕的是,在写梁思成的书中,林徽因却总是和他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出现,像两株木棉,在爱情里他们是甜蜜爱人,生活工作中更是亲密战友。他们志趣相投,家世相仿,他们是天作之合的才子佳人。整本书都在诉说梁思成的功绩,我有为北京城的规划没能采用陈梁方案而怨恨,我也有再去天安门好好看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好好再听一曲国歌,好好再看一眼国徽的冲动。看了书,才知道梁思成为新中国的贡献有多少,为中国建筑学的贡献有多少。才知道什么是世家,才知道一个好的家教能够将人引向多么美好的未来。

也许万般美好多由我们后人刻意幻想出来,但现实之上有这么一对儿我们让艳羡的鸳鸯,不也是一幸事么。

最后摘来昨天刚听说到的段子

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或许在一些人看来她最终给出的答案并不完美,但他们相濡以沫的一生,不也是一路执子之手的走过祖国的大好河山,我想,够了.

《梁思成的山河岁月》读后感(五):又见人间四月天——有感于梁思成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

那是六年前初来北京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小书店里闲逛,不经意间瞥见了那本《梁思成的山河岁月——飞扬与落寞》,于是就从书架上取下来,坐在小凳上静静地读了一个下午——这就是我第一次走进梁思成先生的精神世界的情景,到现在依然历历在目。

当时囫囵吞枣地读了那本书,却似懂非懂。可正是因为那本书,我慢慢开始了解了这位近代建筑学的一代宗师的生平事迹、人生起伏;我开始为他非凡的家世背景、幸福美满的爱情婚姻而欣慰,为他横溢的建筑才华、难以企及的学术成就而惊叹,为他那段颠沛流离、无人理解的落寞岁月而心酸,而更多的则是为他对建筑事业的执着追求、对祖国的崇敬挚爱而深深折服;我也开始通过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歌剧《再别康桥》慢慢走近了那个年代那群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慢慢了解了“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热衷于找雨后的彩虹、墙上向晚的艳阳、刚刚入秋的藤萝,有着孩子般的痴与纯净的天真”的徐志摩,至情至性、谦谦君子风度的金岳霖,民初三才女冰心、卢隐、石评梅,甚至被人称为“怪才”的辜鸿铭,性灵派的林语堂……因此我对民国时期怀着特别的情愫,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真挚情感令我感慨不已,“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在人生的旅程中不断地去品读,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也慢慢浸润到自己的灵魂深处。

当我得知今天清华建筑系举行梁思成先生110周年的纪念会时,心中不由得感到莫名的激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也许这与学科无关、与年代无关,仅仅是出于对先生人格魅力、精神世界的景仰与热爱,只愿坐在后排的小角落里静静聆听着这场纪念会,内心里追忆着离我似乎很遥远又似乎很亲切的一代大师,回顾他在中国建筑史学方面拓荒性的探索以及在文物保护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默默地感知他的生命历程的辉煌与落寞、对一座古城的眷恋与执着。这一切,足矣。

纪念会以各位领导的演讲为主线,其中穿插了梁思成先生铜像和《我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一书的揭幕以及人生旅程的片段剪影。由于我对建筑学知之甚少,所以涉及到专业性学术性比较强的方面理解并不深,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梁先生的第二任夫人林洙女士的发言和中央电视台《梁思成 林徽因》编导胡劲草女士的发言。

要不是前不久刚读到些关于林洙的一些文章,我可能也会像很多人一样并不知道她是梁先生的第二任夫人,可能今天听到主持人介绍“下面请梁思成先生的夫人林洙女士发言”时也会感到惊讶。现在我才明白,虽然她的学术建树完全不能跟梁先生同日而语,但是她对梁先生的真挚情感同样令人唏嘘。她提到梁思成的书房里挂着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是父亲梁启超对他从小的人格熏陶,而恰恰也是他一生的人格写照。林洙女士饱含深情地谈着她对梁先生的认识和理解,字字句句发自肺腑,最后她说:“作为梁先生最亲近的人,我理解他的精神世界也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听到这句话我几乎热泪盈眶,要读懂一个大师的精神世界不仅仅需要时间的积淀,更需要一颗真挚的心灵。

央视编导胡劲草女士的讲话也令人深思。我不禁感慨,世俗总是浅薄地对那段感情的纠葛捕风捉影、喋喋不休,却忽略了那个年代那群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忽略了他们对建筑的无限热爱和在建筑学的卓越成就,忽略了摧毁古建筑时对梁先生带来的切肤之痛……胡女士还提到一个北京司机随口说出“梁思成就是那个想保护这也没保护成,想保护那也没保护成”的话,通俗直白得让人发笑,进而又让人心酸得想流泪,那段山河破碎的岁月让人不忍心回顾和提及。这样的纪录片就好在让浮躁的人们能够静下心来去品味那个年代,品味一代大师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世界。

也许等我慢慢地了解更深后,我眼里的北京建筑又多了几重历史的生命性,仿佛每个建筑都在诉说着一个久远的故事。

怀着一颗敬畏之心走出清华的大礼堂,品味着梁思成先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那颗赤子之心,不由得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对于这首诗是写给谁的还有些争议,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节目梁从诫先生专门强调母亲的这首诗是写给自己的。但我觉得,其实写给谁的并不重要,这本身是一句爱的赞颂。梁思成先生是四月出生,我有幸能够追忆心中景仰的梁思成先生的诞辰,对他加深一些了解并受到他精神世界的熏陶和感染,真是无愧于这醉人的四月天。于是我大胆地将这首诗摘抄如下,以纪念一切像人间四月天一样的美好: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