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解释学 美学 实践哲学 伽达默尔与杜特对谈录读后感100字

解释学 美学 实践哲学 伽达默尔与杜特对谈录读后感100字

《解释学 美学 实践哲学 伽达默尔与杜特对谈录》是一本由伽达默尔 / 杜特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元,页数: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解释学 美学 实践哲学 伽达默尔与杜特对谈录》读后感(一):在阅读中获得的安宁

问题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你为何发问?为何对此发问?这真的是一个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每个人面对同样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在每个人眼里全然不同。因此,解释在理解里,理解的前提又是你有什么,以及你面对什么。是什么引起了你对此的兴趣?

每一次真正的提问,都是一次对自我狭隘的突破。由和他者相遇达成的理解,我们的世界就这样一点点地被拓展。不断地提问,不断地回答,不断地理解,不断地解释,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就会越来越接近真理,接近无限。

这真是一件太美妙的事,这让我不再执着于周围世界而望向更远处。

《解释学 美学 实践哲学 伽达默尔与杜特对谈录》读后感(二):读后感

如果不是因为凑单我一定不会买这本书,不是因为看着薄和感觉能很快读完,我也不会咬着牙把这本书读完,因为事先对伽达默尔完全没有了解,完全不知道那个对话在谈什么,随着读了几句,似乎模糊的知道,他们在谈如何去理解意义。尤其是通过对话的方式对思想进行深入的思考。直到看到美学中谈艺术品的问题时,我在那停住了,一种你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但你就是觉得他说得对,也说得很好,如:“一件艺术品由于格式塔特性而对我们发生某种意味;通过此意味,问题被唤起,或者也被回答……我因而坚持:对艺术的经验就是对意义的经验,而只有作为如此的经验它才是理解一项工作。就此而言,美学实际上即归属于解释学。”会让我想到自己在去看展览的时候,到底在看什么,为何在不同的时刻,有时想爬山,有时想去河边转转。你以为我此刻已经想到理由了,那就高兴太早啦!我依旧不知道,但我知道,那个念头和行为本身是富有意义的,至于意义是什么,可能需要未来不断地去理解自己和这个他者——艺术品、山、水等,或许可以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解释,但生活或许就是如此,无知无觉的做一些让自己觉得不错的事情,从而开启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就是随着伽达默尔对于美学的解释,开启了对生活之美的追寻。

《解释学 美学 实践哲学 伽达默尔与杜特对谈录》读后感(三):他人是一条路,一条通向自我理解的路

伽达默尔认为,“从解释学的立场亦即每一位读者的立场出发,文本只是一个半成品,是理解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并且作为一个阶段必定包括一个明确的抽象,也就是说,就是在这一阶段中包含的分离与具体化。”(《文本与解释》)

作者的文本,仅仅只包含了他将要表达的思想的一部分,文本具有滞后性,并不能像面对面的交流那样能够充分地表现出说话者试图对听众所说的话。因此,解释者对文本的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的解读,能够更好地补充文本因为文字的障碍所没能从文本中传递出来的信息。这样,理解便由文本阶段上升到更高级的阶段。

解释者可以比作者更好地理解作者还体现在解释者能够反映出文本之外的三种对立性是,即“反文本”、“假文本”和“前文本”。

“反文本”亦称为反语,这种反语的解释必须要求有一套共同的“前理解”,解释者的任务便是把这种反语正确地、不被人误解地表达出来。“假文本”指的是填充在文本中的没有意义的修辞语句,解释者需要用恰当的方法把这些填入材料处理掉,为更好地理解铺路。“前文本”是指有隐藏意义的文本,在这些文本中,某种“掩盖了的或伪装了的东西”被表达出来。

再者,作品文本仅局限于一个时代,而往后不同历史时期的解释者都会对这一文本进行解释,他们的解释各不相同。伽达默尔曾经说过:“他人是一条路,一条通向自我理解的路。”不同时期的解释者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理解文本,进而通过文本来理解自身。因此,解释者不论在时间的长度上还是空间的广度上都比原来的文本显得更加丰富,文本就不仅仅只是作者笔下的文本了,它被抛掷在历史的上空,供人们不断地解读和完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