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卡夫卡书信日记选经典读后感有感

卡夫卡书信日记选经典读后感有感

《卡夫卡书信日记选》是一本由卡夫卡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6.70,页数:32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夫卡书信日记选》读后感(一):卡夫卡 行走在边界处

2013.11.18 日记

有时,

一种远离的,

脆弱的,

扭曲且芬芳的力量会突然牵引起我,

令我如受困的道具。

在这时空错开的,从未开始过的关系中,

怎样都不恰当不合适且没有边界。

10年的时候有尝试阅读一次,后来不了了之,因为现在并没有什么记忆了。

2013年,当我陷入一场没有形成的关系时,我又开始阅读。

在公共图书馆借阅的这本书。在阅读室读了开头一部分,其余的大多是在厨房边做饭时边阅读的。

“我爱她,但不能跟她说话。我窥视她,以便不与她相遇。”

希望能从卡夫卡的边界找到一些解答。

《卡夫卡书信日记选》读后感(二):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

我的心像水草

昏昏的在水底招摇

随波 随波

也不知身在何方

我是一个局外人

总是身处异乡

在路上 在路上

也不知何处是归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fe2d50100074k.html

《卡夫卡书信日记选》读后感(三):寒鸦

“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卡夫卡父亲的铺子即以寒鸦来作店徽。而“卡夫卡”在希伯来语中是“穴鸟”的意思(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都是犹太人的语言)。这似乎暗示着卡夫卡的性格和命运。我曾经也很认同文学史里的那些套话,说是由于一战后的道穷时弊,所以对于生活其中的卡夫卡而言,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就是他创作的永恒主题了。但是后来我就不这样想了(但我也并非是说那些话是错的),正如殉道或圣化所证明的与其说是教义的实质,不如说是人类接受信仰的潜能一样,卡夫卡的小说更多的好像是在代表艺术去超越现实,或是完全地逃避现实。也许,这类文学的真正的分量就在于它与现实不相适宜,就在于无法将其中的情感转化为行动,因为不存在一种抽象洞察的实体等同物。物质世界也许还会生这类东西的气。在卡夫卡短暂的42年生命里,他一次又一次地放弃,在尚未完全放弃时又走入另一世界,在他之前有兰波,之后有昆德拉反复吟咏:生活在别处。作为一个受苦受难民族——犹太的代表,他们说出了人类心底真正的恐慌——害怕因为停止而死亡,所以心总在漂荡,这正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伤口。与恐慌携同而来的,是卡夫卡的人生和他的作品带给人的感受:诗意的纯粹,纯净的单调,神经质的内心抒写,永无休止的语言“城堡”。像《地洞》中的主人公一样,他永远在“挖洞”,却因为害怕袭击的危险始终没有在“洞”中住下来,他也始终没有在他的小说中停下来——他的几部长篇小说都是“未完在”状态。他一直试图从内部将生活的坚硬外壳戳穿,但又害怕暴露于外所带来的危险。我想这个描述也许是精准的:卡夫卡的一生都在恶里保存善,在绝望里留有希望,在荒诞中寓含合理,他并不十分坚定乐观地歌咏大地上的生活,也不十分坚定悲观地批判这个世界,他别出心裁地将自己与其笔下的人物的命运放置在一条将断未断,悬而未决的线上,而线下是一条思想的河流,一个又一个的悖论令人茫然无措。昆德拉曾在其文学评论《帷幕》中说:“就像一位匆匆化妆去赴她首次约会的女人,当世界涌向刚刚出生的我们时,已经是化过妆,带上面具,被预先阐释了的,而上当受骗的不完全是保守者,反叛者由于急于与一切人对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本身有多么驯服,他们反叛的仅仅是被预先阐释为值得反叛的东西。”卡夫卡先知般的剥去了人格中那一层被诠释的面具,展示给读者的是一面镜子,镜中是素未相知的自己。木心的说法也许更有趣一些,他以一种调侃的口吻跟他的学生说,卡夫卡有肺痨,总是病怏怏的样子,还要烧稿子,正好跟林黛玉相配。其实挺好玩的,可黛玉心里只有我们宝二爷。卡夫卡心里只有文学,没有爱情。

《卡夫卡书信日记选》读后感(四):死后成为大师的三个必要条件

周末在家里收拾东西,整理出一本尘封的《卡夫卡书信日记选》,打开看到自己从前划的一些批注,倍感亲切。好多年没有再读他,但是却一直从各种渠道听到各种关于卡夫卡的传说,比起他的作品,人们更为津津乐道的是:他作为一个小职员的压抑的身份,他那苛刻的犹太家庭(特别是父亲),他反反复复的订婚史,还有他生前籍籍无名,一直隐藏着所有作品,并在死前托付朋友将之焚毁,最后却在死后暴得大名的种种传说。

不由的想起梵高、尼采,都同样是在生前受尽人世冷漠与孤独折磨的天才,在死后声名鹊起。当然尼采是在疯狂之后就引起广泛重视,但对他而言已经与死后无异。尼采曾说:“15年来,世界回报我的是荒谬的沉默。没有人爱我,没有人需要我。我从内心倾诉出的火热,却遭遇了可怕的空寂,这足以将我从活人之地拔起。”

为何在一个人生前和死去,人们对他的态度改变竟如此惊人?有人说,是因为他们走在了时代的前面,他们是时代的早产儿,是开路的先锋,他们走的太早,而只有时代进步到一定程度,才能给予他们充分的了解和应有的地位。这固然没错,但我认为这其中有两个问题没有解释:

一是历史中,时代的先驱绝对不仅仅只有这寥寥几位,有才华者应该比我们想象中更为众多,但大多都没能留下名字,而只会成为时代荒漠中的一具白骨,这是为什么?

二是如果梵高和卡夫卡真的超越时代如此之多,那为什么他们都在死后就迅速成名,而不是等到很多年后才被时代发现并认可呢?

究竟卡夫卡和梵高,是为何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不朽大师的呢?

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是认为他们同时具备了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当然是作品。

他们的作品有创意,有独特性,有扎实的内容,无论是梵高那远不同于时代审美的鲜明色彩和孩童般的笔触,还是卡夫卡那如同梦呓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他们都足够独特,足够自我而更少模仿。他们更敏锐的意识到了时代的问题,并用一种绝对独特的表达方式来破解问题,作品本身的含金量,是他们最终能够被世界认可的基础。

第二个条件,是作者自身的命运。

如前所说,比起作品本身,人们其实对他们的命运更加感兴趣,他们的困厄,他们的疯狂,他们的孤寂,这些比他们的作品更容易令大众产生共鸣、怜悯和惺惺相惜的喜爱,人们会觉得他是与自己共同受苦的人,因此他的作品就更有说服力,他本人也就更有资格来代替人们向世界、向时代、向着生活本身发出控诉。

试想如果梵高和卡夫卡生活在一个优渥富有的家庭,衣食无忧,生活美满,波澜不惊,过着一种不具有戏剧性的人生,没有留下足够人们反复咀嚼和赞叹的悲惨命运,今天,人们对他们的爱大约会大打折扣。就像娱乐版的八卦新闻,永远是人们关注的中心,人类喜欢观看同类命运尤其是悲惨命运的好奇心,永远不会停止。在观看他人命运的过程中,观众进行了自我代入,因此对其产生同情和赞赏,然后才有动力去了解他的作品,使他得到广泛的传播。

在这个条件上,就足够筛掉一大批人,他们或许也有好的作品,但却没有足够吸引人的命运,又或是没有人来记录他的命运,让其生动,让其为世人所知,所以他的作品也就跟随他的生平一起湮没无闻了。

第三个条件,是对作品的解释。

无论是梵高,还是卡夫卡,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特别喜欢写信,给信任的、亲密的人写信。他们生前都留下了大量书信。

写信是一个极好的方式,因为它有一定的私密性,类似于日记,但相比日记,又有很强的交流性,能够让读者和作者的距离迅速拉近。

同时,信件有助于实时保留作者对自己生活中发生事件的第一手描述,有助于让读者了解他的生平、他对世人和世界的看法,以及最重要的,了解到他对于自己作品的解释:他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创作方式?他那独特而晦涩的笔法,到底是在表达什么精神内涵?

如果没有梵高的书信,那个时代的人大概很难看出他歪歪扭扭的笔触之中的满溢出的热情与爱意。如果没有卡夫卡的书信,大家一开始大约也很难从他那充满各种隐喻和超现实的故事中,读出他对现实犀利精准的描述和批判。他们一边创作,一边在书信中解释着自己的创作,首先是像最亲密的亲朋解释,比如梵高向弟弟迪奥解释,卡夫卡则向他的朋友布洛德解释。

在梵高死后,直到他与提奥的书信集出版之前,他生前的1600余幅画作都无人问津,甚至被房东拿来做养鸡的棚子。书信集出版之后,梵高才开始名声大躁,一路被尊奉成为后印象主义的三巨头之一。

而卡夫卡的朋友布洛德,违背了他的遗嘱,在他死后,将他的作品整理出版,结果市场反应相当惨淡。可是这位朋友做了一件很绝的事,他写了一本小说,一本现在看来大约只能算是三流爱情故事的浪漫小说,但是他以卡夫卡为原形,在其中塑造了一个加尔文神父的角色,成功的使世人将目光转移到卡夫卡身上。之后,卡夫卡的书信与日记也出版了,人们终于开始了解到他作品的内涵,开始喜欢并传播他,使他在身后终于获得了与其才华相称的名声。

命运,作品,和对作品的解释,这三点缺一不可。它们构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将大师的形象牢牢的立起来。而这一切,却又必须在死后才能够成立。

因为唯有他们已经死去,才能够引起人们无限的遗憾和悼念,他才得以作为一个已经定型的塑像,永远凝固在时代的丰碑之上。

《卡夫卡书信日记选》读后感(五):卡夫卡日记节选之节选

我读书不多,但卡夫卡这个名字在一些作家的书中被多次提及,余华就是其中一位。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有一本小说《海边的卡夫卡》,如此书名,应该是致敬作品。于是我也想了解一下这个陌生人。可自上班以来,读一本长篇小说变地困难起来,不能像以前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那样随意支配时间了。且读长篇小说需要耗费很大的心神,不想断断续续,打破一鼓作气的氛围。于是买了一本《卡夫卡书信日记选》,因为书信日记等文体不仅篇幅短小,更能展示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 在前65页的日记中,卡夫卡孤独而敏感的性格暴露无遗,多记载自己思想和写作的心路历程,以及生活琐事的烦恼,这对读其小说有许多的帮助。但在读的过程中,有的段落虽已读完,却仍是陌生,需要读两次乃至多次。现在我在这节选的日记中再节选,摘录一些段落和句子,姑且作为读过此书的一点记录。 摘录如下: 我的耳廓自我感觉清新、粗糙、凉爽、多汁,犹如一片叶子。P3 当我真的向我自己提问时,我还总是给予答复的……我的状况不是不幸,但也不是幸福,不是冷漠,不是孱弱,不是疲惫,也不是其他兴趣。那么究竟是什么呢?我对此一无所知,也许与我写作无能有关。我相信我是理解这种无能的,却分明不知其因。P3-4 我写下的单词几乎没有一个愿意与其他的和睦相处……我的疑惑团团围住每一个字,我看见它们先于看见单词……P5 我将不再离开日记。我必须锲而不舍,因为只有在这方面我才能做到这点。P5 我能以什么理由来解释今天为什么还什么都没有写呢?毫无理由。尤其是,我的情绪并不太坏,我耳朵里不断听到一个呼唤:"你快来吧,无形的法庭!" P6 这些天有许多关于我的事情没有写下来,部分由于懒惰,部分却是由于害怕暴露我的自我认识。这种害怕是有道理的,因为只有当自我认识尽善尽美,无论任何枝节上都经得起推敲时;只有当它完全真实时,它才能通过文字最终固定下来。P7 我的幸福、我的能力和所作所为的每一种可能从来都存在于文学之中。……在这种状态中,我不仅感觉到我的极限所在,也感觉到人类的极限所在。如果我在某天晚上写下什么好东西,第二天我在办公室里就会继续激情中烧,什么也做不成。P9-10 我阅读了关于狄更斯的文章。是那么难读,局外人会认为,人们从一个故事一开始便在内心经历着它……我对此不能理解,甚至不能相信。我只不过时而生活在一个小小的单词中P10 我身上的一切都为文学创作而准备着,这么一种工作不啻是一种神仙般的消解和一种真正的生命活力;而在这办公室里,我却为了这么一件讨厌的公文,不得不从有能力获此幸福的躯体上割下一块肉来。P12 今天早晨许久以来第一次尝到了想象一把刀在我心中转动的快乐。 P14 我要写作,额头却在不停地颤抖着。P14 我身上无可置疑的东西是对书的贪欲。并不是想要占有或阅读它们,而是想要看到它们,想要通过一个书商的陈列证实它们的存在。P18 一旦解脱办公室的时刻到来,我无论如何要马上把写自传的欲望付诸实施。……写自传将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就像记下梦境一样轻松自如,但又会产生一种完全不同于梦的记录的、伟大的、永远影响着我的结果,同时容易为其他任何人所理解和感受。 P22 写日记的一个好处是,能够令人宽慰地、清楚地认识各种变化过程。P22 歌德,由于他的作品的力量,可能在阻止着德意志语言的发展。P22 结尾的难处是这么产生的:哪怕最短小的文章也要求作者进入一种自我满足和忘我潜心的状态。P24 在我身上最容易看得出一种朝着写作集中的现象。P27 我在阅读有关歌德的著作,浑身都在激动,任何写作都被止住了。 P28 歌德:我对创造的兴趣是无止境的。 P28 不停地想象着一把宽阔的熏肉切刀,它极迅速地以机械的均匀从一边切人我体内,切出很薄的片,它们在迅速的切削动作中几乎呈卷状一片片飞出去。 P36 我将不顾一切地与所有人隔绝,与所有人敌对,不同任何人讲话。 P38 我的职位对我来说是不可忍受的,因为它与我唯一的要求和唯一的职业,即文学是相抵触的。……现在我在我的家庭里,在那些最好的、最亲爱的人们中间,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P38 一切在我看来皆属虚构。P39 现在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读到了那处与我的"不幸存在"如此相像的地方。 P39 纯公式化的事情令人悚惧。 P41 从文学方面看,我的命运非常简单。描写我梦一般的内心生活的意义使其他一切都变得次要,使它们以可怕的方式开始凋谢,再也遏止不住。P42 马克斯反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理由是:陀氏让精神上有病的人出现得太多了。完全不正确。病症无非是一种性格刻划的手段,而且是一种非常细腻、非常有用的手段。P44 她把我那三个月来一直快一个半小时的表拨到了准确的时刻上。P45 我对我周围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不插手,这既是我的原则,也是出于反感。P51 我总觉得不可理解,为什么几乎每一个有写作能力的人都能在痛苦中将痛苦客观化。P52 倘我检验一下我的最终目标,就会发现,我所追求的并不是成为一个好人和符合最高法庭的要求,而是截然相反P53 第一,谓之崩溃,即不可能睡,不可能醒,不可能忍受生活,更正确地说,生活的连续性。第二,这种追赶是脱离人类的方向的。孤独现在是完全明确无误了,并且在走向极端。P59-60 畏惧即不幸;但并不等于勇气即幸福,幸福只是无所畏惧,而不是勇气P61 写作有一种奇怪的、神秘的、也许是危险的、也许是解脱的慰藉P62 写东西时越来越害怕。P65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