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苏轼的满分作文800字

关于苏轼的满分作文800字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关于苏轼的满分作文8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苏轼的满分作文800字篇一

上学期,语文老师来了个突袭考试,把我们吓坏了,我们昨天都没复习啊!

考试的时候,我紧张得几乎大汗淋漓,生怕自己考不及格。我四下张望了一下,看见大家都在冥思苦想。突然听见一阵“沙沙沙”的写字声,一开始我还以为是班里年年考第一的学霸哩!回头一看,原来是邱子涵在快速写着答案,我看得傻眼了,我猜邱子涵只是瞎写的吧。结果考试成绩出来时,第一的不是班里的学霸,而是邱子涵!我们大家都很意外,心想邱子涵的水平怎么可能考100分呢?

老师也很意外,于是让邱子涵上台说一下自己考满分的经验。邱梓子涵说,因为她前一天托管的时候,作业写完了,没有书看,百无聊赖的时候便翻了翻语文阅读,没想到今天正好有考试。她临时的一次勤奋,居然“中奖”了,这真是一次意外中的意外!

关于苏轼的满分作文800字篇二

①人生似一束鲜花,仔细观赏,才能看到它的美丽;人生似一杯清茶,细细品味,才能赏出真味道。我们应该从失败中、从成功中、从生活品味出人生的哲理。

②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资;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③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诗,意境深远,绚丽多彩。

④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

⑤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⑥人生是美好的,又是短暂的。有的人生寂寞,有的人生多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人生是一条没有回程的单行线,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所有时光前行。

⑦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未来;生活,就是用心灵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叶绿的枝头;生活,就是面对困惑或黑暗时,灵魂深处燃起豆大却明亮且微笑的灯展。

⑧人生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是它的高低,而在于灵秀;人生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是它的大小,而在于及时。

⑨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⑩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忧伤的音符;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色彩,少一些灰暗的色调。

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生活是一把六弦琴,弹奏出多重美妙的旋律:生活是一座飞马牌大钟,上紧发条,便会使人获得浓缩的生命。

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就像在天边的大海上航行,有时会风平浪静,行驶顺利;而有时却会是惊涛骇浪,行驶艰难。但只要我们心中的灯塔不熄灭,就能沿着自己的航线继续航行。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在阳光中我学会欢笑,在阴云中我学会坚强;在狂风中我抓紧希望,在暴雨中我抓紧理想;当我站在中点回望,我走出了一条属于我的生之路。

关于苏轼的满分作文800字篇三

关于南京的作文1

酷热、暴晒,加上几场酣畅淋漓的暴雨。时而抑郁,时而沉闷,最后爆发。南京的夏天是有自己性情的,有时又神秘莫测,令人着迷。

暴雨,是最后的洗礼,最后的涤荡。

天空还是明亮的橙黄,耀眼的阳光直射大地。一回首,便已如傍晚时分,天色阴沉,好像好莱坞奇幻片中的情节突变,一支神秘的黑暗之师瞬间占领天空,赶走了太阳,赶走了光明。还不等人们反应过来,轰隆隆的雷声便从远方传来,为了壮大声势,如猛地锤鼓般!一阵阵响雷让人们心中发慌。各家都有人在阳台上快速地收衣服,路上的行人也加快了步伐。雷声只是前奏,预示着一场伟大洗礼的到来。

耳机里的音乐怎么越来越小,最后只能听见——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暴雨来啦!真是让人毫无心理准备。这烈性子的天啊,开始无休止地往下倒水,似乎无所顾忌了!是啊,抑郁了太多,沉闷了太久,它有理由彻彻底底地爆发一次!这雨愈下愈烈,丝毫没有要喘一口气的意思。南京人也好久不曾这样凉快、这般爽快了!下,就让它下吧,就算堵塞了交通,淹没了马路,心里还是欢迎的。长期的烦闷不发泄,还真让人以为南京夏天那烈性子的棱角已被毒辣的太阳磨平了呢!

我这么想着,天空也使出了狠劲,泼出倾盆大雨。那雨打在地上的时候,充满了力量,还能进溅得很高。树枝在雨中低下头,仿佛恭敬地听着暴雨对每一片叶子的教导:要有生命的活力!这场雨,酣畅淋漓,就是来唤醒大地的!

我的心中也感到无限的畅快,是该精神一下了!我将音乐声调大,高兴得手舞足蹈。心境就应该如此明亮清澈!下雨的天,总让人感到与大自然无比的亲近。有个勇敢的声音在对我说:要像暴雨一样,做你自己!

是啊,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单纯目的只是要投人心灵去感受一切:感受暴风雨,感受大自然,感受人生百态,一切都那么有意义。

许久,雨停了。

暴雨带来的清凉使人们打开了窗,也打开了心灵的窗。在这南京的夏天里,我端着茶倚靠在窗边,看着阳台上喝饱了水的小植物,看着变了色的瓦墙,看着惹人喜爱的小鸟唱着歌从一杆树枝跳到另一枝上,抖落满枝的雨珠……我笑了。

关于南京的作文2

南京,被明太祖朱元璋称为虎踞龙盘的地方,曾是六朝古都的地方,被屠杀洗礼的地方,也是我生活了如此之久的地方。

它的名字叫南京,南,京。既是京,那它就必然是一座繁华更胜异地的城。不知从几千几百年前起,它就成了南方重镇。说是南方,也只是相对于北方而言,实际在中国的版图上这里应该处于南北交界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这里独特的意义,不论从哪个领域讲,南京都是一个特殊的地方。

这里有太多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有的是自然名胜,有的是人文古迹。在历史的沉淀中,南京这四四方方的两个字渐渐变成了今天边线漫长、极不规则的模样,昔日的城外也变成了城内,它早已与从前大不相同。

犹记多年前,我骑着小自行车,行在半新半旧的水泥路上,向后倒退的景致是斑驳的砖墙,笑呵呵的煎饼阿姨,爱聊天的油条公公和老实厚道的豆伯伯。那是早晨日出之时,我将自行车停在路旁,靠在一旁不知多少岁的桑树树干上,慢条斯理地吃着早餐,身前初升的太阳配合着火车极富节奏感的铿锵之声抖开最艳丽的丝绸,晃得我眼中只剩下了灿烂……我惊异于这一情景竟在我的脑中如此清晰,可惜,那只是一幅画,多年前的一幅。

墙上大大的“×”如此触目惊心,已被翻修一新的门面房前不见了和蔼的笑脸。自行车坏了,我只好徒步走向熟悉的地方。老桑树处只剩下了一个被挖得乱七八糟的土堆,听说前一阵子它被移到了哪个公园。铁轨前已设置了栏杆,虽然火车此时并未经过。城市中高楼林立,我已多年没有看到过未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朝阳,可惜现在已是傍晚。铁轨那边原先一望无际的田野四周都竖起了围墙,“某某房产”的字样大得恨不得全世界都看见。我闭眼侧首,土地不甘被挤压在冰冷混凝土下的声音近在耳畔。

南京近年来发展得飞快,几乎处处都有在建的工程项目。建设必然需要大量的地,于是我看到了什么呢?城郊大片肥沃的土地被蚕食,远处的空中总是冒出滚滚黑烟,连长江水都越来越浑浊。媒体频频报道南京的空气质量十分糟糕,每当我看到天上高高挂着的太阳时都会听到它无奈的叹息——没有人帮它洗净身上厚厚的尘埃。可是,我又能怎么办呢?

因为它地处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因为它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因为它自古就人杰地灵,因为它是连接着中国与世界的纽带,所以它必须走在一切的前沿,对吗?

只可惜了那万亩良田。

从前,它是一座城;现在,它是一座城;将来……它还将是一座城,永远是一座城。

南京这座城。

关于苏轼的满分作文800字篇四

①只有把握现在,才能在明天驰骋风云,只有把握现在,才能充实虚幻的明天,只有把握现在,才能造就明天的辉煌!

②时间好象一把尺子,它能衡量奋斗者前进的进程。时间如同一架天平,它能称量奋斗者成果的重量;间就像一把皮鞭,它能鞭策我们追赶人生的目标。时间犹如一面战鼓,它能激励我们加快前进的脚步。

③时间好比一位妙手成春的良医,它能帮助我们医治流血的心灵。时间犹如一个万能的慰藉者,它能开导我们忘记人生的伤痛。时间有如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他能引导求学者构筑知识的大厦。时间好比一位点屏成蝇的画家,他会帮助勤奋者描绘辉煌的明天。

④时间好比一个万花筒,它能让我们看到世间百相。时间好比一块试金石,它能帮助我们分辩出真善美和假丑恶;间好比一本教科书,它能帮助我们阅尽人世的沧桑。时间如同一口百宝箱,它将让我们尽情领略生活的幸福。

⑤没有哪一种胭脂能涂抹时间,没有哪一件服装能掩饰灵魂,没有哪一套古籍能装潢空虚。

⑥时间可以摧毁世界上的一切,可以把最坚固的城堡化作历史的残迹,可以把人类的偶像和权威化成灰烬,可以把英雄的利剑化作孩子的玩物,可以把布满大森林的山脉变成布满珊瑚丛的无边的海洋。然而,时间也可以造就一切,可以给猿人居住的洞穴变成金碧辉煌的高楼,可以给曾是残破的荒村变成繁华的城市,也可以使无知的孩子变成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自己的心中展开一个智慧的大星空。

⑦青春无语,却焕发出活力,鲜花无语,却散发出芬芳,春雨无语,却滋润着大地。

关于苏轼的满分作文800字篇五

成长是一种快乐、是一种欣慰、是一种美。但成长有时会让我们伤心,让我们难过。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我觉得左右摇摆的钟摆就是一张可以对所有人发号施令的嘴,不管它说什么。我们就得乖乖地听。

在童年的时光是多么热闹,就像是一个菜市场。而如今,山坡上、田野间,只是一片悄然。路过童年时清明节前后最热闹的山坡,灌木和瓜畦的分布还依稀如昨,但却见不到半个游戏的人影。过去每到这个时候,因孩子们呼朋引伴地上坡嬉游而错洛踏出的一径路痕,早已淹没在杂草中,不知所终。

我想起那时候,乡下孩子从不会轻易放过这一年里最好的季节——春季放学回家后,再住山林深处攀爬已不适宜,最爱欢迎的娱乐便是到小河里。即使在小河里摸不到鱼,我们也不会泄气——因为我们还有另一种玩法:打水仗。那清凉的水洒到身上真是爽极了。

而今却是一片寂静。

我常常怀着由衷的感情回忆起陪伴我度过童年时代的那些自然世界的亲切声响,也从这样的回忆中领受着新的生活的营养。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它们的滋养,我的甜蜜而丰美的童年会显得多么静默苍白。而然,今天的故乡熟悉的山水风云还在,却不知道我那个童年去了哪里。走过的山道一片寂静,不再有旧时常见的童稚身影。空旷的野地,曾经是过去无数代孩子热衷的嬉戏场所之一,如今也只是一片寂静。

空气清新,高天碧蓝,这样好的太阳天里。却没有了同年的自然声响,正从今天童年的生活中被悄然地屏蔽出去,取而代入的是关在狭小的房间里与电视,电脑和樊重的课余作业为伴的寂静童年。我不知道,伴随着这一屏蔽的进程,是不是也有一些生命的声音,在永远地沉默下去······

童年啊!我真得好想你。姓名:王圣轩

关于苏轼的满分作文800字篇六

语文这个科目的考试很难,上了四年级以后,考满分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在上个学期却意外地考了满分。

上个学期的语文期末考有一定的难度,有些题目我不是很确定答案是什么。考完以后,语文老师直接拿了一张考卷给我们讲解,我发现我有一到题做错了,不可能考满分了。不过我也不是很难过,因为我本来也没指望自己能考满分,只要不低于95分就行了。

结业典礼那天终于到来了,语文老师发下了语文考卷,我一看考卷上的分数,什么?满分!我感到既惊讶又奇怪,我不是有一道题做错了吗?难道是我看错了?我又睁大眼睛仔细看了看,没错,是满分啊!我赶紧去问语文老师是不是题目改错了?语文老师告诉我,“这道题没改错,我原来说的那个是标准答案,你这个答案也还可以,所以没扣分。”我恍然大悟,自己没看错分数,我真的得了满分,真是太意外了!

我真是太幸运了,语文考试居然考了满分。公布成绩后,同学们都用羡慕和佩服的眼神看着我!

关于苏轼的满分作文800字篇七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之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贬谪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自清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关于苏轼的满分作文800字篇八

作文素材名人事例:苏轼的宽阔胸襟

公元11XX年5月初,苏轼从贬谪之地海南归来,路过镇江金山寺时,在那里看到画家李公麟为他画的一幅画,他就在自己的这幅画前默默地站了很久,然后题下一首诗。诗的后两句是这样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才华横溢,又正直清廉,何以一生的功业仅与三个州相互牵扯呢?我们不妨就从这三个州谈起吧。

黄州,位于湖北东部,当时是个非常贫穷的边远小镇。那里最出名的东西就是萝卜。据《黄冈县志》记载,那里的萝卜长得粗壮,形似冬瓜,且清香甜脆。但萝卜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萝卜根本改变不了黄州贫穷的面貌。

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到了黄州,就在这一年的春节前夕,他带着一家老小,从京城出发,一路颠簸,来到了黄州。

那么,苏轼为什么会被贬到黄州呢?

苏轼25岁出蜀应举,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入三等,当时整个北宋入第三等的只有四人,苏轼可谓春风得意,他随即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判官。四年之后还京,英宗因为早就知道苏轼的文名,打算招入翰林。不久,王安石当上了宰相,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变法本来应该是没有错的,历史上的几次大变法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王安石的变法来得太猛烈,太急功近利,如身体极度虚弱的人,突然给他加个大补,非但不能让他恢复元气,反而会催他一命呜乎。因此,苏轼反对变法,但他也不是全反对,他只是反对其中的一部分,比如改变科举等。当时王安石要变法,写《上仁宗皇帝万言书》,一万言;苏轼反对变法,也写《上神宗皇帝书》,也一万言。但当时王安石深得神宗皇帝的信任,苏轼为暂避锋芒,选择了“中隐”方略,到了杭州去任通判。

后来又被调任湖州太守。尽管苏轼不在京城,但因为他反对变法,或者说他太有才华,就遭到了一帮群小的嫉恨。不过王安石是个高风亮节的人,他不会对苏轼怎么样,但问题是王安石搞变法,遭到了大批包括司马光在内的旧臣的反对,而皇上又偏袒王安石,一大批儒者贤臣只好隐退的隐退,被削职的被削职,朝廷的一些要害部门,就由一些卑鄙小人把持了。

于是这帮小人就在苏轼上任湖州太守时写的一篇《谢恩表》上大做文章。本来所谓《谢恩表》之类的东西,纯粹是为了例行公事,讲讲自己是如何如何的无能,而皇恩又是如何如何的浩荡等等。这种不痛不痒的东西,写过了,看过了,尽可以扔到字纸篓里,根本不必当一回事。但这班小人却硬是在苏轼的《谢恩表》中抽出了四句话,说他蔑视朝廷而开始弹劾他。还有人找了几首苏轼写农人青苗贷款,农人三个月无盐吃等内容的诗,说这是在攻击改革,也是不忠于君。此时远在安徽灵璧县任芝麻小官的一个小人也来凑热闹。他听说苏轼有一篇园记中有劝人不必热衷于做官的词句,就写信给皇帝检举揭发。他说苏轼简直就是教唆犯,并分析说这种思想会使人们缺少进取心,也会影响取士。还有人则从苏轼一首写桧树的诗中抽出“蛰龙”二字并告诉皇上苏轼有二心,想谋反。

最后,这帮群小一致认为苏轼的行为已经到了“忠义之士,无不愤惋”的地步,请求皇帝对苏轼施以极刑。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当时的神宗皇帝虽然对苏轼关爱有加,但弹劾苏轼的人中有老臣,也有新官,有朝中大腕,也有地方芝麻,他们织起了一张密密的网,把皇上也给网糊涂了。

于是下令逮捕苏轼。

当时苏轼是湖州太守,但突然就变成了囚犯,7月28日由官家逮捕,8月18日送进御史台的皇家监狱。审问期间很长,前后40多天。审问的方式很残忍,常常是通宵侮辱。一位关在与苏轼的牢房只有一墙之隔的官员曾写诗道:“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苏轼受到的摧残可想而知。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就被贬到了黄州。

但是黄州并没有提供哪怕是一小间比较像样的住处让苏轼一家落脚。苏轼一家只好寄住在城外的一座破庙中(也有说是废弃的驿站的)。

苏轼的生活由此跌入低谷,不但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就连生活来源也被一刀切断,而且是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偏僻小镇。

然而苏轼天生具有豁达的精神的宽阔的胸襟,他不会被眼前的窘境吓倒。不是没地方住吗?他很快就在黄州城郊东边的坡上盖起了一座农舍,一家人便有了安身之所。不是没有生活来源吗?他便在农舍附近开辟了几亩荒地,种起了稻谷,俨然成了一位农夫。农夫能养活一家人,他苏轼也能。只不过这时的苏轼有了一个新的名号,叫苏东坡。

当时的苏东坡虽然是位农夫,但他这个农夫与一般的农夫不一样,他还是个文人。文人即有文人的雅兴,因此,苏东坡在农事之余,便会到黄州附近走走,看看大自然有没有给黄州人留点比较特别的礼物。

果然大自然对黄州人不薄,在黄州附近竟然有个叫着赤壁的地方。苏东坡误以为那就是三国打仗时的赤壁,于是就在那留下了在文学史上光耀千古的两赋一词。

如果我们想到浩如烟海的文献古藉中去寻找最具灵性的作品,十有八九就是苏东坡的《赤壁赋》。它会领你到浓浓的月光水色之中去倾听哲人的精思妙语。它会让你感到人生的短暂渺小,即使是像曹操那样的一世英雄,也随江水而逝,不可复寻,于是叹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它更会让你感到生命的美妙丰富,清风明月不用买,山川美景任你赏,于是赞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读罢《赤壁赋》你会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什么悲欢离合,什么生老病死,什么升贬沉浮,一切的一切都将在这清风明月中化为乌有,世间美文,有过于此者乎?

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适宜于关西大汉手执铜琵琶大声喝唱的词首开宋词豪放之风,晚唐、五代以来清切婉丽的词风自东坡始总算有了一大变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其气势之恢宏,场景之壮阔,千载之下,无有哪首词能出其右者。

苏东坡又一次让文坛震惊,当然也又一次让陷害他的群小们震惊。但他们震惊的不是苏东坡的文才,不是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几篇光耀千古的名作,他们震惊的是“苏东坡你为什么自信能逃出我们的手掌心呢?”

苏东坡当然逃不出他们的手掌心。公元1094年,苏东坡贬谪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惠州,政治犯被贬到离京城这么远的地方,苏东坡是第一人。

大庾岭为入粤必经之地,岭南不似中原之文明,自古为蛮荒之区,宋代尚未完全开发,蛮烟瘴气,鴃舌鸟语,人多视为畏途,迁客至此,犹如隔世。苏东坡五年后从大庾岭回来,曾在岭上遇见一老翁,老翁对苏东坡说:“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苏东坡感慨万千,当即题了一首诗给老人:“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不管是老人善意的安慰,还是苏东坡激愤的疑问,我们都可以看出,大庾岭几乎是一条不归之路。

可是胸襟开阔的苏东坡在当时的蛮荒之地惠州竟然生活得很好。他在河东的一个小山顶上盖了一座房子,取名叫“白鹤居”,还在南边一块小空地上,种上了橘子、柚子、荔枝、杨梅、枇杷和桧树等。这里风光旖旎,北望可见河水由此折向东北缓缓流去。东方山上,一座寺院依偎在乔木参天的树林之中,时时会传来隐隐的钟声。苏东坡在这里学会了修炼丹田之气,还经常自己酿酒,生活过得蛮自在。他在这里还写了许多诗,其中有一句至少从表面上能看出他当时的心境——“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岭南就指当时的惠州。苏东坡的意思是说惠州这地方不错,你就是把我一直贬在这里,不让我回京城也没有关系,因为这里有很多荔枝。他以为在惠州可以安度晚年了。

但那帮群小并未就此放过苏东坡,他们根据苏东坡的一首描写在春风中酣美地午睡的诗判断苏东坡一定生活得蛮舒畅,于是颁发了新的贬谪令。

还要把苏东坡贬到什么地方去呢?岭南已经是最远的地方了,再远就要到别国去了。颇有文学修养的章淳(当时的宰相)依据苏东坡的字——子瞻,找了个与“瞻”字写法有点相像的地方——儋州。

儋州在中国本土之外的海南岛。海南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开发,大家可以想象公元十一世纪的海南是个什么模样。

是什么模样呢?是个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春天潮湿,夏天闷热,秋天雨连绵,冬天雾气重。一切东西无不发霉,而且时不时会有一大片白蚁死在你的床上。

苏东坡刚到海南时没地方住,县官张中就把属于官舍的一小间平房暂借给他住,但不久就被章淳派来的视察员发现,苏东坡就被赶出了官舍,张中也因此丢了职。

苏东坡被赶出官舍以后去哪里住呢?我们从他的一首诗中可以略知一二。“但寻牛矢(屎)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原来他住在牛栏的最西头,要寻着牛屎堆才能走到。

虽然宋朝的版图在历朝中算是最小的,但也不至于小到让一代文豪无处安身,而只能寄居在牛栏旁边的地步,而且苏东坡不但没有地方住,此时的他真是一贫如洗,连吃的也没有,他只好常常煮苍耳等野草吃,苏东坡甚至尝试一种特殊的止饿方法——食阳光,但人不是植物,不会进行光合作用,而万般无奈的苏东坡也只好把自己当作动物来看待。想想苏东坡的遭遇,我们还有什么人生际遇值得感叹,还有什么艰难困苦不能一笑置之呢?

但是令章淳等人不可思议的是,苏东坡在海南那样简直不是人居住的地方,居然也能跟当地的黎人打成一片,与他们交朋友,与他们共忧乐,居然还写下了一大批内容通俗而感情真挚的田园诗歌,而且还完成了《尚书》的注释和《东坡志林》的整理。

苏东坡的豁达精神和宽阔胸襟真是古今难寻第二。苏东坡就这样把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耗在这在三个州上,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代文豪而让后人远久地敬仰。

关于苏轼的满分作文800字篇九

林语堂说苏轼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爱好美食的造酒实 验者;一个诗人、书法家和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徘徊者。但我认为, 他是一个潇洒的人。

潇洒是具体的,是苏轼在生活中面临挑战时的表现。苏轼就是这 样一个潇洒的人,他被贬黄州时生活拮据,但他一点也不怨天尤人。 他自己开荒种地,还引以为荣。他那时很钦佩唐朝诗人白居易,白居 易被贬时曾作《步东坡》。而现在,苏轼的这块地正好在黄州城东门 外,于是他就给这块地取名“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这,就 是潇洒!

苏轼还很很会苦中作乐。黄州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这并没有 难倒苏轼这个潇洒的美食家。在黄州他发明了东坡肉和东坡羹这两道 廉价美味的菜肴,还写了《猪肉颂》和《东坡羹颂》来讲如何制作它 们。有了肉、饭、菜,还缺一杯酒。苏轼还按照朋友杨世昌道士提供 的秘方酿酒,并作了《蜜酒歌》一首。这,亦是潇洒!

苏轼能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勤勉生活,也能在艰苦的环境里自得 其乐,“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潇洒的人生态度何尝不是我们学习 的榜样?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如果我们能像苏轼一样笑对生活中 的波折,人生一定会更加精彩!

关于苏轼的满分作文800字篇十

一向凌云壮志的文士何时蜕变为缺月下的幽人?

手握曲曲折折的竹杖,洒脱的胡须微微下垂,瘦弱的身躯披上一件单薄的青衫,一双淡定的眼睛从容不迫地望着远方。就这副简单的架式,就这般简单的面容,要经受多少风风雨雨?

都说东坡居士旷达乐观,其实在那个眼泪要往心里咽的黄州,东坡是用痛苦寂寞熬制出了所谓的旷达。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磅礴的气势跃然纸上;“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指挥若定的英雄活灵活现。——写得真绝!可是,词末还有一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一句,苏轼只轻轻地一掠,他似乎不愿向这个世间大谈自己的苦痛与愤懑,生怕会打扰了欢笑的人们。眼望江的尽头,天的涯际,他默默无语。他在想什么呢?他又能想什么呢?好端端的一个人,就这么狼狈地谪居异地,连故乡的门槛都不敢跨进!满怀抱负的才子零落僻远之地,盛名美誉,从此一无所有!于是,一番豪放之言喷薄而出之后,便遗落下这一声无奈的叹息。有人叹道,美中不足啊!——可是苏轼不是圣人,更不是神人!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似乎就这样平平淡淡地从嘴里流出这一句,可是我越读,越觉得心酸。乘一叶扁舟在茫茫江面上飘荡,从此再不管你皇帝今日贬谁,明日用谁。苏轼竟然要隐居?究竟是什么苦痛如此残忍,竟逼得一个普普通通的文人要另寻归处,宁愿随波逝去,也不愿酣睡于世俗!

旷达,诚然是旷达。可是,这旷达的背后,又掩藏了多少明伤暗痛?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世间何处是家呢?所以只能寂寞。这样一个刁蛮的世间,他会有栖息之心吗?所以只能独守寂寞。

寂寞硬是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推到了冰冷的月光下,寂寞偏要让一个白发苍苍的人独自慨叹生死茫茫,寂寞又总是逼使一个筋疲力尽的人一次又一次抬眼看飞絮——苏轼就这样被折磨着。

终于,他想通了:人总得好好儿活下去,不然哪有脸面去寻清风,赏明月?这一次,苏轼乘船游赤壁,在烟雾迷茫的江面上,他再不提“隐居”二字。“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功名利禄,他一无所有,但此时的他恰恰能看清自己的真面目。他是大自然的赤子,大自然是他惟一的依靠。这一次,东坡借些微酒力,在雨中漫步,“一蓑烟雨任平生”,将昨日的壮语和寂寞付与等闲之间。

旷达,诚然是旷达。如果没有这份旷达,东坡也不能沿着这条寂寞的路坚强地走下去。可是,为了这份来之不易的旷达,东坡也削蚀了自己的棱棱角角!

从被贬到遇赦,历时21年之久。这一次,苏轼终于如愿以偿。他化作精魂,真正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他再次一无所有,他再次收获人生。

隐隐间,我看到一群笑语盈盈的人滑过历史,一群捧着苏词的人赞叹不绝,还有,一缕清痩的魂魄飘在江畔,江面无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