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苏轼的诗词人生读后感100字

苏轼的诗词人生读后感100字

《苏轼的诗词人生》是一本由王晨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轼的诗词人生》读后感(一):一曲高歌谈人生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苏轼的诗词文章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可谓是中国文坛千载之中超一流的文豪,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于中华民族文化而言,苏轼是绝对的万人迷、真正实力非凡的偶像。尽管作为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的诗词大多以豁达豪爽一面示人,实际上苏轼这一生历经坎坷浮沉,尤其是在仕途上的常年郁郁不得志——空有一身抱负终是无法施展实现。

探究苏轼的一生,种种境遇均可在其文学作品中略知一二。王晨老师的最新力作《苏轼的诗词人生》便是以文人笔记和苏轼的诗词文章、奏疏书信等史料为据,兼采今人观点,将苏轼的才情与悲喜通过其人生经历、宦海浮沉来呈现。

《苏轼的诗词人生》一书并非一味的故事化表达,更倾向于史料的整合呈现。该书着重厘清熙宁变法、乌台诗案、元祐更化、绍圣绍述这些重大事件对于苏轼的影响,通过这些事件的前因后果及与之相关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来还原一个真实的真性情的苏轼。同时,书中还对部分疑难生僻字作了注音,对所征引的材料都做了白话的解释和适度的简要分析,以此来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此外,作者秉持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与公平公正的态度,对涉及的所有相关历史人物不拔高、不贬低,所有的评判均交由读者,给了读者一个舒适自由的阅读体验。

《苏轼的诗词人生》读后感(二):苏轼的模样

苏轼与苏轼的词,比较起来,似乎后者更为大多数人所熟知,而对于苏轼本人来说,很多人的感觉就是明明很熟悉,但真要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却又是一个极为困难的事情。我们对于苏轼的认识,更多的也只是停留在他的才情与做官的坎坷上,至于苏轼为什么会成为苏轼,这却鲜少有人清楚。如何在“真历史”中还原一个“真性情”的苏东坡,或许王晨的《苏轼的诗词人生》可以给我们一个完美的答案。 苏轼在诗词上的成就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其官场上不得意的刺激。熙宁变法开始之后,因为欧阳修的关系,苏轼被列为旧党一派,成为旧党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马前卒,屡屡上书皇帝反对新法,弹劾王安石。只是当时新党势力大如天,最终苏轼也只能黯然离京。在此期间,苏轼写出了著名的《颍州初别子由》、《初到杭州寄子由》、《山村五绝》等脍炙人口的诗篇。一方面来表达自己政治上不得意的黯然失色与烦闷,另一方面仍然在不遗余力的批判新法,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彼时,苏轼三十六岁。关于苏轼对于新法的批评与认识,在其给皇帝的上书中有这样一句:夫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乎富与贫。我想,苏轼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大概是远大于他在政治上的敏感度的吧! 乌台诗案算得上是苏轼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乌台诗案之后,苏轼的锋芒毕露完全被内敛含蓄所取代,此后一直到苏轼去世,其在官场上都没再有太大的起色。一路的颠沛流离,直到去世。与此相反的是,在此期间,他的词作似乎也到达了他的巅峰时期。我们耳熟能详的《卜算子》、《定风波》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均创作于乌台诗案之后。这大概便是所谓的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吧! 通过王晨的《苏轼的诗词人生》,我们大概可以在脑海中还原出一个真实的苏轼的模样。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创作出了不少的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但是在政治上,他又是一个极为不得意的失意之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诗词人生》读后感(三):你了解苏轼吗?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庙堂之上的纵横捭阖,也有江湖之远的豁达豪放。他的肉体虽已死,但其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上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在宋代的诗歌领域,他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在豪放词界,他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散文方面,他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时人有“欧文如潮,苏文如海”的美誉;在书法领域,苏轼是“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 、蔡襄)之首;在绘画上,他因擅画怪石墨竹,成了“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在哲学上,他是当时宋代三大哲学派系(关学、洛学、蜀学)中蜀学的代表人物。在他65年的人生中,一共创作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散文,书法绘画不计其数。

才华横溢,满腹治国抱负,用文字作品跨越千年。他一直顺风顺水吗?经历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乌台旋涡‘’、经历黄州、惠州与儋州的三次贬谪,基本上贯穿了苏轼的整个中晚年,在此之前的苏轼,虽然在京城里仕途不济,但在地方上还是大有作为、深受百姓爱戴的。而遭贬谪之后,经历过心灰意冷与颠沛流离的命途,苏轼开始深省并一步步蜕变,终于成了我们今人崇敬的那个“东坡居士”。同时,这三次贬谪对苏轼本人来说或许是一种不幸,但却是我国文化史之大幸。因为在此期间,苏轼写出了大量旷古烁今的文学作品。

苏轼的人生态度,乐观处世,不畏强权。从生活、官场的处处方面,都可以用他的乐观幽默去面对,体验民间疾苦,做实事为百姓造福,即便年事已高被贬儋州,也有担忧,但依然能够发现美味与乐趣。遇事不抱怨,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也会乐于助人,从容面对人生。

大名鼎鼎的苏轼,一生风雨,我行我素,遇事泰然处之,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苏轼的诗词人生》读后感(四):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东坡

我是东坡居士的超级粉丝,说起来,我等后人又有谁会不喜欢苏东坡呢?

毕竟就连作者王晨都盖章说,苏东坡是我们民族文化史中的万人迷,是真正实力非凡的偶像。

余光中说李白是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而在我看来,说苏轼可以力压大宋一点也不为过。

毕竟就连文坛领袖欧阳修见了苏轼都不由的发出感叹“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今人对苏轼最深刻的印象是诗人这个标签。

因为他不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也留下了不少千古名篇。

比如赤壁赋中的那句“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至今都记得。

但其实,他可是个全才。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今人说,情场失意,官场得意。

而古人也有,官场失意,文场得意的说法。

比如说苏轼,他就是是官场越不得志,诗文却愈加卓绝的典型代表,而这一类的文人还有许多。

但是苏轼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是,他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解嘲精神。

熟悉苏东坡的人都知道,他是豪放派诗人的代表人物,他的诗风里有一股豪迈旷达的精神,他的诗里很少流露出郁闷苦涩的意味,正相反,他的诗里往往透露出一种乐观的情怀。

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有这样一句话——“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苏轼其实是被贬去那些地方的。

正常人被贬,可能会一蹶不振,自暴自弃,但是苏轼却绝不是这样的人。

即使每每被贬到远方,他却依然能够苦中作乐,并怡然自得。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种乐观,这种自我解嘲的精神,是他身上最让我敬佩的地方。

面对苦难与挫折,他始终没有自暴自弃(即使有过,也很快又重新站了起来),反而打起精神,想方设法建设当地,教化百姓,当然了,工作之余他也不忘写写诗解解嘲,暗示自己在当地一切都好,并永远都不会屈服。

这是多么让人敬佩的精神,于是,有人感到羡慕,有人感到嫉妒,也有人怀恨在心,并出手打压。(宋朝是没有杀士大夫的习惯的,所以都是贬官。)

一贬再贬。

贬的越来越远。

很多人都以为苏轼会屈服,然而他没有,甚至还作诗嘲讽了一波朝廷。

结果可想而知,又被贬去了更远的地方。

可即使他都被贬到了岭南。

苏东坡却依然高唱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朝廷一听,得,没什么好说的,继续贬吧。

于是一路贬到了海南岛。

那时候的海南岛,可不是现在的旅游胜地,而是一个潮湿蒸郁,暗无天日,蛇蝎横行,人烟稀少之地。

“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可即便如此,即使苏轼被贬到了南荒之地。

他却依然能开辟学府,自编讲义,自讲诗书,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化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的饱学之士。

甚至在离开海南岛时,苏轼还作诗云:“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我也不悔恨,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读《苏轼的诗词人生》,在真历史中还原一个真性情的苏东坡。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苏轼的事迹,不妨读一读本书吧。

《苏轼的诗词人生》读后感(五):才高八斗不代表可以随意开口

苏轼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佛印相互戏谑的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他的诗词作品更是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 在现实生活中,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人生,是不是象他的作品一样辉煌呢?

《苏轼的诗词人生》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去了解苏轼诗词的形成过程;同时,可以帮助我们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更真实地去解读苏轼本人。

王晨老师,以文史相证的独特方法,为我们还原了宋朝动荡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苏东坡。

作者以时间的发展为主线,讲述了苏轼从初涉政坛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升迁贬谪,直至最后病逝的生命历程,展现了苏轼宦海浮沉、忧国忧民、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他的宦海浮沉,他的曲折人生,是他诗词创作的土壤;而他的每一首诗词也恰恰是他人生思想的真实写照。

在苏轼生命的每一个阶段,作者都与他的诗词作品相结合。真正使我们在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他的诗词形成过程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境界。同时,通过这些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更好地让我们来理解苏轼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变化。

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背景下,苏轼以二十五篇《进策》作为切入口,从而成功的引起了包括仁宗皇帝在内的世人的瞩目,敢于直言进谏的风骨初露锋芒。 一个人成功与否,与他的性格特征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苏轼的政治生涯当中,他忧国忧民,爱民如子。这在他的作品当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围绕着变法运动,苏轼更是以诗词作品直抒胸臆,这才被政敌诬陷为“谤讪朝廷,诋毁新政”。

苏轼曾经官至二品,深得皇上赏识。但最终却因为“好言惹事的性格”,“管不住嘴巴,管不住那支笔”,以至于乌台诗案的发生。最终导致了为朝廷所弃,为旧党、新政所不容。 虽然经过乌台诗案,他的心境有了转变,但最终还是天意弄人。

从苏轼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应该具有才能;但同时,性格特征、为人处事的方法,也是决定一个人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 从《苏轼的诗词人生》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真实全面地了解苏轼的政治生涯,也可以领略到他的著名的作品。同时还可以在历史的发展中,去接触苏轼的人性品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