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超越恐惧和贪婪》读后感1000字

《超越恐惧和贪婪》读后感1000字

《超越恐惧和贪婪》是一本由赫什·舍夫林著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448图书,本书定价:37.00元,页数:200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越恐惧和贪婪》读后感(一):恐惧和希望--了解股市投资者的心理

导读:读这本书,有什么用?如果不确定,那就速度读一遍,别多花时间

1.这本书打破我思维的一个观点

从“恐惧和贪婪”到 恐惧与希望

很多人在股市上心理,是恐惧与希望,买入买票希望涨,买之前,认为会涨,给自己一个希望...

2.误差判断的心理原因

a.直觉推断误差;比如问题“凶杀和中风,在美国哪个更平常‘,大部分人如果评直觉回亿的话,会出现很多凶杀记忆,而选择凶杀,其实中风是凶杀的11倍.

b.人都有一个希望接受

肯定的高收益,或者可能的风险(我无可避免的是这种心理,哎...)

3.后悔心理,导致的保守主义倾向

p53页

《超越恐惧和贪婪》读后感(二):《超越恐惧和贪婪》读后感

第一次看到海外出版社在开篇第一页就明确撇清和翻译版本关系的一本书。翻译的是真的很差,连关键数字的小数点都能点错,接近一半的内容都不知所云。不可否认原版可能会好些,但如果想了解行为金融学不如去读卡恩曼、泰勒、席勒这些大师的著作。这本书系统性梳理了行为金融学各种理论和实际应用,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观点就是市场中不同的人群的心理动态是不同的,机构更倾向于回归均值,个人更倾向趋势延续。就算了解了人们在市场中的行为动因也不代表就一定能赚到钱,我们还要了解各种行为在市场中的博弈情况和最大限度控制住自我心理层面的非理性驱动。

最后,书中还是给了三个有价值的投资建议:1. 注意区分技巧和运气;2. 市场上其他人的错误不只带来了赚钱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风险;3. 有些风险不值得去承担。

《超越恐惧和贪婪》读后感(三):Notes

尽管行为错误的确会为“智钱”创造了一些超长盈利的机会,但这些错误也会引入额外的风险源,在基本面风险之外的另一种风险。许多投资者只听说了关于行为金融的一部分信息——关于超常盈利机会的一部分。他们忽略了关于以情绪为基础的额外风险部分,这是一种由心理上的错误而产生的一种风险。

行为金融的一个主要观点是,投资者应保护自己不受过度自信的影响,而且不能蔑视情绪风险的因素!

行为主义的分析涉及到框架、透明度、乐观主义和过度自信等术语。心理因素是处处存在且关系密切的。

在过去25年间,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两个重要的事实:

1)决定风险承担行为的主要心理并不是恐惧和贪婪,而是恐惧和希望

2)尽管犯错是人之常情,然而大部分人却在重复地犯相同的错误

面对错误,我们要做到:

1)认识到他们自己和其他人的错误

2)理解这些错误的原因

3)避免这些错误

行为金融学的3大主题:

1)金融从业人员们是否因为拇指法则而犯错误?

2)形式与内容一样影响从业人员吗?

3)错误的决策框架影响市场上的价格形成吗?

《超越恐惧和贪婪》读后感(四):Notes:一个策略分析师如何犯错?

查理芒格告诉我们,我们更应该花时间去总结错误的教训,而不是成功的经验。这本书基于大量的实证,非常值得读。

0. 行为金融学的三大主题:直觉驱动偏差,框架依赖和无效市场。

1. 赌徒谬误,过头后人们倾向于向均值回归,人们预测反转发生的频率比实际要大很多,实证表明,这些预测在三年牛市后会过度悲观,在三年熊市后过度乐观。

2. 情绪反应了市场的总体错误和偏差,情绪增加了精确预测市场的难度。大多数人对他们成功完成高难度任务的能力是过度自信的,所以,他们会频繁的感到意外。

3. 大多人都过度自信,过度自信好像随任务的难度一起上升,实际上,将自己当作专家的人们反而容易成为最坏的规律违反者。

4. 锚定效应,取决于历史事件的显著效应。(比如:房价已经连续上涨多年,不可能再上涨)。林奇将这种现象称为,人们对于股票最愚蠢的看法之一。

5. 华尔街策略分析师容易犯赌徒谬误,而个体投资者容易在趋势上打赌,他们预测趋势将延续下去。

6. 技术分析者将情绪指数作为一个反向指标,实证表明,情绪指数在预测市场方向上和抛硬币差不多。

7. 战胜市场比大多数人想象的困难,一个高度分散的证券组合(指数基金)比试图战胜市场要好得多。

8. 价值投资在长期内的成功,盈利公告后的价格飘逸等等都与市场有效性相悖。证据也表明,市场没有足够多的“smart money”能消除市场的无效性。典型性,后悔和后见之明偏差,加上过度自信一直存在。

10. 分析师在识别与预期盈利不符的信息时行动迟缓,他们过度自信的锚定在他们之前持有的对公司前景的看法上,也就是说,他们对不支持他们观点的证据给予的权重过低。

11. 大部分人表现为损失厌恶,结果是,人们倾向于持有输家股票过久而相应的过早卖出赢家股票。

《超越恐惧和贪婪》读后感(五):置于恐惧和贪婪之上的“自由意志”

(投资学期末作业:千字以内的读书报告)

由于专业是应用心理学,我对行为金融学这个领域很有兴趣。在阅读《超越恐惧和贪婪》的过程中,我陆续产生以下的体会和感悟。

行为金融学假设人依靠直觉驱动判断,并且依赖于框架进行推理。这两条“非理性人”假设可能在学经济出身的人看来有点故弄玄虚,但对于心理学出身、屡屡见证人心难“测”的我而言,倒是再自然不过的说法。然而,尽管如此,每当我试着回答书中那一个个小测试,发现自己和绝大多数人一样完完全全落进了直觉与框架的陷阱的时候,我还是为偏离如此之大而颇感惊奇。直觉驱动和框架依赖,真真切切地植根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不管你对这一点认同也好反对也罢,已经意识到或者尚未意识到,都很难彻底杜绝。人类所谓的自由意志和绝对理性,也就只是这种程度的东西。

于是矛盾就来了。假如行为金融学成功揭示了投资者各种判断失误的行为表现,能否提取并依据某种稳定而普适的行为规律,包含进投资者犯错误的几率预测,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呢?更进一步,假如市场上的每一个投资者都认真学习了行为金融学,都充分知晓并领悟了其它市场参与者可能出现的判断失误及其原因,那么市场会恢复到有效吗?第二个问题可能隐含着一个更大的问题,即行为金融学的出发点是一种基于现象学的描述,从现象中提取到的规律,一旦被投资者广泛而充分的学习,规律本身是否就会面临着失效的危险呢?那样的话,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就是一种逻辑上“自我否定”的学科了。

尽管我对行为金融学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但对这几个问题想试着给出一个可能的回答:人们知道每个人都可能犯错,但不知道一次取样中有多少人、会在何种程度上犯错。以开篇提到的取号游戏的结果为例,正是因为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犯错,(假设所有参与者的智商都能理解1是按逻辑推理所能得到的最终答案)才会使得预测结果变得格外困难。我曾设想能否依据人群某项特征的分布来预测最后的结果,但是不可测得的潜在变量太多,常模也无从得知,显然这样的预测会十分粗糙。

因此,读这本书或许应时刻牢记一条原则:不要试图从各种错误中提取犯错的必然规律。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自由意志是“置于”贪婪与恐惧的情绪之上的,而不是先假设自己可以凭借智慧“超越”恐惧或贪婪的他人。我想,这大概也是作者为何采用描述性的个案,而不是从中归纳、罗列出若干行为金融学投资小贴士来(尽管投资者对后者必定更加喜闻乐见)。归根结底,这本书或许只是想要换个方式告诫投资者那句老话: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