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苏珊·桑塔格访谈录》的读后感大全

《苏珊·桑塔格访谈录》的读后感大全

《苏珊·桑塔格访谈录》是一本由[美] 乔纳森·科特 / [美] 苏珊·桑塔格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珊·桑塔格访谈录》读后感(一):幻想撕碎现有的一切写作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滚石》杂志编辑乔纳森·科特和苏珊·桑塔格进行对谈,而后者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桑塔格亲手塑造着她自己。

“对我来说,交谈是救赎的主要媒介。”

访谈录是极好了解作家其人的捷径,她的每一种观念都是向外延伸的观念。她思想总是不断地前进再前进,而不是回到原地重复着陈词滥调。

在做访谈的时候,桑塔格她正处在人生转折期,经受过疾病的治疗。她说过自己并不排斥访谈的形式,因为她喜欢对话进而了解自己的想法,可以知道任何一个个体的想法。

这样的谈话让桑塔格在我心中鲜活了许多。她写作中一直在思考,只有当自己完全在场时,才会与这个世界同步。

“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我真的感觉我身处其中。”

也是思考不死,她的观点在不断变化和流动,人的本性就是矛盾的。桑塔格她对世界,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和怀疑态度,努力挑战和颠覆陈腐的刻板分类,真是好有魅力的人。

访谈录都是她碎片化的论点,用简练又准确的语音,关于疾病的隐喻、边缘人的自我认同、身体与性别、写作与阅读、爱与性的观点,都很有趣。

正如里尔克所说的“请不要带走我的魔鬼,因为我的天使也会随之而去。”

人对于自己的身体衰老无能为力,不能跳脱其肉身。被禁锢在这具躯壳之中,当它无以为继,人也就命归西天。由于宗教信仰的消失,精神价值只能依附于两件东西:艺术和疾病。

“疾病就是疾病。”

桑塔格她很讨厌自己处在受害者的位置,这样她无法感到快乐,更重要的人需要对自己负责。可以说“但是”的修饰词,论述属实的核心不能是“但是”。

要去除对这个世界的复制,直到我们再次体验所拥有的一切,这是桑塔格写作中始终在探索的问题,她遵循着自己的本能和直觉。

她的另外一本《论摄影》研究在20世纪一个高度工业化消费社会中是怎样的状态。她不是一个摄影师,就是她不在这个位置,可以隔岸观火投身于看照片这件事,并从中得到满足。

她的写作是去性别化的,会用一段时间专心致志写作,一旦写作结束又可以身在别处。

我想很少有人这样真切说“我的确有一个幻想,就是撕碎现有的一切写作,用一个没有人知道是我的笔从新开始。”桑塔格她创造了自己。

《苏珊·桑塔格访谈录》读后感(二):生命需要持续不断的微小闪光,走很远的路,追寻独特的灵魂

这是一本颜值精致、内核丰富的小书,再现了45年前一场长达12小时的访谈,话题涉及疾病的感受、如何看待女性主义、对爱与性的理解、阅读与工作的意义等。

惊叹的是,这些灵感火花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洗礼,却毫无沧桑的痕迹,我在翻阅时仍时常与这些文字中承载的情感产生共鸣。

全文翻译丝滑,阅读感很好,值得爱阅人拥有。

————————

她是谁?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

美国作家、评论家、剧作家、电影制作人及政治活动家,与西蒙娜·波伏娃、汉娜·瓦伦特并成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性知识分子。

代表作包括《反对阐释》《论摄影》《疾病的隐喻》。

曾经的她拒绝访谈,但在与病魔抗争了十八个月后,她改变了想法。

「生病这一事实促使我思考疾病。我所经历的每件事都是我思考的对象。」

如果没有经历这场疾病,桑塔格不太可能写出《疾病的隐喻》这本书,也不太可能在那时就开始思考如何坦然的迎接衰老与死亡,如何更豁达理性的对待退化的躯体与禁锢的灵魂之间这无可调和的矛盾。

「老/少的二元对立和男/女的二元对立或许是把人们禁锢得最严重的两种刻板印象」

桑塔格认为在何时何地,我们应该都保有选择的权利和能力,尽管有些时候选择几乎不存在,也不可能得到社会的支持,但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对自己理应保有最终的选择权。

当时的媒体评论认为,桑塔格是美国知识分子的异数。

但她只是在当时那个年代更敢于在公众面前发声罢了,这已不是简单的女性主义拥护者了,她更是为弱势群体呼吁自身权利的平权运动者。

「阅读是我的娱乐,我的消遣,我的慰藉,我轻微的自毁。如果我无法忍受这个世界,我就蜷缩在书里」

「书籍不仅仅是我们梦想和记忆的随意总括,它们也提供了自我超越的模型。它们是一种使人充分实现自我的」

这应是说出了所有爱书人的心声,书是避世的良药。顺境多做事,逆境多读书,腹有诗书后,总能让粗缯大布的生活顺意很多。

「要平静地去爱,毫不含糊地去信任,毫无自嘲地去希望,勇敢地行动,以无穷的力量之源去承担艰巨的任务」

「如果说有什么癌症可以被看做一种浪漫的疾病的话,那就只能是白血病了」

这场访谈结束后的第26年,她因充满浪漫色彩的白血病最终离世,抗癌30年,享年71岁。

就如同这本小书开篇引用的古谚语所述

「一个人的离世,是一座图书馆的消失」

她的躯体虽已离去,但她的作品仍将流传,她的灵魂也许依然在旁观这个世界。

疾病的隐喻

8.2

(美)苏珊·桑塔格 / 2018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反对阐释

8.8

[美] 苏珊·桑塔格 / 202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苏珊·桑塔格访谈录》读后感(三):“我们受困于我们的身体”

一个人的离世,是一座图书馆的消失。

这句放在书首页的肯尼亚古谚语用来形容苏珊·桑塔格再合适不过,在世人眼中她是一位女权主义者、一位知识分子界的摇滚明星,她超乎寻常的人生阅历让无数人为之向往,她特立独行的行动和思想成为无数年轻人崇拜的对象,在我看来她更像一个斗士,是一位与世俗作斗争、已经超脱国际以及性别等等标签的、对于作为一个人来讲跟生命做斗争的斗士。

你在她身上更多地看到的是一种火焰燃烧般的激烈和澎。在她的访谈中你可以感受到那种作为一个有限生命体无时无刻保持清醒的冷静。我感慨那些同时代与她擦肩而过的人们,在她沉静的目光中,人们没有更多地对她提出关于世界和人生的问题,那些回答将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而2023年最新出版的这本《苏珊·桑塔格访谈录》正是她思想的精华,书中没有追求所谓大部头的事无巨细,而是保留了更多精辟的记录,每读一页,都会有万千感慨。我并不推荐在把这本《苏珊·桑塔格访谈录》当做睡前读物,大概率你会读着读着就爬起来兴奋地做起笔记而导致失眠。

在书中她说“世间最容易之事莫过于思考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你躺在医院里,想着自己即将告别人世。我需要付出极大努力,做到相当超脱才能不去思考疾病。”这种坦诚真的少见,几乎于病榻之上,她构思创作了《疾病的隐喻》这本书,这是一本活在当下的关于她纯粹个人的书籍,这与我们常听到的那些励志故事,某某科学家某某领导身患重病依然坚守岗位完成的工作奉献他人截然不同,我想人生最大的难点正在与此,就是一种真实感。人在面对其他人的人际压力之下很难保持坦诚,人们无法坦然承认自己的贫穷、自己的艰难、自己落魄,当别人问:“最近还好嘛?”的时候,实际上对方已经在等待你积极的回应,即使再不好,你也应该保持所谓礼貌地回复“最近还可以”。

这种规则带来的压力仿佛无法扼制住苏珊·桑塔格,也许哲学能通过她所传递出来的东西也正是这种真实,当她煎熬时,她承认自己的抓狂,她想要“在自己的生命当中完全在场——真正地存在于此时此地,在生活中与自身同步,全身心地关注世界,包括自己。”怪不得她与遥远的汉娜·阿伦特会产生惺惺相惜的共鸣,阿伦特也曾说过:“痛苦,只是另一种活着的方式”,我想正是由于两人同样是在人生的艰苦中感悟和记录真实的自己,那真实的反应就成为了她们所立足的哲学理论吧。

也许所谓的哲学就是“在煎熬中榨出的油”一样的痛苦果实,没有任何哲学家是可以轻松洞察人生本质的。书中说:”她强烈反对唯我论那种认为世界存在于人的脑海当中的观点,事实并非如此,不管你是否身在其中,都存在着一个真实的世界。”虽然这样的观点就连作为读者的我都无法完全认同,但她掷地有声的强大冲击感依然让我非常敬佩,在她看来,世界就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必须面对,并没有什么苟且的余地。于是这种走投无路的无法逃避,反而让她的写作显得更加容易。因为,人们总说“要超脱、要抽离。。。”,每个哲学家都希望自己从更高角度来观察人类处境从而产生结论,仿佛在转换视角的同时自己也暂时远离了苦难从而有更高级的观点,但苏珊·桑塔格并不这样认为,她认为正因为世界无法逃避,所以她将自己融入疾病和战争中的感悟才更加准确和宝贵,罹患苦难反而催生了她作品的丰富和有力。所以书里形容“她当时体验到了肉体上最剧烈的恐慌,同时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喜悦。”

这本书,开本很小,可以当做口袋书,也并不是很厚,但是内容绝对的精华,那种震撼的力量,是每一个段落中都高度凝练的,那种冲击力是很少在其他书籍中感受到的。正因为篇幅小,所以没有冗长的无意义的废话。

很多时候,哲学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简单的言语点醒迷茫中的人,之前我问一位朋友,现在日本排放核废水了,假如事情的发展很坏,严重到破坏地球生态导致人类集体走向灭亡,我们是否现在一切的努力都没有意义,我们是否应该自暴自弃地破罐子破摔般对待生活?她只是反问我: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走向死亡的过程,人只要生下来就会有死的一天,所以有什么关系呢?更何况,古人的平均寿命比现代人短很多,古人不一样积极乐观努力地生活么?。。。她的一句话就打消了我心中的苦恼和忧虑,生活瞬间明朗了起来,很多时候人的不快乐其实并非心理问题,更多的,是想不通,道理想通了,一下就豁然开朗了,这就是哲学的价值吧。而这些道理,来之并不容易,正是这些像苏珊·桑塔格一样深陷苦难的哲学家在“当下”之中,依然努力保持清醒的思考,而结出的人类思想结晶,所以《苏珊·桑塔格访谈录》这种书还是非常建议大家读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