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家读后感1000字

家读后感1000字

《家》是一本由巴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BBC书籍图书,本书定价:27.00,页数:4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读后感(一):有你有我就是家

巴金的《家》是小学便已知道,但就是一直没看。前一段找来一本中英对照本的看下来,很感动。

设想我们都老了,儿女已长大成家立业,儿子跟儿媳站这边,女儿跟姑爷站那边,设想我们已变成老头老太太,唠唠叨叨,住着拐棍。

跟你一起慢慢变老,不论在哪,不管何时,这段时空就是家,永远的家。

《家》读后感(二):《家》:觉慧的局限性

整体上来看,觉慧是一个接受了新思想,反封建、反传统的青年。他勇于冲破封建大家族的罗网,拥护新世界的诞生。 但觉慧的性格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觉慧是一个不彻底的反封建阶级者。觉慧接受“人权”的概念,他尊重下人,反对将下人作为奴看待,譬如,他从不愿乘坐仆人们抬的轿子。但在觉慧的内心深处,仍旧存在着尊卑有别的观念,这种观念从他出生始,就根植在这位富家公子哥的心中。

觉慧如此深爱鸣凤,但在得知鸣凤将被配给冯乐山作小姨子后,他是这样想的:

“不,事实上经过了一夜的思索之后,他准备把那个少女放弃了…有两样东西在背后支持他的这个决定:那就是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

在鸣凤死后,觉慧做了一个梦,在他的潜意识里,也只有面对着一个成为富家大小姐的鸣凤,他才会鼓起勇气带她私奔。但在现实中呢?鸣凤只是个卑微的奴仆,觉慧与鸣凤之间,存在着身份、地位、思想的巨大鸿沟。可以说,从一开始,觉慧就注定不会娶鸣凤。

其次,觉慧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样的青年,很多时候容易无视现实的挫折。《家》的最后,觉慧离开了腐烂的家族,前往上海寻找人生的新路径。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娜拉出走以后呢?

但我作为一个和觉慧相似的理想主义者,更多的是对他的支持与体谅。尽管这样的人往往有着盲目的热情与冲动,但没有第一个出走的“娜拉”,怎么会有更多的“娜拉”出走呢?

因此,理想主义虽然是觉慧的局限性,也是他的进步性。

《家》读后感(三):“无论如何,我不跟他们一样,我要走我自己的路,甚至于踏着他们的尸首,我也要向前走去。”

以前以为自己看过这本书,后来想起来看的是激流三部曲的后两部《春》和《秋》。《春》里面故事开始的时候觉慧已经从高家出走,只能从淑华觉民和琴的只言片语中猜测这位决然出走的青年的故事。

这次打算重看三部曲,算起来已经过了十年。虽然从年纪上看,还是乳臭未干,感受却大不相同。

最直接的感觉是文笔上。当年只注意故事情节,也受自己阅读限制,对于遣词造句的好坏无从分别。现在觉得《家》的语言上还是有很明显的缺陷,一些片段会给人句式单一重复的感觉。这肯定也是跟时代因素语言习惯有关的。看后记知道这本书是巴金先生二十几岁时的作品,瞬间就觉得非常了不起了。更宝贵的是,几次再版,巴金先生并没有做大改,为的也是保留下故事的灵魂。固然语言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是书中所蕴含的的激烈的情感。多年以后,对于已成为大家的巴金先生,进行修改并非难事。但是阅历的增加,时间的冲刷会改变记忆和感情。完美的语言代价必然是情感的变质。后记里说,写这本书到第六章时,接到了大哥自杀的电报。大哥也是书中觉新的主要原型人物。可以料想作者当时是以一种何等悲愤的心情进行后来的创作。为了一个被毁掉人生的挚爱亲人发出最悲怆的不平之声!所以才能有如此浓烈的感情蕴含在书内,爱、恨、甜蜜、悲伤、痛苦、绝望、希望、渴望、怯懦、无奈,每一样都叫人感同身受。

是了,最让人唏嘘的是书里的思想与情感。尽管有时代的巨大差异,幼稚如我也感到被灼伤撼动。那样沉重的家庭束缚,动乱的世道,让人绝望的现实,也有依旧勇往直前的青年人。觉慧也许幼稚冲动,但他叫人敬佩。他满腔热情,饱含感情,有缺点很真实。高家众人,各有各的苦,各有各的丑陋。有时代因素,也有个人因素。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又何尝没有可怜之处。这样想,就跟觉新一样想要去妥协。

说起来,任何时候人都是一样的,总是不自由,总是求而不得。总是拼命要挣脱什么证明自己存在。明明大家都很渺小,如果真有神有一个横亘时间俯察万物的存在,这些挣扎誓言情感在他看来一定卑微可笑。到最后,无论是什么人都要消亡,妥协而绝望的觉新,平和坚韧的觉民,愤而出走的觉慧。度过了怎样的一生又怎样,一生只是一生。吃喝玩乐劳作,间杂美好丑恶的情感欲望的一生。人生一点也不美,人类也不美。感情也不美。

但觉慧为这样的人生愤而出走。或许只是因为他幼稚。那也没有关系,他带来希望。幼稚而愚蠢,也会带来好的东西。不会畏首畏尾,一心去争取想要得东西。这是人的本能,尽管也许日后会一点一点被消磨。无关时代,无关历史,只跟个体有关。追求独立自由的勇气。无论何时我都想赞美。

人生有无数枷锁,一部分来自于感情,最亲最爱的人,锁的人动弹不得。泪水消磨了愤怒,眼神软化了斗志,一生不得反抗。可是觉慧说“无论如何,我不跟他们一样,我要走我自己的路,甚至于踏着他们的尸首,我也要向前走去。”这话里有多少爱恨痛苦,只有挣扎过的人才知道。我爱这样的宣言。无论如何,我们首先是一个人,追求自己的自由和价值。总有人说他因为这样的你受到了伤害,他们是你最亲最爱的人,也许你自己也会受到伤害,道路长而险阻,未来也充满 迷惘,也要向前走去。

我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但这不妨碍我现在想要什么。你说因为你爱我,所以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可是伤害了那样的你,我更加难过。人生明明那么不美好,生命又如此渺小,可是我依旧不能放任自己妥协。我们的一生原本就应该像这样度过,求仁得仁,是我们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家》读后感(四):《家》人物赏析

巴金的《家》出版至今,已经走过了八十几年的时光,岁月的流逝并没有使这部优秀的作品淹没,而是在一次次的再版和阅读的过程中,带给了更多人感动和感触。高家三兄弟作为作品的主要角色,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他们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中与各自的命运抗争着、共存着。

觉新是家观念酿造出的悲剧产物,所谓“长房长孙”的身份非但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利益,反而成为一副最为沉重的枷锁。这个“家”的背后,是整个封建礼教对人的剥削与控制,可他的妥协与软弱,却是造成三个人的悲剧的罪魁祸首。作者在这个角色上倾注了大量的感情和心血,《家》原本就是他要写给大哥的小说,觉新的身上有着大哥的悲剧,大哥的身上有着觉新的的软弱。可在作品开始连载之初,大哥便主动结束了自己只有三十几岁的悲剧一生。这件事更坚定了作者要向旧礼教、旧家庭开炮的决心,他以觉新的悲剧向社会高呼。所谓吃人的礼教,恐怖之处大概就在于,依据理所应当,就能够抹杀一个人全部的希冀。

觉民的作为三兄弟中的老二,他没有大哥觉新的软弱,也没有三弟觉慧那样的锋芒毕露。甚至会给人一种着墨不多的错觉,好象作者在这个人物的身上是那样吝啬笔墨。实则不然,觉民是一个聪明的青年,他清楚的明白自己所处的家庭和自己所要面对的困难,他遵循的是循序渐进的成长。他没有那么激进,他会尽量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正面冲突,可真正面对问题时,他可能不会主动出击,但是也从来不会退缩。就像是在家族安排的无爱婚姻面前,他选择逃婚,是对自己爱情最坚定的捍卫;在面对那个已经几乎快要支离破碎的封建家庭,他选择不和觉慧一同离家,是权衡了利弊得出的最佳抉择。

年少时第一次读《家》的时候,对于觉慧这个角色有喜爱,也含有隐约的恨意。因为在对待鸣凤这件事上,他所表现出的与一般故事里少爷丫头的爱情没有什么两样。他所谓的反抗,在现实面前是那样容易妥协;他口口声声的爱情和永远,原来那样不堪一击。如今再读,对他,却已经多了一分宽容。他生长的高公馆是典型的封建家庭,在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下成长起来的觉慧,血液中流淌着身为主人的高傲和自信,同时还有因为年纪和性情所形成的天真与幼稚。学堂中接触到的新思想给予了他反抗的意识,可在这具年轻的躯体里,多年以来沉积下来的对家庭权威的恐惧使他不能够拥有足够的反抗能力。所以最初的他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会想要退缩,而现实给予他的重击使他幼稚的心灵迅速成长起来。鸣凤之死于爱情而言,是他的悲剧;于个人成长而言,却是推动他迅速成长起来的巨大动力。

鸣凤的角色或许获取了读者最多的怜惜,她出场的章节并不多,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却能够令人念念不忘。鸣凤之死的段落更是不知道获取了多少伤心的眼泪。鸣凤的身上有着数千年来一般无二的奴性,她把自己所遭受的苦难视作不可改变的命运,于是即便是有机会邂逅了她一生中最美好的爱情,她也只有一味的付出,因为自始至终,她都是爱的那么卑微。那个低到尘土里的女子最大的反抗,只有舍弃自己的生命。她心仪那个男子,但是她却从来不敢越过主仆的界限,她始终柔柔的唤他三少爷,唯一的一声觉慧,却是在他听不到的远处,在她生命终结前唯一的一次大胆放肆。鸣凤的温柔漂亮使她在读者心中留下了一个可爱的影子,而她的聪慧或许注定她会以这样的方式成全自己。

书中还有很多有着鲜明特色的女子,勇敢的琴、温婉的瑞珏、顺从的梅……她们都在这部作品中占据着自己的一席之地,因为她们的存在,这本书中才会有那些幸福的、悲惨的、无望的爱情,是她们和他们创造出来的这些剧烈的情感冲突,将整个故事一次次引向高潮。《家》、《春》、《秋》并称为巴金作品的“激流三部曲”。《家》是开端,波涛汹涌的激流,自此咆哮出时代的强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