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家庭心理百科读后感精选

家庭心理百科读后感精选

《家庭心理百科》是一本由[韩] 宋炯锡 等 / 송형석著作,后浪丨九州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0元,页数:5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庭心理百科》读后感(一):《家庭心理百科》:家庭必备心理医药箱!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中每天都会遇到无数“为什么?”需要解答! 《家庭心理百科》将这些日常生活最常见的小烦恼,烦心事等等正统或者不正统的问题,做了整合梳理。 这本书里的每个问题都是提问形式,既真实贴近生活,又普遍存在。206条你一定遇到过的烦恼,60种困扰每位家人的身心问题。 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单独睡觉呢?

性教育如何进行?

容易烦躁,难以调节愤怒情绪?

特别嗜睡,这是怎么回事? 不仅帮助读者走出心理误区,还科学地解决自身问题,拥有更健康、更美好的人生。 这本书既靠谱又权威,是韩国第一部心理百科全书,被称为“家家必备的心理急救医药箱”呦~

《家庭心理百科》读后感(二):家庭心理百科:笔记

一秒钟也不能离开手机

防止电子产品上瘾,提高注意力的有效方式:

第一,将手边的手机和电脑全都收走。如果不是必须要使用的情况,则尽量避免放置在显眼的位置,否则就会出现不自觉地摆弄触碰手机,一会儿看一眼聊天界面,毫无理由地打开App又关上等情况。

第二,收到信息提示时,也不要立即确认。事实上,多数时候我们收到的都只是一些垃圾信息、毫无价值的闲谈或跟自身毫无关联的群消息等。⋯⋯要专注于手头的事情,珍视眼前的人。要知道我们并不是活在手机屏幕里的,而是真实地存在于这个世界的。

第三,关掉社交软件的提示音。⋯⋯在必要的时候进行确认即可。还可以每天固定一段时间查看邮件,尽量不要一起床就做这件事,否则一天的计划就可能被打乱,被对方的事情牵着鼻子走。

第四,不要同时处理多项工作(multitasking)。人在集中精力处理一件事的时候效率是最高的。⋯⋯习惯于一次处理一项事务(single tasking)时人通常更不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在使用电脑时,试着关掉不必要的窗口,只留下一个必用的页面即可。

通篇都满在理的。我关掉了视频号,有时票圈也会关一关。

《家庭心理百科》读后感(三):如何处理好各种烦心事,越活越有意思?这本书你一定要看

从小到大,我们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比如交不到好朋友、一到考试就焦虑、青春期感觉不再需要父母、厌学、还有青年始终找不到对象、总是遇到渣男、不懂拒绝他人、30岁突然觉得心慌、无法面对人多的场景、刚生完孩子觉得他特别丑、婆媳关系难以处理等等,而我们都认为长大就没有烦恼,殊不知人的一生总是不会一帆风顺。 从嗷嗷待哺的新生婴孩,到十几年的学生生涯,到工作生活情感家庭,再到老去的各种问题,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购物瘾、传统节日综合征、空巢综合征、社交压力、升学焦虑、夫妻关系、婆媳关系、育儿难题、养老压力等各种家庭难题。这些问题可大可小,有很多人忽视,但它们又确确实实影响着美好的生活,该如何解决呢?不妨来看看这本《家庭心理百科》,一本全面的指南,将以上问题的解决之道汇聚成一本触手可及的资料,供大家使用。 这本书的作者是韩国著名的心理医生宋炯锡,他携手9位韩国一线心理精神科专家,将多年来患者常见问题整合筛选,以人的一生成长为线索,完成了韩国第一部心理学百科全书:书里梳理了近200条东亚家庭最常遇到的难题。囊括了小学、中学、青年、中年、老年等5个阶段;并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解答,如果有这些问题,强烈推荐一看。 一、内容贴切 这本书值得每个人一看,因为作者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韩国人,同生活在东亚,我们的生活方式比起欧美还是有着非常多相似的地方,所以这本韩国第一部心理学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专为东亚家庭定制,家家必备的心理急救医药箱,是你随叫随到的家庭心理医生,深入浅出的心理学敲门砖。当我拿到书的那一瞬间,迫不及待打开目录,入眼的便是各种熟悉的问题:孩子不肯好好吃饭、生了二胎孩子总是闹矛盾、想辞职了、婆媳问题处理不好,一个个接地气的问题,一个个有时难以启齿的问题,都在这里看到的答案。所以这本书,真的值的每个人拥有,不管你在哪个阶段,你所面对的问题或许总是可以在这里看到。而在东亚文化下出的书,更容易贴近我们亚洲人的日常生活。也更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 二、解决方法到位 人是社会学动物,我们要跟人沟通和交流,那就会有一些矛盾。而这背后的动机也许就心理学能够解释的清了。也许对我们而言,心理学是神秘学,如读心术、催眠等,但心理学远不止这些,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它本身也是通过人的行为,反映其心理思想,然后更好的指导生活。虽说近年来,大众对于心理话题增加,但心理知识的普及程度还是远远不够。好在国家重视青少年的成长,于是青少年心理学走进大家眼帘,但其实不止青少年,婴幼儿、中年甚至老年,都会存在心理问题,我们都应当对其有心理关怀。 实际上仍有很大一部分家庭缺乏心理学知识,而这本由著名心理医生所撰写的《家庭心理百科》就更值得一看,里面有很多真实的案例,而且给到非常具体的指导意见,每章都会穿插着相应的专业心理学名词,并做了介绍,让人在深入浅出的案例中学习。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作者为大家介绍 “分离-个体化”时期,6个月之后的婴孩是这个时期,孩子时而可以独立玩耍,但玩耍一会就想要找妈妈,分开也会哭泣,而经历这段时期后,孩子就可以逐渐独立。而针对6岁孩子不好好吃饭,作者从心理学分析之后,又给出几点解决吃饭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打造愉快的用餐时间、不给孩子喂饭、吃饭时必须乖乖坐在饭桌前禁止看电视和玩手机、过了用餐时间把食物取走、尝试和孩子一起做饭、禁止吃零食、白天多让孩子运动、和孩子一起学习营养知识等好用的方式。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片段,书中还有200多案例供大家学习,也许仍又很多人对精神问题感到避讳,但人生路上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会迷茫、恐惧、失望,等那这本书真的值得一看,真的能带我们去寻找人生每个阶段可能面对的问题,帮助解决心理误区,认识自己帮我们拥有更健康、更美好的人生。

《家庭心理百科》读后感(四):解读家庭成员心理百科全书

生活中难免遇到缠人的生活烦恼,难耐的心理困境以及有口难开的小众难题。其中不乏抑郁、焦虑、强迫症、购物瘾、社交压力、嗜睡、不懂拒绝等个人问题。夫妻关系、婆媳关系、育儿难题、升学焦虑、养老压力等家庭难题等等难题。

这些问题可大可小,很多人不会选择去正视它。但它们又像鞋子里的小石子,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韩国国民MC刘在石盛赞的心理医生宋炯锡接下挑战。他携手9位韩国一线心理精神科专家,完成了韩国第一部心理学百科全书:书里梳理了206条东亚家庭最常遇到的难题,60种困扰每位家人的身心问题。包含了了小学、中学、青年、中年、老年等5个阶段;并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深入浅出的心理学解析。堪称是家家必备的“心理急救医药箱”,帮助你走出心理误区,拥有更美好,更舒适的生活。

特别是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我,在2021年对身边很多事和书里所对应的内容有很深的体会。

首先是我2岁的儿子,正处在2岁“可怕”的年龄,他很多的行为背后都有着深层次的想法和思维在指导着他。

一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孩子的”不听话”不是天生的,是父母对孩子的“不上进”多采用了指责,呵斥,和打击。而非即使看不到希望仍然坚持鼓励教育。就像《家庭心理百科》一书说到:“父母总是在与孩子对话时不断增加孩子的负担,流露过多不满和怨气,孩子小不会太大问题,但是到了青

就像《家庭心理百科》一书说道:“多数父母为人刻板不懂变通,难以深入了解和把握孩子的内心想法,不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却一味去教训和劝阻孩子。”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成年人尚且如此,孩子就更难了。何况有的父母不是讲道理,是纯属发泄情绪。

也就是说,和青春期孩子沟通:首先要放下父母的情绪,深入了解孩子内心想法,其次积极寻找具体而实用的解决方案,最后用温和的语言鼓励孩子。

二 日渐寡言的父母怎么回事?

一年过半百的母亲,明显感觉最近这两年特别依赖于我。总是喜欢儿女围在她身边,上次离家上班时,一项不善言语坚强不屈的母亲流下她不舍的眼泪,这个事件深深的触动了我,但是我的心里是五味杂陈,瞬间感觉的我们不能再依赖她,而变成他们需要依赖我的时候了。

面对父母痛苦和失落表情时,身为子女要表现出理解。让父母感受到家人理解自己的处境,并愿意与他们一起分担苦恼。他们会赶到莫大的欣慰。

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学会询问父母“最近心情不大好吗?”“有什么事情是我可以帮到你的”类似这样的言语能够给予到老人慰籍,缓解心中的孤独感。

三 人生意义究竟为何?

年轻人向着自己的目标奋斗时,大部分的能量都是导向外部世界的。我们从弱小依赖性极强的孩子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人,在社会丛林中不断拼搏,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到了中年之后便会逐渐感到疲惫,并陷入深刻的自我怀疑。

每个人都会给自己创造各种各样的角色并加以维持,例如:职场人士,母亲,父亲,老板,儿子等。太过于投入社会赋予他的意义,就会缺失对自己内心的照顾。

我们要懂得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到自我。以此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这本书虽不具很强的连贯性,属于是放得下,随时可以拿起阅读的类型,同时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大家对于精神科的偏见和误解。心理方面,它和我们的身体是一样的,是需要被细心照顾和密切关注的。

206条烦恼一定有你所遇到的一条,60种困扰家人的身心问题总有一种帮到你,触手可及的案例资料,解决人生路上种种困惑。助理每个人拥有健康美好的人生。

《家庭心理百科》读后感(五):家庭心理百科,一本值得所有人收藏的百科全书

一打开这本书,真是名副其实的家庭心理百科,从出生到老去,各个阶段涉及到的典型心理问题都有提到,这本书绝对是要收藏到年老的一本。但由于我还没进入到养娃阶段,所以我更多地关注青年中年时期的心理问题。

从目录中首先看到的就是"畏惧亲密关系"这一小节,联想到我周日参加活动谈到和同事的关系哭了,不禁感慨:这真是"吸引力法则"呀。

果不其然,在青年时期,发展亲密关系这个阶段,我完完全全踩了坑。书中说到"要培养起亲密感,就需要承认和接纳对方与自己的不同,学会让步和照顾对方",第一时间我想到的是我初中的闺蜜和毕业后的闺蜜。

我初中时的闺蜜是一个小个子女孩,性格很豪爽大气,而那时的我有点自卑和敏感,正是她这样的性格吸引了我。我们一起吃饭、上课、逛街,直到有一天,一切都变了。我发现她吃饭撅着嘴,还会发出很大的吧唧声,是的,很荒谬,我就是忍不了了,加上她逐渐和另一个小个子的女孩越走越近,我们就渐行渐远了……

我的另一个闺蜜,我们在彼此人生最难的时候相遇,都是考研失利,都要找工作,那段时间我们彼此互相安慰、互相支持,从线上走到了线下,我们有过一段很亲密的时间,我们分享工作、感情,无话不聊。直到她创业,而我走入了爱情与婚姻,我们的话题越来越少,千岛湖之行成了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前段时间,她心情变得低落了,而我只是从她微博上得知,当我想和她电话聊聊的时候,她问我"有什么正经事吗?"

我承认,我很玻璃心,也很龟毛,有点让我不满的地方,我会在心里反复琢磨,把一分的不满琢磨成十分,最后变成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常说,别人对我五分好,我还TA五分,这其实就是在计算要为这个人付出多少精力,然而这样,最终也会因为身边没有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而陷入孤独。

再一个我想提及的是“手机综合症”,我相信这是现在绝大多数人的通病吧,至少我深受其害。无论是上班、下班、吃饭、开车,手机不在身边总觉得很焦虑。即使电话、微信从来没人找我,也会觉得不带手机就会错过重要消息。因此引起的注意力不集中,更是高效工作的“拦路虎”。

在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有效防止电子产品上瘾的方法。

一、将身边的手机和电脑全部收走。

我同样相信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手机放在工位上,就会不自觉地摆弄。回完邮件看一下,上个卫生间看一下,会议无聊看一下,简直防不胜防。对抗这种惯性,物理隔离是很有效的办法。

二、收到信息提示,不要立即确认。

首先,你没有那么重要,不是什么事情都是非你不可。其次,即使有十万火急的事情,你要相信对方千方百计能够找到你,通过电话、邮件、钉钉、skype、你的同事……所以,放下自己要立即查看立即回复的执念。

三、关掉社交软件的提示音。

就如同微信朋友圈的小红点,如果不点开看一下,总觉得心痒痒,社交软件的提示音也一样,它们的存在就是让你花时间去确认,进而赚取你的流量,不要被运营商割了韭菜还浪费了自己的宝贵时间。

四、不要同时处理多项工作。

人在集中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效率是最高的。习惯于一次处理一项事务的人,通常更不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

本书还提及了很多在人的一生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就不一一列举。我强烈建议无论对心理学感不感兴趣,无论处在人生中的哪个阶段,都值得买来这本书读一读,至少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