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开源软件文集》读后感锦集

《开源软件文集》读后感锦集

《开源软件文集》是一本由Chris DiBona / Sam Ockman / Mark著作,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1999-12-01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开源软件文集》读后感(一):不同的声音

open source 的大腕基本一网打尽,公司经理、基金会主席、社团的领导者、出版商、程序员……各式各样的人物从不同角度阐述着对open source的理解。你不用认同open source的方式和哲学,但是你一定要听一下这些声音。

《开源软件文集》读后感(二):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第一次直接Linux是大约96年的样子,当时在网上看到linux的一点介绍,记不清是从网上down了一个版本还是买了一张光盘,回到公司就可以研究起来。但当时一直没有明白开源的倡导者们如何生存和发展。读了这本书受到很多启发,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不论是从技术发展还是商业发展角度来说,都很值得一读。

《开源软件文集》读后感(三):我的开源精神启蒙书

2001或者2002年的时候,我还在鼓捣Delphi,看到china-pub上有这本书卖,就买下来了。

我的开源软件使用历程,源于大学里面安装学习过的linux,记得当时卖的第一个发行版是TurboLinux,由于一真搞不定显示驱动,无网可以上,就一行在命令行下简单的玩了一下,没有进GUI界面。后来装了Rebhat6.0,觉得不错,就是在分区时出了点问题。

当然,这些都不值得一说。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买这本书主要看中了Linus在书中的一章,是一个关于系统内核设计的email争论,很有名的东东。没想到翻到后面,看到了大名鼎鼎的《大教堂与大集市》,思想那个高度,把人给镇住了。

开源软件,原来是这么回事。

《开源软件文集》读后感(四):我们正在制作一部开放版的《开源文集》

开源软件正在改变这个世界。Apache、Linux、Firefox领导互联网。OpenOffice.org成为了许多机构的指定办公套件。开源软件重置IT世界的商业格局,是网络2.0的精神启迪。

要真正理解开源软件这一现象,有一些经典文献是必读的——Eric S Raymond的“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就是其中一篇。经典应该有经典的译本。我们洛基开放文化实验室(http://rl.rockiestech.com)正在为这篇文献制作一份高质量的中文版。这个译本使用最新的英文版本,力图避免旧版本存在的错误疏漏现象;在永久网址上(http: //rl.rockiestech.com/node/101)公开发布,接受读者的批评和审查。

这个译本是我们《开源文集》项目的一部分。《开源文集》同时收入其它重要的开源相关的文章。我们的开放图书项目均采用wiki式的协作共创模式,欢迎大家参加,共同推动文化进步。

~~~~~~~~~~~~~~~~~~~~~~~~~~~~~~~~~~~~~

[http://rl.rockiestech.com]

洛基开放文化实验室,使用开源方法来推动社会文化进步

《开源软件文集》读后感(五):Open Source 的入门读物

中文版序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避免前人曾经犯过的错误,少走弯路,或者避免走弯路。如果聪明的话,甚至可以充分利用前人的伟大智慧,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学习历史当然少不了要阅读史书,在众多的史书中,我尤爱读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这部鸿篇巨制,洋洋洒洒共五十二万字,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全书一百三十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当数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即太史公自作之列传。《自序》先以自述家世开篇,接着又花了相当的篇幅谈经论道,特别对儒、道、墨、法、名及阴阳六家进行评判,其分析之精辟透彻,入木三分,其指陈得失,有若案断,虽经百世而无可比拟。其后又排出一百三十段,行行列列,整齐如一,每段均点明《史记》每篇之要旨,合而论之,其文势有如百川汇海,万壑朝宗,后世学者无不望洋向若之叹。

实际上,这篇《自序》是太史公在教人读《史记》的方法。熟读了《自序》,则纲举目张,整部《史记》格外显得经络分明。 尽管其成书的年代久远,而且古文艰涩,但有了这些指导,我们后人依然有幸得以知晓该著作是怎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从软件业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是一个极其优秀的引导程序,而《史记》又可以视为一种为现代人准备的考察和了解古代历史的引导程序,而且,您不用向太史公交纳什么版税、许可证费,就能得到他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真知灼见。人类社会的文明之所以能一代接一代地传下来,生生不息,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伟大的著作。学习历史必须要认真研究这样的经典名著。

言归正传,您手上所捧着的这本《开源软件文集》也是一本关于“历史”著作,只是书中所讨论的对象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而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一个特殊工业领域的发展史和其中蕴涵的方法论。

...

Trackback:

http://www.donews.net/hdp/archive/2004/08/05/60148.aspx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