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萍小姐的主意》的读后感大全

《萍小姐的主意》是一本由Josephine Tey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页数:27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萍小姐的主意》读后感(一):约瑟芬铁伊

自认为自己是约瑟芬·铁伊的铁杆FANS,偏爱她的文风和语句,喜欢她给我的宁静感觉。她的书,不止有出乎意料的结局,还有每时每刻给你的触动,她的每本书都读过很多遍,一直给身边的朋友推荐,却很少有人和我有相同的感觉,引以为憾...强烈推荐...

《萍小姐的主意》读后感(二):冗长乏味的青春小说

终于发现宫部同学师承何处了,不过铁伊比较厚道,篇幅比起宫部短多了。

从性格很容易知道真凶了,事件开始于三分之二以后的地方(=:=!!!),前面几度要放弃阅读了····

那个涵妲为什么听了萍小姐劝告后还要执意选择鲁丝呢?难道不会预见到会出状况么···引起这种后果这个人绝对要负责任。

《萍小姐的主意》读后感(三):最有味道的一部

They stood there on the gravel looking up at her, smiling. That was how she always remembered them afterwards. Standing there in the sunlight, easy and graceful; secure in their belief in the world's rightness and in their trust in each other. Untouched by doubt or blemish. Taking it for granted that the warm gravel under their feet was lasting earth, and not the precipice edge of disaster.

她们站在碎石地上微笑地仰望她。这是后来存在露西心中她们的样子。站在阳光下,悠然自在,安心地相信世界的公正,并互相依赖着。任何疑虑或伤害皆无法近身。理所当然地相信脚下暖洋洋的碎石路是永恒的大地,而非通往毁灭的绝境。

《萍小姐的主意》读后感(四):性格就是命运

如果年轻些,我会对这小说中的处理不满意,为何宝儿最终犯罪,却依旧无事;为何芮恩斯代她受过,尤其是萍小姐出示证物时,她的态度,那种强硬、自控,不屑于以哭泣、哀求来换得同情,但又确实令人心疼的哭泣,而是直接了当要萍小姐给以自己处罚。

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笔下,绝不如此,真凶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附上代价,可是小说里没有。

不知道为何,宝儿和芮恩斯其实在作者笔下都可爱,远胜于被杀的鲁丝,因她是一个奴力的庸人,努力学习,维系关系、讨好师长,若不死,她一定混得不错。

宝儿的开朗活泼心无芥蒂,执拗地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且绝对不屈服“;芮恩斯,以”她们“指代女校其他的孩子已经足以说明她的问题,她的美和优秀都带有一种疏离感,萍小姐相面时,觉得她的脸有种悲剧意味,悲剧意味着她这样一个女孩,最终毁灭了,在平庸的,不容于她的环境里,她甚至比不得笨拙卖力的鲁丝,校长似乎在外貌平庸却颇具”向上的决心“的鲁丝身上找到另一个自己,对萍小姐的”以貌取人“大表愤怒,愤怒的不过是她忽略的”曾经的自己“。到最后,拿到OFFER的鲁丝因”意外“而死,”意外“被证实为蓄意谋杀,峰回路转的最后几章,清高的芮恩斯付出惨重的的代价,其实什么也没做,但她却以”自我囚禁于自设的牢笼,在一个随时将死的地方终老“终结了萍小姐的追查,如果没有她承认、辩解一下,我也猜过,但萍小姐还是会怀疑到她身上——所以面相学也许真的不可信,心理学也是。

我善意地想,或者她是在替宝儿赎罪吧,宝儿不觉得自己做错,而且重来一次,或者再过20年,即使不再是女孩的她,一样会为芮恩斯出头,把夺取她机会的”平庸者“除掉,一如就是几岁的她,以哭泣逼走严厉待她的保姆,她的人生简单得很,有恩报恩有仇报仇,之后,自己觉得清宽磊落,毫无藏私。但思虑重重的芮恩斯不一样,过于清高不合群有时候就变了缺点。想到开篇几章对她家庭的描写,觉得可惜,但不是可怜。

性格就是命运。

《萍小姐的主意》读后感(五):胃与味蕾——忘记与记得

有的时候,要记住一个作家很容易,要记住一部作品却有点难。有多少部经典还能让人清晰记得?(除了书名、除了角色性格、除了零星闪烁的片断之外)小说中,能够在读者脑中留下记忆的往往不是脉络(因小说的脉络往往纷繁且雷同),在共性的东西面前,我们的记忆力往往无能为力。而某一处别致的细节处理,某一位角色独特的个性却往往难以磨灭在我们大脑中的位置。

唐诺说类型化的小说中角色典型化,在阿加莎的笔下千百个角色(如果一本书出场十人,八十余部作品的抉择也要近千)均可化身为A、B、C、D几大类。A代表虚荣,B代表贪婪,C代表自私,D代表虚伪,E代表热情,F代表正直,G代表鲁莽等等,在這一类作品中,角色的性格特質是一望即穿的,人物是压制成扁平状,被用作为小说故事服务的工具。

这种现象在推理小说中几乎是常态,因为角色本身的性格倘若过于丰富多层面,解谜本身便失去准绳。这种人物的平面与苍白,细节描写的不注重,就好像速食食品为胃服务而不为味蕾服务一样,吃得饱得未必真的令人满足,在很短暂的时间后,过于类型化的小说至多是——就像那八十部作品的大多数——让我们知道我们“吃过”,而并不知道自己吃过什么。

独独到了铁伊笔下,她的推理小说(更精确的说是小说)开始照顾到我们每个读者的味蕾。铁伊笔下,“扁人”变成了“圆人”,我们很难再找到她笔下某一个角色(大而化之到某一部作品)是有标签的,是脸谱化的。很难看到仅仅代表了ABCD某一特征的典型性格。也许铁伊的作品显得有点拖沓,有点随性,牺牲了大部分篇幅的故事性去成就对于细节的喜爱,就好像《萍小姐的主意》里那一群女校学生的脚和眉毛的描写,热衷于面相学与心理学研究的露西.萍小姐喜欢用脚或者眉毛来与学生的个性画上等号,这种看法同样在作品里大多数教师与学生的潜意识中占有地位——也许作者的潜台词还在说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有这样习惯。

可是我想,铁伊笔下的形形色色,只怕很难简单的用A、B、C、D割裂开来单一的表示,个体之间,即有共性又有个性,有的A、B多一些,有的C、D占上风,看一看本书最后阶段萍小姐踌躇犹豫在法与情两线的痛苦,(我说推理小说中大概没有比这在细腻的描写了),这是什么?这大概就是读过后很长很长时间都不太会令人忘记的片断与细节,以及因这些留在记忆中而生生造起原本很难表达清楚的“铁伊小说”这样一个抽象概念的形象化概念——轻柔、细致、传统道德缅怀以及社会责任的担当。

这个本来描述人性的故事,单线条,并不复杂,结局的转折却相当惊人。这种惊人倒并不是来源于有多大的颠覆,而是之前的人性刻画实在太写实太普通,太像发生在你我身周的平凡琐碎,让我们好像在看身边上演的波澜不惊。一旦一个推理小说中才出现的“包袱”被抖了出来,就有了质的变化。

于是,萍小姐还是愿意回去当法语授课老师而不是心理学书籍作者,于是我们还是读完推理小说就抛掉千万别当回事,因为现实和人心完全没有那样简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