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生读后感摘抄

一生读后感摘抄

《一生》是一本由莫泊桑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生》读后感(一):爱情亦真亦假

最初只是在图书馆随手翻了翻,瞬间就被译文质量吸引。很多外国作品的译本翻译腔太重,实在看不进去,但是这本书李玉民先生翻的非常地道,异化尺度得当,文采斐然。在天真的雅娜为大自然之美感动到落泪时,我也深深地被书中的场景打动,有强烈的共鸣感。随着剧情推进心情也变得压抑。读完后内心的郁结,惆怅久久不能平复,印象很深刻。总之是值得一读的小说。

《一生》读后感(二):女人就是得靠自己

超级悲剧的一个故事,看着很压抑但也有很多共鸣。虽然作者当时也许是在批判宗教啊淫乱的社会啊等等,但从我目前的眼光来看,就是女人要靠自己!靠什么爱情,男人,儿子,孙子来寄托自己的一生是非常不靠谱的。当什么全职妈妈生上几个孩子每天做饭打扫送孩子上学好不容易歇会儿就看看电视;哪怕是老公钱挣得够自己什么都不用干就负责花,这样的一生也是空虚的呀!要不断充实自己,凭自己的能力为这个世界做出贡献,才是正道,要是能找到自己愿意为其付出一生的事业,就完美了。另一说,小姑娘就应该早恋!早早知道各型各色的男人都是肿么个回事,才能挑到可以托付一生的男人。纯真年华对爱情的憧憬诚然可贵,可是现实生活毕竟不是童话。

《一生》读后感(三):一生的对比

小说展现了一个对未来充满向往的天真少女,经历了现实的种种磨难之后,逐渐麻木的过程。亚娜的一生于她自己来说是悲惨的,看似老天对她不公,但其实一切都是因其软弱的性格和原生态家庭造成的。亚娜的父亲从十二岁起就安排她在森严的修道院接受教育,与世隔绝的生活使得她不谙人事,天真无邪。天真善良对一个少女来说无疑是一种珍贵的品质,但放在当时淫风盛行的社会中,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反而是一种伤害。她对婚姻对未来抱有太高不切实际的幻想,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她的丈夫婚前婚后判若两人,卑劣的人格在婚后暴露出来。她先是发现她的丈夫偷情,然后是她的父亲,最后是她的母亲,幻想一次次的遭到残酷现实的打击。她从小依靠父母,步入婚姻之后依靠丈夫,有了孩子之后又将身心托付给了孩子,这些人都相继离去之后她又依靠女仆罗莎莉,离了父母和孩子等于失去了精神寄托,离了丈夫和女仆她又没办法生活自理,可以说她的一生都在依附于人,没有这些人支撑着她,她几乎就是一具行尸走肉。

反观她的女仆罗莎莉,她的命运也不见得比亚娜好多少,但她比亚娜精明强干。她虽然未婚生子,嫁给一个因为钱财而娶她的庄户,但是她很快调整心态从不幸中走了出来,将庄园打理的井井有条,又将儿子培养得非常能干。她的那种坚毅乐观的精神非常值得称道,一样是人生,她比亚娜活的快活的多。如果亚娜最后没有遇到她,或许觉得自己的一生活都在不幸之中,好在遇到了她,心态有所转变,人也从麻木中缓了过来。 当亚娜动不动就怨自己这一辈子命不好时,罗莎莉劝她看看那些早晨六点钟必须起来干活糊口的女人,世界上有多少女人不得不过那种穷日子,从穷困中来,最后也在穷困中死去。相比较之下,亚娜的一生也并不是那么坏。就像罗莎莉最后说的: “人这一生,既不像想的那么好,也不像想的那么坏。”

《一生》读后感(四):人这一生,不过周而复始。

2002年出版的书,兴起,从书柜拿出重新翻阅。里面有一些以前的笔记。内容重新翻阅时,彷佛是第一次看。婚前-婚后-母亲、于联死后-搬出庄园后,大致可分为这几个阶段。雅娜的天性里充斥着富家千金的浪漫理想主义,对爱情充满期待,却一直缺乏自己的对判断和想法,所以才会沦陷到于联的爱情表象之中,甚至连女仆都可以看出:你的一生是嫁错了人,没有了解这个人就嫁给了他。雅娜富有对生活的想象激情却缺乏对抗生活不幸的坚韧,缺乏生活的能力,导致教育儿子的全程也是自私无格局。

一步步走入了不幸的婚姻、丈夫出轨、父母离世、经济衰落搬离庄园、儿子远离。雅娜抱怨自己的命不好,相信东方的宿命论。终于在儿子颠沛流离快不能生存时,罗莎莉抱回了她的孙女,儿子也将回到身边。雅娜说:“人这一生,既不像想的那么好,也不像想的那么坏。”

一些节选:

1. 雅娜心中不免思忖,自己会不会像母亲这样,在持续不断的惯常生活中沉沦,进入这种麻木不仁的状态呢。

2. 她身上滋长一种陷于沉思的忧郁、一种隐约的厌世情绪。她到底需要什么呢?她还渴望什么呢?这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它毫无世俗的需求,也毫不渴望人生的乐趣,甚至还不向往可能得到的欢乐;况且有什么欢乐可言呢?正如客厅的扶手椅因年久月深二色彩暗淡了。在她看来,一切都要逐渐褪色,一切都要逐渐消泯,换上一种灰蒙蒙的色调。

3. 人就是这样,出自自私的本能,也出于寻求心情平静的天性,总好驱走并排除自己所面临的惶恐和忧虑。

4. 人到晚年,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回忆自己的青春年华。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自然主义的描写文字很美。

《一生》读后感(五):与年华默默作别。

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来读这本莫泊桑的第一篇长篇,一开始觉得很难读下去,情节平铺直叙,线索也很单一。但是读到后来却逐渐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在地铁上很快就读完了。于我而言不过是短短一周,对于雅娜而言确是漫长的一生。

雅娜的一生在我看来绝对是悲剧的,正如书中所说,她目睹自己的美梦一个个化为泡影,自己的希望一个个落空。尽管在她的一生中也曾经品尝过爱情的甜美,家庭的温馨以及做母亲的满足,但在我看来这些仍然是可悲的,正是这些短暂的幸福时光显得她的一生更加的悲惨。

读完以后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雅娜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呢?罗莎莉说“只怪您结婚选错了人。连对方是什么人都不了解,怎么就能随随便便结婚呢?”从表面来看确实如此,在嫁给于连前,雅娜还是一个天真幸福的贵族少女,她一生的悲剧正是从遇见于连开始的。她只和于连相处了几个月就决定嫁给他应该是她犯的第一个错,在这样短暂的时间里她看到的完全是于连的温文尔雅英俊潇洒的假面具,显然,她不是于连的对手。而少女总是这样天真,这也和她从小生活在修道院有关,于连相当于她的初恋,在毫无恋爱经验的前提下,雅娜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她不知道男人原来是会骗人的,也不知道有的男人为了某些目的可以假装爱一个人。所以她傻傻的相信了于连,就连婚后于连种种情绪的变动和容貌的改变也从没有勾起过雅娜的疑心,于连与罗莎莉以及后来的伯爵夫人的奸情都是被雅娜无意间撞破的。在她看到母亲的书信而信念崩塌之前她一直都偏向于相信周围的人,因为她自己是这样一个纯洁而善良的人。因此,雅娜的悲剧原因之一就是她缺少生活的经验。

而另一个造成悲剧的原因就是雅娜的性格,在一生中她一直是懦弱无力而不敢抗争的。具体来说是她不敢和周围的人抗争,面对丈夫的出轨,她也只能做到不再和他同房,而后期她的懦弱有时简直到了让人看不下去的地步,当她知道于连和伯爵夫人的奸情后,她居然很怕他们的事情败露,更害怕他们的事让伯爵知道,托比亚克神甫对她说的话在我看来真是畅快淋漓“这么说,您就屈服啦!您就听之任之啦!您就认可啦!您家里有通奸的事,您就容忍啦!罪恶就发生在您的眼前,您就转过头去吗?”面对儿子的堕落她也是一样的懦弱,除了在家里默默垂泪和写信挽回她别无他法,而她唯一的几次抗争,如不让于连碰她,去巴黎找保尔等也都显得那么无力,对他人几乎没有造成什么实际影响。由于她过于懦弱,使得她过于依赖他人,这就是从抽象层面来说,她从不与命运抗争,尽管她悲痛欲绝,但是她还是默默地接受了这一切“命运的安排”。于连与使女偷情她大病一场,过后却对于连没有什么表示,既没有挽救他们的爱情也没有狠下心来割舍。保尔在外欠债嫖娼,她没有对他教育惩戒,而是妄图用自己的温柔溺爱来唤回保尔的心。所以当于连以及男爵夫人死时她才会那样悲伤,尤其对于于连,尽管她恨他,但是下意识里他仍然是她的依靠,这依靠没有了,她伤心不已。

而关于雅娜的悲剧,最让我动容的有两点,一是她与于连爱情的腐朽,二是她老年被迫离开白杨田庄的苦楚。她与于连的爱情,最初是那么美好而温存,他们一起欣赏海上美景,一起在月下散步,像是真正的灵魂伴侣一样,我还记得于连对雅娜说的让丽松姨妈落泪的话“这双宝贵秀气的脚,一点也没觉得冷吗?”这样温柔的甜言蜜语即使在我知道了于连偷情的真相后仍让我不能相信这是假的。难道恋爱初期的这些美好时光都是一种假象吗?纵使不论小说里的于连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那么现实中美好的恋情都只是一种双方还没有深入了解的假象吗?正是这一点让我倍感落寞。

而雅娜晚年不得不离开白杨田庄的时候更是让人唏嘘不已。白杨田庄寄予了她太多的记忆,也承载了她太多的梦想和情绪。那绣有狐狸与仙鹤的椅子,那彩瓷的珐琅座钟,尽管许多都被她带去了新居,但是属于她的白杨田庄再也没有了。她以狂热爱情般的冲动,抱吻一切她不能带走的东西。她的眼泪刷刷流下来,发疯似的从一间屋窜到另一间屋。这一切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她对这座古老庄园的眷恋。我知道她在心里与自己过去的年华默默作别,这一切悲伤,屈辱,幸福,憧憬,痛苦,孤寂,期盼都随着白杨田庄留在了过去了。

书中对雅娜的一生最后的定义是“既不像想的那么好,也不像想的那么坏。”我不知道该如何理解,但是我知道不管这一生是苦是甜,当它披上了时间的袈裟,被岁月的年轮雕刻之后都会变得平和和动人起来,正如男爵夫人的“心念儿”一样,在老了的时候,有东西可以悼念总比独自对着空白的时光两看生厌要好的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