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读后感摘抄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读后感摘抄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是一本由李孝聪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50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读后感(一):书不错,还可以上北大网页,去下课件

我关心的章节不多,主要是关中、河北、以及荆楚,在秦汉、唐以前的地理。

书不错,老李这个区域地理的说法不错;

还可以上北大网页,去下课件。

只是篇幅有限,讲的不够细。(大概是教材的缘故,力求全面)

再者,地图、图版太差;课件是个补充。

要是如google earth样,就好了。地形啊,为啥没有地形;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读后感(二):矛盾的地方

不知道是印刷问题还是笔误问题,这连着的两段出现逻辑错误。

第395页:

客家系与福佬系对狗都特别崇拜,应当是畲、瑶族的遗风在汉民族系文化习俗中的表现,反映狗在山居环境中与人的亲密关系。在这两个民系的庙宇内常见以狗头或狗首人身的塑像为祭祀对象。

客家民系的饮食 客家人以稻米为主食,辅以甘薯。习惯早上将饭煮熟,供一天食用。客家系饭菜浓重味厚,四季皆吃狗肉,以补充山区劳作辛苦造成的体能消耗。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读后感(三):读了半本之后的体会

一、选择本书的原因 本科两年来,我对历史地理学的关注不多,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有需要的时候会打开翻阅一下,以及在学习中国古代史阅读《尚书》时读过《禹贡》这一篇以外,似乎并未读过其他与历史地理学有关的内容。对于《元和郡县图志》、《读史方舆纪要》、《天下郡国利病书》等相关古籍,也只是泛泛的了解。究其原因,只是个人兴趣不在此,因而对历史地理学这一领域了解甚少。通过本学期所开设的课程以及这次书写读书报告的机会,正好是了解并认识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我历来有一种观念,认为想要粗通某一个领域的某一门学科,除必要了解该学科的历史之外,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学科的课本。课本的编著本就是面向初学者的,因此我认为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我快速的进入一个学科的领域,但如果此次读书报告我仅阅读蓝勇先生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似乎显得不太合适——虽然蓝勇先生的课本也是非常不错的——因此我选择了北京大学课程《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地缘政治、区域经济开发和文化景观》所用的教材,由侯仁之先生的学生李孝聪老师编写的《中国区域历史地理》作为此次作业的阅读书目。之所以选择区域历史地理这一领域的书目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我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观念,即很多事物的构成都是由分散走向联合的过程。例如现今全球史观下的世界历史便被认为是按照这一脉络进行的。因此想要认识整个中国的历史地理,必先要从区域入手,由分散走向联合。因此我刻意的去搜寻了区域历史地理学的书籍。这也是我最终选择这本书进行阅读的一大重要原因。 二、本书的简单介绍 前文已述,《中国区域历史地理》为北京大学课程《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地缘政治、区域经济开发和文化景观》的教材,由李孝聪先生主编。根据前人研究的基础,以导致地域分异性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根本,把全国分为八个宏观大区。除去导言、后记,共分八大章节,每章节四小节,每小节承担不同的内容,系统地叙述了八大区域内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历史地缘政治结构、水陆交通线与城市的分布,此外还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以“视点”为题,介绍了该地区开发的模式、文化特征、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扰动等诸多内容。区域历史地理内容庞杂,体量巨大,我个人在阅读后认为,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事无巨细,悉究本末”下面我将依据本书小节内容,通过举例以阐述在阅读中的发现与思考。 三、阅读中的发现与思考 1.区域历史地缘政治结构。 在介绍西北地区自然地理情况时,本书针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历史地缘政治结构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指出清末宁夏并未独立成省,而是在民国动荡的政局中,由于镇守宁夏地区的军阀马福祥的存在,宁夏才独立成省,其独立成省,不仅“是为冯玉祥设法取代当地马家势力的迂回措施”也是“冯,蒋之间争取势力均衡”的必要过程。现今的很多省蕴含丰富的历史积累,民国政局动荡,本就是历史的大变革时期,由于地方军阀的割据争斗而使宁夏独立成省,是我此前学习北洋军阀史时未注意到的结果。 在介绍西南地区的秦巴山地时,特别指出今汉中地区由于地理近便的原因,在镇区设置上历来都和四川盆地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属于西南。但元朝打破“因山形而便”的原则,才使得汉中今天在行政上隶属于陕西省,但“在文化上却和四川盆地更加亲近”这也是我未曾注意到的问题。 2.历史交通地理。 针对这一内容,本书叙述较多。在介绍西北地区时,以很大的篇幅叙述了丝绸之路的情况。从丝绸之路的来源、历史沿革、交通状况、历史作用以及后期发展为“亚欧陆桥”等多方面对丝绸之路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尤其还将丝绸之路东段、中段、西段的不通行径路线进行了分列介绍,并配以详尽的地图。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对古丝绸之路的认识。 除丝绸之路外,还介绍了“藏鼻孔到”与以“茶马古道”为代表的西南边陲之路的情况。很多内容尤其是细节上的内容都是我第一次了解。还应该指出的是,本书在介绍不同地区之间历史交通地理的情况时,参考了具有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在阅读中屡次能见到国内的历史地理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此又可见本书的权威性。 3.区域经济开发与城市。 这一层面的内容体现出了本书对区域经济开发的针对性。再介绍西北地区的经济开发时,以“西北干旱地区经济开发”为视点,指出了这一地区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指出“绿洲是西北经济开发的主要基础”而河流“成为西北各大沙漠的加工厂与运输通道”并特别强调该地区“河湖变迁的人为原因,远远胜过自然原因”我个人认为这一见解是具有启发性意义的。 对于中心城市的介绍,以西北地区为例,对西宁的城市历史沿革做了简单的概括,指出了西宁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城市的历史原因。由于成为省会时西宁规模还比较狭小,发展相当落后,主干街道非常短,本书在介绍时还引用了当地俗语“西门口吹落帽子,到东门口拾起来”而当时西宁唯一一座三层楼房,是“马步芳公馆”为地方军阀留下的“遗物”此番叙述也增加了本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4.历史文化景观。 这一节的内容是相当有趣的,主要阐述了历史文化景观形成的地理背景,历史文化区域的划分,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例如在阐述地方民居特色时,指出“民居是文化地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他是一个地区人地关系的直接反映,任何地区民居式样的选择,都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以及传统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川西北居民垂直带状分布的个案分析”一节中,对藏式住屋厕所的位置和形式做了简单的介绍,藏式住厕所是藏族人民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结果,带有游牧民族的特性,考虑到季节的变化,藏式厕所摄于屋外,并离地一层楼高。其设计我个人想来是非常具有地区性特色的。区域间文化景观是研究一个区域历史文化最直观的表现之一,通过此为契机,以后在旅行的过程中也可以多注重不同地区间建筑的特色,以丰富认识。 四:阅读的不足与反思 本书实为“大布头”一本,全书共五十三万余字,截止本文书写至此时,实际并未读完,只读了全书的3/5左右。我个人有每日阅读的习惯,是定时定量的,避免过多的阅读耽误其他事物的进程,因此本文书写过程中,所举例的主要为前三章节(西北,西南,中原)的内容,此为本读书报告局限之一。 第二,由于篇幅的限制,很多我认为精彩的内容并未书写于文中。例如本书在阐述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历史分期时,分为了七个历史时期,并对每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做了简单的概述,配图于以丰富。这一点内容是非常直观的,同时黄河河道的变迁历史也是非常重要的,本书在此节运用了极大的篇幅叙述这一问题,对我认识黄河的历史沿革有很大的帮助。又如在介绍“山西历史地理环境与地缘政治”时,引用了明清之际的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的有关内容进行阐释,实际上本书很多处都引用了古籍内容,也增加了我对历史地理学古籍的了解。再如,对中国运河的开凿历史、都城的历史沿革……凡此种种,本书都有介绍,在此都不变一一举例。 总地来说,选择并阅读《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对我个人来说,还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会继续按照个人安排将本书读完。至于以后还会不会阅读其他历史地理学的相关内容,还是得看日后的个人兴趣以及各种契机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