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惰者集读后感100字

惰者集读后感100字

《惰者集》是一本由小平邦彦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惰者集》读后感(一):Kodaira is a lazy man……

人民邮件最近连续出版了Kodaira的两本书,一本《惰者集》,一本《几何世界的邀请》。前者算是一本半自传,后者则是一本科普读物。Kodaira在日本的地位,大概相当于Chern在中国的地位,世界影响力和在本国的影响方面。

这本《惰者集》分四个章节,第一部分主要是一些关于数学和科学的杂记;第二部分主要是关于数学教育(Kodaira回国后的确花了不少力气在基础数学教育方面);第三部分是一些回忆,主要是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在美国的故事,其中Weyl所占分量最大(毕竟是Wely邀请Kodaira来的IAS);第四部分是书信,集中在1949年(此处书中错记为1948年)8月到1950年9月,书信内容和现如今BLOG大同小异,难怪BLOG在日本兴盛的时间跨度较长。

回忆的部分多有重叠,一些故事,诸如“Weyl嫌Kodaira英文不好,让其英文好点之后讲讨论班”抑或者“Weyl不喜欢Kodaira论文中的正交投影法”等轶事反复出现数次。看回忆的部分,尤其是看到Kodaira反复提及身边的Weyl,Siegel,von Neumann,Zariski,Alexander等人,甚至是周围的日本人,比如朝永振一郎,角谷静夫,都无疑会得出物以类聚的感慨。

最后一部分,书信部分最值得一读,字里行间很容易读出Kodaira的性格和心态,以及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IAS的学术环境和氛围。这便将Kodaira从一个数学大师拉回现实变成一个初到美国略显羞涩而又准备一展身手的年轻日本人。

Weyl:“对于任意无理数theta,无数的点e^{2npi itheta}在圆周上均匀分布。在我年轻的时候,这样简单的定理就是一个大发现。现在的数学越来越难,你们年轻人真是不容易呀~”

《惰者集》读后感(二):数感|读《懒者集》

对于一个数学系的女孩子来说,学习数学都是一件头秃的事情,因为你要处理很多的数学问题,然后费劲心思的去搞懂它,知道这个数学问题是怎么样一步步解出来的,如果不知道的话,就会让你绞尽脑汁,感觉生不如死,智商受到了碾压。

很奇怪的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读的到和《我的大脑敞开了》完全不一样的风格,完全都是数学家,可能两者的性格是截然不同的,可能因为出生年代的差异,小平邦彦出生的是一个日本满目疮痍,战乱刚平息不久,百废待兴的时代,他对数学的好多看法都是在环境艰苦之中而得到的灵感。

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小平邦彦的任教期间,每次飞机轰炸,大家都积极的躲进所谓的地下通道,就这样,忍受着地面战火的缭绕,数学家也会觉得在此艰苦的环境下还能有如此的学习氛围的不可思议。小平邦彦先生一生致力于数学的研究,在美学习了将近18年后才回国,期间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所里面学习数学,然后来写论文,期间的工作,都是兢兢业业的,完全没有拖沓和敷衍,这也使我由衷的感动。

小平邦彦先生对于数学的敬畏和灵敏,他独自学习完了高年级的课程,在别人还在为自己的所学知识苦恼的时候,他完全就没有丝毫的压力,可是他是个彻彻底底的十分谦虚的人物,他从来不会说什么他的数学天赋异禀之类的话语,也不会因为自己所写的论文而感到骄傲自大,更多的我看到了一个敏而好学的学者风范。

他对于数学的研究,可以与爱因斯坦等杰出的科学家同处一个学校的研究所,并且还一待就是十八年,其中的伟大不言而喻,可是他就是这样的,最后从九月份一直写到次年六月分的信件,我都有仔细的读,哪怕是学者的生活琐碎,也让人读起来十分的惬意,像和一位谦虚恭谨的老者在攀谈,甚至读完还有一种刚会过面,已然进行了采访的错觉。

是他让我觉得数学也不是全部都是天才才能掌握,是他让我觉得,其实数学的魅力真的无穷无尽。

《惰者集》读后感(三):评小平邦彦的《惰者集》

小平邦彦的《惰者集》收录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写作的关于数学和数学教育的随笔、书信,还有演讲和采访记录。我会读这本小册子是因为我正在读小平写的《解析入门》(中译本叫《微积分入门》),便对小平本人很感兴趣。

本书谈“数学哲学”和数学教育的部分很容易读懂,但是回忆作者的学术生涯的部分就完全读不懂了。等我接触到这部分的数学知识之后,我想我会重读这本书。

关于“数学哲学”,小平持朴素的“实在论”观点。他说数学现象跟物理现象一样,都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还有他提出的所谓“数感”的想法。这些东西对于一位想学习现代数学的人来说,应该很有帮助。

一个刚接触高等数学的人,很容易陷入这样一种误区:认为数学即逻辑;只要验证了定理的证明过程无误,就算是懂得了这个定理。小平认为并非如此!

我自己的经验也是如此:就算我能独立写出定理的证明过程,当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回看自己写的证明过程,似乎也不能一下子就理解,而是要经过一段冗长的逻辑推理。逻辑推理这种东西,似乎是一种“机械式”过程,跟在工厂流水线里“拧螺丝”没有很大的差别。Halmos 也说过,与其记下定理的详细证明过程,还不如用几句话概括其证明思路,这样,任何一个具备基本推理能力的人都能根据这个思路复现定理的证明过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