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三国演义》读后感摘抄

《三国演义》读后感摘抄

《三国演义》是一本由罗贯中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596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0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一):一个不懂三国的人的评价

暑假为了打发时间,看了高中的名著《三国演义》,觉得无聊兼想喷:

第一,我不是三国迷,那些地名:什么天水什么四川连个大概位置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剑阁、邺城了,他那些计策,战略我只当是游戏里的落石,水龙;

第二,虽然不懂三国,也涉猎过《三国志》,一直是站在魏方,对于诸葛亮的弄虚作假,关公的神勇和显灵,实在想烧书;

第三,也许是被他的玄影响,觉得书中人多但大多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也就几类,忠义奸随,,不像四大名著其他三部那么鲜明。

《三国演义》读后感(二):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话说天下分崩离析,时势造就了三国英雄,亦是英雄造就了三国鼎足的局面。这鼎足而立的三国,每一国都有英雄所在。

世说曹操奸雄,他的奸,表现为他对人对事的刚。文韬武略兼备的曹操,杀害伯奢一家,还扬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何等冷酷,正是这份狠心,天不怕地不怕的豪情,使他日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魏国霸业。

而西蜀刘备,以柔克刚,仁德广布,遂令天下归心,备未见有何军事才能,论文不及曹操,论武也在关张赵云之下,而他的这点“仁”,在当时纷乱的社会,让百姓得到一点安慰,正所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也,更重要的是,他得到诸葛亮这位神人襄助,兼有关张赵云的勇猛尽忠,于蜀中称王,亦是天命所归了。

东吴孙氏,有勇有谋,广开圣听,并得一班贤士相辅,出谋献策,江东一方,相安无事。

魏蜀吴三方使中国一分为三,众英雄倒下之后,再无前赴后继者,司马炎一统中国,正道是天下分崩离析,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也。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我看《三国》

如果你非要问我从三国中读出了什么,悲怆二字自出心中。越是读到最后,这种感觉越甚。

对于书中所讲述的那一段历史,千年后的我站在历史长河的制远点上,越发觉得所谓的盛世大业,名流千史,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可是,身处滚滚尘世之中的我们,又如何能避免呢?理想与迷惘、沉沦与奋进。身处那个年代的他们,哪个乱世英雄不是雄心大略,想着争霸一方?哪个名流之士不是想着良禽择木而栖,随着主公名传千古、流芳百世?于是乎,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历史长河中,便有了这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把悲剧归结为“天意”,是无可奈何之感,也是悲怆哀伤之言。就像文学史中讲得那样,所谓的“天数”,与其说是肯定了客观历史进展的理则,还不如说是作者对于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所感到的困惑和痛苦。同样的,我们之所以有共鸣,不也是因为我们对于世界有所悲哀感慨吗?

大戏谢幕散场之后,站在千年之外的我,感觉到这个悲剧冲淡了吗?尼采说:一种广阔的视野会冲淡悲剧。如果我们爬得够高,站得够远,达到一定的高度和远度,悲剧在那儿看了不再悲惨。可是,它却依然存在,也依旧是悲剧。

我们说:以史为鉴,可以见兴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那么,我们究竟从这一段历史中,又了解到了什么呢?事实是,即使我们无限的靠近历史,我们也不能得知历史的真正模样,历史也不会重演。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只是一种趋势,而不是具象。因此,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即便我们站在历史的制高点,被冲淡的悲剧依然存在,又何况我们身边呢?人永远不可能越阶级成长,即便如尼采般天才,在当时看来,他也只是如疯子般的存在。更何况我们庸庸碌碌的凡人?

既然是非成败转头空,英雄事赋予笑谈中。那么就守心持志,有所为有所不为吧。知道现世的苦短,在烦琐的人生里,让自己安宁持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也是我对于自己最热切的期望。

(补作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