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走向混沌》读后感精选

《走向混沌》读后感精选

《走向混沌》是一本由从维熙著作,北京出版出版的521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00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向混沌》读后感(一):有怨无悔

本以为会被黑暗和苦难压得喘不过气来。

但出乎意料,丛维熙的右派生涯并没有被描绘得黑暗中伸手不见五指,不单单以自己的强烈的憎恶吞噬掉二十年的劳改岁月,这是我读这本书时最佩服的。

就像书里说的,有善无恶或者有恶无善,都构不成这个社会的总体。

不刻意贬低环境,也不刻意赞美自己,这样的真诚令人感动,也令这本书易读。

书正文的最后四个字是——有怨无悔。

事过境迁,也许已经是最大的包容和对自己最大的解脱了。

无怨无悔,实在是说的太轻飘。

追求这样一种心态或境界。

在走向混沌或者走过混沌之后,有怨无悔,这样已经足够了。

《走向混沌》读后感(二):何谓清醒,何谓麻木?

感触最深的是描写知识分子阿Q精神的情节--看到其他知识分子也被戴上右派的帽子,心中竟会感到些许欣慰;幻想脱掉右派帽子,而在生产中奋勇争先,表现改造坚贞之意;为表虔诚,甚至不惜诋毁自己的同类;苦中作乐,逆来顺受,坚信必有后福,盼望着平反的一天早日到来…… 作者对此有精妙的心态描写:“回盼那些日子中的种种表现,既感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可爱,更感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可悲。说起可爱,是他们中的多数不计恩怨得失。尽管他们莫名其妙地受到几年的惩处,但是仍揣着一颗赤诚报国之心。说起可悲,也正是由由于这种屈原精神限制了他们对社会透视和洞穿的能力,他们往往不去思考功与罪的界限,而沉溺于个人前程的幻灭感之中。因而,一颗小小的星火,哪怕是旋即熄灭的荧光,也会在他们心头掀起波澜…” 当社会大环境改变时,受益于原先环境的人们必将感到幻灭。有的人选择在清醒中痛苦,有的人选择离开这个世界,而大多数人则选择了在幻想中麻痹自己。这种心态的转换,我在最近看过的国产剧《漫长的季节》中,也有深刻的体会--人生在世,面对种种不如意,有时需依靠自我欺骗才有活下去的希望。当我们心灵的深处触礁,为了维持外在的体面与精神上的平衡,不得不将心中的那一亩三分地暂时隐藏起来,还要在大众面前回头对自己吐一口唾沫--无论态度是戏谑或是虔诚。 当然,只有自己才知道,所有对新时代的赞美,只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落。心中那一亩三分地的花朵,永远还在为自己和知己们开着。就像右派们私底下对时弊的针贬,有良知的劳改干部对他们无私的帮助,以及作者看到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已经在探索宇宙时,热爱的祖国还在内斗而感到的悲哀。 可是在受益于这个时代环境的人看来,你这是浪子回头金不换,是由麻木转向清醒,是看清了时代的潮流,是积极地喊出了那句口号:“别回头,向前看。” 试想,当这一批人也被历史火车的急转向甩下车厢…… 何谓清醒,何谓麻木?

《走向混沌》读后感(三):不仅仅是心灵的镣铐史——[走向混沌]

书是好几年前和爸爸一起逛书店时他放进我一摞小说里共同结帐的。我记得后来他大约花了几天零星读完,看得并不怎样详细,但和我说,应当好好看一看。只是忘记当时因为什么缘故,搁置了很长时间。

上半年,我用了差不多一周的时光,读完了[十年史]。事出偶然,竟然是在我常去的一家漫画书店里找到的。这本已然泛黄、砖头般厚重的历史书,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目光,且无论如何都固执地让老板卖给我。起先老板不肯,因是他私人藏书并说好要转让给朋友;后经不住我反复央求还是给了我。走之时他还有几分好奇,说你一个小姑娘要看这样的书吗?我心想不看我干嘛花几十块买一本早就绝版的书?!

对于的向往了解是我近期买了不少相关读物及纪录片的根本原因。事后我才从学国政的小励同学那里了解到,[十年史]的作者之一严家琪是中国两位史专家中的一位,倒是我无心之举里的一桩幸事了。

然而看[走向混沌]又的确是与[十年史]全然不同的感受。后者是站在旁观的、历史的角度进行了审视,尽量客观地从政治上、以及事件的产生核心与权重之人的各类命运来进行描述,类于史说;而前者则是用一种饱含了感情的笔墨,并不刻意美化但同样也不带更多批判地记录了当时年代里一群知识分子的真实命运和走向。

从个人角度来讲,我毫不讳言自己对[走向混沌]的偏爱之情。从维熙的文章我读得不多,但即使他的一辈子只写出了这样一部作品,仍然是足够令人肃然起敬的。原由无他,只是那种遒劲而略带沧桑的笔端通过自身出发,言及了整一代人的悲剧,但是,他并不只归咎于政治的变化无常、人心的叵测难量,而是反省了知识分子本身就具有的一些缺陷。在他笔下,没有高大全的人物,有的只是命运如墙头草、时刻都在摇晃中颠沛流离的芸芸众生。也正是如此,难以自保的人、即使是饱读诗书学问高深的知识分子、各类学术界的佼佼者,往往流露出人性底下最极端的一面来。同时,作者也毫无吝惜地将笔触伸及了自身,在一次次的关键、一次次的天人交战中暴露了短缺的一面。

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文人,少不了会有恃才傲物、蔑视天下的自视清高和自命不凡;我也相信真正才华横溢的人向来是不拘泥于俗世、独行我路的。但当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厄运向他们张开天罗地网的时候,他们中的一部分或者出于自保而做出了尤让人不齿的举动,一部分却仍固守着那份毫无意义的清高不闻窗外事,沉迷在自己的桃花源之梦里。在如今我们已无法想象的惨痛之中,有多少的希冀、欲望、梦想都被打成了一派混沌,并归寂于死静。在此,我已无意再罗列书里出现的种种匪夷所思或令人发指的事例,而只用其中的一段对话,就足可让人体会到其中的愤慨和无奈——

“我看的史书也不算少,但是历朝历代哪有把五十五万多知识分子,都给打成敌人的。你在史书中发现过吗?”

“没有读到过。这五十五万多的数字,是报纸上公布的。实际数字怕是还要多。”

话里的喻意如何,不言自名。而整部书里类似的反省更是不胜枚举。我常常想,大凡我们都会犯一个相似的错误。有多少人,把岳飞的死只归咎于秦侩,却不会思考一下,作为一介臣子,倘没有身后那个皇帝的点头,是否会有他的趾高气扬;又或者只知一味愚忠的岳飞,从来都是眼光短浅之辈。说到底,岳飞的死,和他本人、以及他所处的权力中心翻滚出的矛盾都分不开,若只说秦侩一人,简直是大而不当的。那么,换言之,要将中发生的一切冤假错案、挑起事端的全部原由都集中在四人帮身上,亦是十分可笑而愚昧的。

从维熙的可贵处,正在于他写作过程中的清醒。他是看出了这出闹剧的本质意义的,即使他并不言明,但看过书的人自会了然于心。比他更清醒的,是他那身体羸弱、精神刚毅的妻子。在夫妻俩处于动乱前夕的时刻,一介文弱女子会时时提醒夫君党内“左”的根子埋得深重,这在我看来是实属难得;而之后她的两次自尽,更有股控诉和不屈的刚强特质在,尤为令人敬佩。

书中的苦难与血泪斑斑确凿,那股强大的感染力时常让我情绪激动难以自平。就如一开始所说,它是饱含了深情的,但在作者写来,却是历经劫难后的平静文字,言语平实,毫无堆砌修饰的华丽辞藻。他写人,也同样多以白描见长,比如“风泪眼”曹茂林、团河农场的董维森、劳改干部陈大琪,着墨都并不多,却尤其能给人震动感。而当他写到时期大批知识分子所遭遇的“饥饿症”状况之惨、境遇之悲,我实在无法用语言形容那种感受。说“惨烈”那是轻飘飘的、停留于字面上的空洞。

只有在读完[走向混沌]并作了大量批注后,我才能说理解了爸爸的用意。我必须感谢我那学历没有我高、但时时以历史来提点我的父亲。他从不会觉得一个女生就该少看些书,相反,自我孩提时他便鼓励我看书、且是多看各种各样的书。他买下这部[走向混沌]正是希望我能对那段黑暗历史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就如同他每次都会提醒我去看[南方周末]一样。揭短,决不是因为厌恶,相反,是希望保留那点清醒。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反省自己的短处那是可怜的;同样,如果一个民族不知道反省自己走错的路、不管长短,那都是可悲的。那些生活越来越优越的稚子,我时常担心他们对于中国真正历史的了解越来越少、并是在朝错误的、相反的方向上去走(可笑的是我也是在这两年中才逐渐了解到我们读过的历史书中有多少是纯粹的扯淡之说)。

鲁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真实。”然而,有时我却仍不免在怀疑:当墨写的谎言越来越多,甚至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那些血写的真实,又究竟还可以留存多少、留存到哪个年代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