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湘行散记》读后感1000字

《湘行散记》读后感1000字

《湘行散记》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7.00,页数:10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湘行散记》读后感(一):湘西情调

看过了,却又忘了。

琐碎、散漫,这是我对这本书的总体印象。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总是充满情调,方言俗语,人情世故,在他的小说散文中娓娓道来。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男女都如此性情。于是在这儿,出现了各种很妙的人,题目就是最好的说明。

《湘行散记》读后感(二):随记

读他的湘行散记,起初只觉出湘西的水如何多,水手如何健壮有力,跑到岸上吃荤烟玩女人如何快活,再后来又懵懂看出世间命运的跌宕起伏。几分钱一天的工资勉强温饱,连到偷偷爱慕的女子开的店里买几条白棉布草鞋带也要借几个铜板。然而明日划船渡人,遇激流险滩,都纵身一跃来推小船,总有不幸的水手被暗流卷走,高声却并不呼救,都喊的是遗言,几个呼吸间尸骨无存。而吊脚楼上小脸小脚的妇人还等他十日后来一同过年,正用鞋底搓着核桃硬皮,一颗颗的挑选扔进棕色的袋子中,为他准备的鲤鱼干还散发着咸湿香味……一开始我讶异,沈从文记的那些老朋友,爱惜那条长鼻子的,家里当大官的,温文尔雅的,四处惹事的,往往简单一句"被拖出去当众砍了头"便交代一生结局,似乎这牺牲如此简单,如此轻易。这苦不堪言的生活,抱怨只限于只言片语,《三年前的十一月二十二日》中表露最多:我的悲伤或者比其他朋友少一点,就只因为我见到的死亡太多了。乱世之中,不可抵抗的命运洪流将他冲往各处,丧魂失魄似的东荡西荡,十几年后重返故地,四海无人对夕阳。"时间正在改造一切,尽强健的爬起,尽懦切的灭亡。"唯有连梦都难于梦见,才感叹一声,也许生活的结束才是归宿。

《湘行散记》读后感(三):恶之花

这本书主要写了妓女、水手与士兵的生活,在妓女与水手的生活中,我感受到的是生存的不易,生命在自然与社会里是那样的轻贱。但是,他们用一种怪异带着原始色彩的方式去挣得生存。虽说他们民风彪悍,言行粗俗,但这行为中,透露出的却尽是人性之天然,未经社会文明所装饰约束下的天然。他们性情中的狭乃是他们最为可爱的地方,这狭是他们的真,并不包含恶意。当然这狭也为“道德君子”所厌,只是比之衣冠禽兽,他们对自己欲望的追求可谓真诚得多。在如此淳朴的人性前,“君子”怕自己的“道”被挑战,却又忌恨着他们的自由。于是,这些带着人天性中真与蛮的人们,在现代文明里,面临着被毁灭。有时真不知,有文明的地方应该是开明的,但为何却以泯灭天性为代价,一定要把人都塑造成符合普遍道德与社会规则的模样,不符合,就遭到挞伐,是因为社会上的人都有求同性吗?而这个“同”的标准就是那些阶级上端的人,从自身需求为出发,为阶级下端的人所设定的(这个话题有点扯远了)

他们的生活千年如一瞬的存在,与周遭的环境相适应相抗衡。在这艰难的生活中,我感受到他们对生的热爱,对死的随意。似乎“死”不过是必然,没什么可惊诧,只要活过就好。不知他们可曾想过改变命运,还是想过,却无力而安于此。

沈从文的笔下,湘西的每个人、每寸地方都让他有深深的感触,而这感触却是缓缓的写出。哪怕他看到想到的是一些恶劣的事,在他写来,却包含着理解似的宽容。就似母亲对待犯了错的孩子,他再有不好,也是自己的亲人。看完这本,有个疑问,那笑容腼腆的从文先生,当兵的时候不知是什么样子,怎也想不出,他是出生成长于这种民风中的人,不知他天性中的狭与蛮是显现在什么地方?

《湘行散记》读后感(四):人性

这本书主要写了妓女、水手与士兵的生活,在妓女与水手的生活中,我感受到的是生存的不易,生命在自然与社会里是那样的轻贱。但是,他们用一种怪异带着原始色彩的方式去挣得生存。虽说他们民风彪悍,言行粗俗,但这行为中,透露出的却尽是人性之天然,未经社会文明所装饰约束下的天然。他们性情中的狭乃是他们最为可爱的地方,这狭是他们的真,并不包含恶意。当然这狭也为“道德君子”所厌,只是比之衣冠禽兽,他们对自己欲望的追求可谓真诚得多。在如此淳朴的人性前,“君子”怕自己的“道”被挑战,却又忌恨着他们的自由。于是,这些带着人天性中真与蛮的人们,在现代文明里,面临着被毁灭。有时真不知,有文明的地方应该是开明的,但为何却以泯灭天性为代价,一定要把人都塑造成符合普遍道德与社会规则的模样,不符合,就遭到挞伐,是因为社会上的人都有求同性吗?而这个“同”的标准就是那些阶级上端的人,从自身需求为出发,为阶级下端的人所设定的(这个话题扯远了)。

他们的生活千年如一瞬的存在,与周遭的环境相适应相抗衡。在这艰难的生活中,我感受到他们对生的热爱,对死的随意。似乎“死”不过是必然,没什么可惊诧,只要活过就好。不知他们可曾想过改变命运,还是想过,却无力而安于此。

沈从文的笔下,湘西的每个人、每寸地方都让他有深深的感触,而这感触却是缓缓的写出。哪怕他看到想到的是一些恶劣的事,在他写来,却包含着理解似的宽容。就似母亲对待犯了错的孩子,他再有不好,也是自己的亲人。看完这本,有个疑问,那笑容腼腆的从文先生,当兵的时候不知是什么样子,怎也想不出,他是出生成长于这种民风中的人,不知他天性中的狭与蛮是显现在什么地方?

《湘行散记》读后感(五):还乡 ——观《湘行散记》散记

诗人或作家其实都是有故乡的,但大都因他们所特有的包容与文字的广阔使得他们像是每个故乡的人。从打开书那一刻起,作者和读者相互都是坦诚的。阅读的基石正是在这种双向的信任才得以进行。人对于故乡,正如爱情是藏不住的,这里面有一种特别的柔情与熟稔深埋在心脏之中,随着血液循环带到全身。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原初是沈从文的“湘西”的基石,也成为了湘西之子的基石。

在早先差序格局的中国社会中,在路上的多是商人。有时也不乏诗人。李白从剑门关出蜀,一路噫嘘。杜甫也游览过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更多的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随着现代化,有意或无意地,“在路上”成为一种更为普遍的生命经验。这反映到文学中,也有着各异的曲调。萧红在《商市街》中敏锐地嗅出了今后风暴的气息,把眼前寓所的锅碗也当作念想,认真地记着它们的样子。到现在,离开与回归成为了大多数人的普遍生命经验,我们离开家,再回到家,或到了另外一个家。往来的陌生感可能被频繁、忙碌和城市化的雷同感给淹没了,但是无疑的是,重新回到的故乡是崭新的。同样,沈从文在《湘行散记》里所回到的十五年不见的湘西也异乎崭新。重归使得家乡为别处所没有的特征被显露出来,这使得重回故地的人对熟悉的事物保持着一定的审美距离与空间。而那些所湘西所特有的民俗(例如“赶白”)也被选择出来,热心的捧到读者面前,在往返之间,地域个性水落石出。这样的位置所弥漫出的文字既多情又郑重。

进入鸭窠围的夜,沈从文的语言的像口腔里光洁的门牙釉质,扎实又安心,是异乎柔软的事物的总和。见过湘西的人是多的,湘西的游子也多。但沈从文字句所特有的烂漫,功劳更多是来自于作者本身诗人的眼睛,《湘行散记》是诗性的,这使得《湘行散记》拥有除此时此地的超越性,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能到达超越眼前的心灵层面、审美之境。他的语言不只写河、写船、写船上的人,不是这样单一的陈列。而是船如人停留在命运之河,或泊静港,或耐风雪,飘荡又离去,又近又远。言语的空间飘得很高。河流上载着的运命变化,人、景、物高度浓缩在或桃源、或鸭窠围,丰盛的世间山水,丰盛的微妙。

“想象”是《鸭窠围的夜》或是其它篇中很可贵的层面。沈从文的想象既是空间层面。片头早先屈原香远益清的的芷草地或是武陵桃源或是雪夜船人,这样的意象是古典的,将当代的我们不止带回了洁净的湘西,更是带回了古典的中国。但沈从文的古典中国不止是士大夫的中国,也是卖弄风流的人、船夫、妓女、小水手的中国。是开着的兰草,不是笔纸的书蠹。他也想象,同时同地,想象隔壁船未睡着而醒着的人,天涯共此时,文字因而不孤独,乃至暖着此刻观看的人。

回到一个最基础也核心的问题,对于一般的读者,阅读是身心的交流,在几行的文字中,坠入不可名状的情绪。这样的感受是很难被用代码编程输出的,它综合成一种情感的力量包裹着人。我试着提炼一些,来囊括这些动容的可能性。最明显的或许是这些文字下的湘西提供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一种活法。这种活法已然多是过去式,而诚然也是有饥荒、奔劳甚至可能无法想象的难堪如同华美旗袍里的蚤子,但是活着的感觉清晰,水喝着像是真的水,寒冷也是真的。这样的生活经验随时间愈远而被神话,蒙上湘水的雾水,溯洄从之,宛在水中沚。唯有翻开纸页,才有些水汽氤氲借读者心灵还一时的魂。

转载请豆邮告知并标注。谢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