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临床医学的诞生读后感锦集

临床医学的诞生读后感锦集

《临床医学的诞生》是一本由[法] 米歇尔·福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20元,页数:2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临床医学的诞生》读后感(一):很差

从图书馆借来这本“临床医学的诞生”,翻了一个来小时就塞进书包准备明天赶早还掉。一个人的翻译竟然能差到这种程度,让我无法不怀疑译者是不是google变的。

建议还是不要费脑子去努力试图从翻译者的胡言乱语中得到点收获的好。

《临床医学的诞生》读后感(二):医学生必读

昨天看福柯的《临床医学是如何诞生的》,说实话,讲的杂乱,只能看看某些重点,比如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一些医生拒绝使用物理器械,比如显微镜、温度计,以及医生在病理、生理、解剖与疾病上的争论。

西方人真是复杂,怎么看病的问题我们老祖宗早就想明白了,他们还在那里探索,福柯还写了这么乱的书来记述。

然而,还是揭示了临床医学的一部分真相,这一点,医学部做的真的很不好,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了根据症状判断疾病的机器人,实在应该把这本书送给每一位医学生。

《临床医学的诞生》读后感(三):临床医学的诞生

虽然读不太懂,但福柯的文字真的有魔力,能抓住你一直读下去…… “在人们所说及的事物中,重要的不是人们想的是什么,也不是这些事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思想,重要的是究竟是什么从一开始就把它们系统化,从而使它们成为新的话语无穷尽地探讨的对象并且任由改造。”!! 能指和所指没办法做到完全一致,语言是有限的,并且能指的产生又是因为呢? 在此过程中,病人成为文本的显示媒介成为景观成为分类医学下完美的目视物?其构筑的疾病历史才是社会需要的?交织着知识与权力的社会与医学一起,规范着个体,从身体器官到社会秩序?

后面(前面也是)真的没懂了hhhhh

《临床医学的诞生》读后感(四):无聊,贴个读后感

由于我时间有限,粗略地阅读了《临床医学的诞生》,简而言之,该书是关于医学史的研究,讨论现代医学的现代意义,也是一部临床医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以我的程度来说,真的有些难以理解,在没有医学知识的前提下很难连贯地阅读。所幸,这本书主要关注医学史,而不是具体的医学理论。由于语言能力所限,只阅读了中文版而没有阅读法文版,或多或少影响了我对内容的理解。不过,虽然这本书看似关于医学,关键词仍然是“权力”。作者以18-19世纪大量医学专业文献和资料为基础,着重研究了医学的实践历史和批评的可能的角度和环境。书中涉及了大量关于医生和患者及如何对待贫困的患者这样的现实问题,举个例子说,是否应该让医院义务收治的贫困的病人接受教学观察,把他们当作教学演示的对象。又还提到了死亡,生命的意义:生命就是抗拒生命缺席的各种功能的总和。观察的目光和它所感知的事物是通过同一个逻各斯(logos)来传递的,这种逻各斯既是事物整体的发生过程,又是目视的运作逻辑。

提到医学,人们总会联想到死亡,而死亡和哲学又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死亡作为一个绝对的观察生命的视点和打开生命真相的开口(就这个词的各种意义而言,甚至包括最技术性的意义)。但是死亡也是生命在日常实践中与之对抗的东西;在死亡中,生命体很自然地分解自身:因此疾病就丧失了作为偶然事件的古老地位,成为生命与死亡关系中的内在的、恒定的和流动的维度。鉴于这层关系,医生的科学和哲学家的科学具有相同的起源和相同目标,二者的血缘关系不可抹杀。《临床医学的诞生》(“The Naissance de la clinique”)出版于1963年,继续着《古典时代疯狂史》(“Histoire de la folie àl'âge classique”)的论述,福柯临死前完成了《性史》("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的前三卷——他最后一本关于医学和统治的著作。

《临床医学的诞生》读后感(五):由此书想到的对中医的反思

《临床医学的诞生》的很多观察方法可以引入到对于中医科学性的反思,可惜似乎还没有人进行。比如中医对疾病的‘实体’与病人的肉体之间是否有一种准确的叠合?中医有否建立起自己基于“目视”的经验?与现代制度化了的西医对比,中医能否提供一种替代性的解决方案,它使疾病停留在‘自然’层面,尽量减少病人给国家的负担,并避免人为的并发症? 因为在中医界,我们去看医生,得到药方,抓了药,然后是由家人帮忙熬药、煎制,照顾病人,因此对于疾病的态度处于完全在家任其自然和在专门的医疗机构“住院”两种极端之间。中医对待疾病和治愈的态度也与西医不一样,它注重治疗的持续性、连贯性和预防性,中医药物很多都是滋补作用,处于补品和药物之间;很多中医的药效是渐进的,而不是即时的、中断性的;中医需要一种此相关的生活方式,它不建议做医疗和日常生活的区分,相反,医疗是健康人生活的一部分。像枳实、山楂、天麻、忍冬、薄荷、藿香等,都既是食物(或茶饮原料)又是药材。 在中国的农村,至今有很多识字不多的农民,通过传统的、代代相传的经验而获得了关于草药和一般疾病救治的知识,他们中甚至有人在药物上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给自足,有些农夫自己上山挖药草。而在西医的系统中,医生和患者的二分是非常严重的,患者很难进行自我诊断,非医学专业的普通人对于药物的主要成分、制作方式也是很难有确切了解,他很大程度上只能选择完全相信医生。 福柯说:“希波克拉底似乎是这种平衡状态的最后一位证人和最暧昧的代表……在希波克拉底把医学简化成一个体系之后,观察就被抛弃了,而哲学则被引入了医学。”中医从《黄帝内经》起,也经历着不断‘哲学化’的过程,我们惯于把中医跟传统气论、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等等对应起来。尽管经由个体病例的回馈系统会对医学本身的细枝末节不断进行修补,比如在药典中增进新的药材,或者针对某些病例提出药方的改良,但我们很少对医学理论的核心部分进行检验。这和主宰西方传统医学史的体液(humours)学说的命运实际上很相似。 福柯还有其他的方法值得中医的研究者注意,即临床医学的诞生不能放在单一学科的角度解释,而必须从空间、目视、病患与医生的关系、死亡等角度来综合考察,医学史和其他非医学范畴在演进上遵循了类似的路程,比如博物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和18-19世纪在植物学、地理学中应用的方法就是同一时代社会意识的产物。而中医目前也缺少这样一本书。 ——“胸膜炎”除了这个词本身之外不含有任何其他东西;它‘表达的是一种头脑中的抽象’—— 在中医中,‘肝火旺’“心虚”“上火”等词,也很难从实证的角度被解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