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山泉经典读后感有感

山泉经典读后感有感

《山泉》是一本由(法国)马塞尔·帕尼奥尔著、李玉民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45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泉》读后感(一):一本俗得像电影的小说

故事情节很俗气,好人终有好报,坏人一切皆亡。小说的结尾简直是中国式大团圆,A有了福报,B有了情人终成眷属,不仅收获爱情,还有名誉、金钱,一切好事尽得。真是皆大欢喜,读的人可就哭了。想转台看别的,都办不到。

也难怪,帕尼奥尔本来就是个电影剧本作家。这部小说用来拍戏很好,但用文学作品的标准卡,至多不过是通俗小说,到不了名著的级别。

唯一值得赞赏的是小说的翻译者李玉民,文笔优雅,自然流畅。

《山泉》读后感(二):如果只有 恋恋山城

如果只有恋恋山城 而没有泉水玛侬 我想这部电影会给我们留下完全不一样的记忆

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我之前是先看的电影 我并未知道还有电影的续集 电影开始很清淡 正如名字一样清淡 直到后来看到驼背父亲的坚持和一家三口之间的爱以及老巴伯和他侄儿的狠心 才去感受到这部似乎很平静的故事里面有太多曲折 感受到男人的坚强和执着

最喜欢小女孩 她的眼睛 天使 这种感觉并不是因为她在电影里面饰演角色的原因 而是真的就像一个天使 安静又充满了爱 直到最后的偶然发现老巴伯和侄儿找到泉水发出的尖叫 当小女孩跑到山坡时 风吹动头发 泪水模糊了所有的东西 只有一种声音还是清晰的 那就时泉水涌出的声音 就像父亲的血一样从地下涌出来

我不愿意去说这个电影和书教给我了多少 至少它时一个故事 一个让你不能忘怀的故事 我更宁愿只有恋恋山城

《山泉》读后感(三):散发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小说

之前看一法国小说史的书,帕尼奥尔似乎没有被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上,这也难怪,他的小说,就内容而言,没有太多深刻的东西,就形式而言,也无所谓创新,相反,在小说多元化发展的20世纪法国,显得十分普通,轻松耐读,无异于一般的通俗小说。庆幸的是,作为读者,我无需考虑什么价值评判,只要认清一个现实,我很喜欢这部小说。

虽然看的是翻译版,但是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与故事还是深深吸引了我,本书的翻译应该也是相当成功的,真实还原了作者笔下那个生机勃勃的法国南部山区,在这个远离了都市繁华的世界里,没有深邃的哲学,没有任何大道理,有的只是小人物的悲伤与欢乐、努力与挣扎、或是阴谋与猥琐......情节的发展似乎走了一个圆,并没有太多出人意料的地方,但里面的人物却是活生生的,“坏人”仿佛也没那么坏,甚至令人同情;“好人”也不一定是完美的,也有他们的弱点。作者无意于说理,却借助圆满的故事表达了自己朴素的哲学。

其实以前我曾经看过由小说拍成的两部电影,虽然浓重的南部口音影响了对剧情的理解,不过美丽的山景与南部风情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是实景拍摄的。而现在看小说的时候我又常常联想起电影里的画面。有机会的话很想看一下小说原著。

《山泉》读后感(四):恋恋山泉的影与书

山泉 L'eau des collines

十八世纪初,少年时期的马歇尔·帕尼奥尔听到一个家乡的故事,1952年他将故事改成剧本并拍摄成电影,女主角正是其爱妻,十多年之后他又将它加上了前传、写成一部两卷的文学名著。1985年作者去世十多年,导演Claude Berri找来三位影帝级人物共同重新拍摄了两部曲的电影作品,得奖颇丰。也即,前后共有一部电影、一部名著、一部大电影,取材于同一个故事,且皆为经典。

我,2010年底鬼使神差先找到后面的那部上半集电影,看后竟然恋恋不忘。临回家过节之前在法盟图书室随手抓走一本Jean de Florette(也即《恋恋山城》)的法文小册子,当然没能看懂。年后还书,深觉遗憾之余又毅然抓走译文普及版的《山泉》。两个星期之后的某日下午,埋首翻完了后半本(也即下半卷我没有看过电影、不知情节的Mannon des sources《泉水玛侬》)。晚上迅速找出《甘泉玛侬》电影版来补课。也即,我看了1985年的那上下两部的电影,以及原作者的上下两卷小说中译本,没有看过帕尼奥尔最原初的那部老电影。

最感动的是《恋恋山城》电影,以及《泉水玛侬》文字。也即每个故事最初在我这边所呈现的形式最有力量。

译文这版的质量很高,流利到位又有文学气,李玉民的名气在我这样半吊子的法语文学爱好者来看显然不如周克希、郝运来得大,主要也是因为他的作品大多是近现代,我甚少涉猎。可是这一次让我重新对译文的法文译文质量深感骄傲。

《泉水玛侬》是下半部作品,其实是故事的最核心,我从头到尾看得毫不费力,而且在两三处不禁落泪。玛侬整日流连在爸爸热爱的“木头雕像”树旁,学爸爸的样子向大树鞠躬致敬,玛侬无意偷听到事情的真相,愤怒伤心地奔到歪脖子树那儿痛哭——描写的只是她在哭,可我却不断浮现善良温厚的驼背人的样子来;老爸伯最后得知玛侬跟驼背人的真实身份——所有翻江倒海般的悔恨全部都没有描写,只有他一夜老去、那封信、玛侬事后回忆怪异举止,却因为我们知道其中隐情而深感同情与悲恸。另外,于戈兰夜夜在花圃里对着皓月同驼背先生的灵魂聊天,这场景也着实动人万分。而玛侬被于戈兰形容为“像一只蝗虫整天在山里跳来跳去”,把我乐翻了。

《恋恋山城》这中译名真是隽永贴切,电影中的玛侬实在不如我方才就着生动描绘与流畅译笔而想象出来的那样野性美丽,不过八十年代的演法通常都贴近于让人以“呆若木鸡”状来表现所有的内心戏。当然这里了不起的三大影帝除外。看老片其实很少有共鸣,尤其是经典构造的文艺片,但是像Gerard Depardieu就足以以个人魅力穿透一切屏障、直抵我心。年轻时代的他眼睛是那么亮,驼背在他身上简直就成了让他变得更加真实的美好缺陷。别人那些听起来蹩脚的方言法语从他嘴里说出来就立即悦耳起来,他果真是戏剧上身的人物,肢体语言、声音、表情都魅力十足且炽热真诚。救命的乌云聚集而来,却又在他狂喜之时飘散而去,留下脸上两滴雨点,从来积极热切的他终于向上天爆出怒吼:“我是个驼背啊!我是个驼背啊!天上一个人也没有吗!”

此外,伊夫·蒙当的张力到下半部才显露无疑,最后一段的忏悔表演实在只有戏骨才能撑得起来。而丹尼尔·奥图简直就活脱脱从书里跳出来的一样——“孩子,你不能因为他丑陋就厌恶他。”他那猥琐狡黠的眼睛,生怕别人走运的市井气质,同城里绅士打交道的迷惑和惊奇,作恶时心中隐约残存的愧疚感和阿Q式的自欺欺人,实在惟妙惟肖、击掌叫绝。

说起来一个故事到底要有多么大的福分才能得到这般全方位透彻而经典的阐述。或者说,能经得起这般全方位改编、创造、描写、叙述、表现的故事要有多么大的底气和光芒。不说什么人心险恶、人性本真、造物弄人,单就这混杂了纯净与愚氓的普罗旺斯乡野人物与风景,已经足以让千回百转的传说长久萦绕在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