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音乐欣赏十五讲读后感1000字

音乐欣赏十五讲读后感1000字

《音乐欣赏十五讲》是一本由肖复兴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30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音乐欣赏十五讲》读后感(一):评论音乐欣赏十五讲

说是音乐欣赏,其实里面包含了太多音乐家的个人故事,不乏马勒老婆偷情这个责任问题的判断。对作品的分析太少,大多数是提了下作品的名称,一些背景故事说明的,具体欣赏这块很少。

总的看下来,如果要八卦音乐家的经历,这本书很是不错,说道欣赏还是有点距离,不过也有好处,知道他们的人生对于理解作品有一定的帮助。

《音乐欣赏十五讲》读后感(二):泛泛之作

在书店里看了前两讲,感觉价值不是很大。缺乏新意倒是不必苛责,这种入门或者说通俗的读物本来就不该有太强的个人烙印。但作为通俗读物,它的信息量明显不够,显得太单薄了些;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毫无意义的比喻铺排等诗化语言的音乐描写,充斥着刻意为之的痕迹和矫柔造作的气息。用铺排比喻来描写音乐这个自古传下来的恶习活生生地展现在我眼前,叫我目不忍视。用那个用滥了的比喻来说,一两个画龙点睛的比喻就像菜里放了盐,那么这本书就要把我咸死。

《音乐欣赏十五讲》读后感(三):音乐纯粹是个人的东西

当然我这里说的“纯粹”,也是一个相对的说法。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脱离时代,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不被打上时代的烙印,音乐也是这样。

只是相对于其他的很多东西,创作音乐有着相对的自由,仅此而已。

我很喜欢作者在这本书里的点评,起码可以很明显的发现作者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倾向。事实上,对于音乐这样一个充满了感情的艺术,要想做完全客观的评论性介绍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艺术毕竟不同于现代科学。我可以说,某某人发现的某个定理经过时间的检验,发现是错的;但是我们没法子说,某某人写的曲子,经过时间的检验,发现是错的。音乐,以及所有的艺术,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欣赏者自己喜欢不喜欢的差别。

《音乐欣赏十五讲》读后感(四):应该改名叫《西方音乐家十五讲》

读中学时就开始喜欢古典音乐,很排斥流行歌曲,直到读大学才开始听通俗流行,就渐渐冷落了古典音乐。30岁开始学钢琴,这是读本书的一个契机,本来想了解一下经典的钢琴曲,结果本书侧重交响乐和歌剧,钢琴曲都是一带而过,管弦乐名曲也没怎么解读。

作者是作家,一个古典音乐的爱好者却也敢来讲音乐欣赏,也让人感到新奇。读完之后,觉得他对古典音乐了解很多,至少对西方音乐家了解很多。叔本华说过,音乐比文字更有力,音乐和文字结婚就是王子与乞儿结婚。作者却要以有限的文字来阐释无限的音乐,音乐与文学都是以时间为单位,音乐与文学可以相互借鉴,人声是音乐投向大自然的回声,器乐是大自然给予音乐的一面镜子。但我以为,欣赏音乐还是要去听,音乐美、艺术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光看文字是没有意义的。作者在介绍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时候也承认,音乐是属于心灵和情感的艺术,它不适合描写,更不适合理念。

书名是《音乐欣赏十五讲》,其实叫《西方音乐家十五讲》更贴切。作者选取了西方音乐史上的30位音乐家,连帕勒斯特里那、蒙特威尔第、韦伯、布鲁克纳、马勒、强力集团、斯美塔那都重点讲了,而海顿只是一笔带过,维瓦尔第、约翰•施特劳斯、拉赫马尼诺夫根本就只字未提。作者着重介绍了音乐家的生平,特别提到了他们的爱情,也让这本书更有趣,但介绍作品却是蜻蜓点水,按作者的个人喜好来。

作者行文比较口语化,不时卖弄下优美的文笔,像抒情散文一般,这就有点矫情了。偶尔还要批判下时代与社会,甚至拔高到政治的高度,当然观点不一定对。例如,他说,任何时代在政治斗争的时候都愿意先拿艺术开刀;蒙特威尔第让歌剧和歌剧院不再独属于王公贵族,而成了民主化进程的象征;勋伯格的音乐革命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是对传统和权威的造反,同时也是一种民主化进程的加速。作者既然是作家,应该熟悉古希腊神话,但讲到《奥菲欧》时,他提到“地狱的阎王”,应该是冥王哈迪斯。两次引用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有错字。

之前,我对这些音乐家充满了敬畏之情,读完此书后,才发现他们也是普通人,甚至比我们还命运不济,很多人穷困潦倒、爱情经历坎坷、短命,但也正是这种窘境激发了他们的艺术天才,创造出了这么多五彩缤纷的作品。

《音乐欣赏十五讲》读后感(五):像体验按摩一样去体验音乐

在最后一章中,肖否定了查理·施特劳斯用音乐来诠释文学和哲学的尝试。肖认为音乐不适合表达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剧情,而适合来表达情感。辛辣的批评使得最后一章比前十四章更有读头,总算不像白开水了,而像是撒了辣椒粉的白开水。

读肖复兴的这本书,其实是从文学走入音乐,最后一章在批判查理·施特劳斯的同时,讨论了文学、哲学和音乐的关系。文学能感动人,音乐也能感动人,只是音乐来得更直接,可以做到弹无虚发,而文学不是每句话都能感动人的,有很多句子是铺陈,并不直接让人产生情感。

总体来说,这本书展现的音乐欣赏角度单一,书名叫《我听音乐十五讲》比《音乐欣赏十五讲》更为贴切。十五个人谈他们如何欣赏音乐可能更配得上《音乐欣赏十五讲》,因为那样欣赏的角度会更丰富。

总觉得,作者是在讲几十位音乐家的故事和音乐风格,而不是真正在讲如何去欣赏。欣赏音乐本身似乎不需要这么多知识。就像赏花似乎不需要知道花的名字。而且知道花的名字似乎也对更好地赏花没什么帮助。我认为音乐最终得靠自己去听,和阅读评论音乐的文字是两码事。

如何欣赏音乐?音乐不是用脑去听的,音乐是用心去听的。听音乐应该不像阅读,阅读像跑步,要主动去咀嚼文字背后的内涵,而听音乐不需要什么主动性。我觉得要像体验按摩一样去体验音乐。

心是情绪的跑马场。而乐符的任务就是激荡起情绪。人生在世,各种经历,山川河流,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都不是过眼云烟,而是会在心田上多多少少激荡起一定的情绪。而好的音乐也不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而同样也会在我们的心田上泛起一朵朵波浪。音乐不仅仅是流淌的声音,音乐更是流淌的情感触发器。音乐拨动的不仅仅是琴弦,更是我们的心弦。

音乐在于共鸣,音乐懂你,作曲家懂你,演奏的人懂你,总之你的孤苦不是什么秘密,世上有人能轮廓分明地触动你的心……音乐是知音、是福音。难怪每当乐声响起便不再寂寞。

过去的四百年间,山川河流不曾怎么改变,变化最大的是人类积累的知识。科技使人类获得前所未有的力量,外物越来越因为人类的意志为转移,说不定哪天,月亮会按照人类的希望变速。过去有的音乐家表达乡愁,得到广泛的共鸣,如今,乡愁已经被消灭得差不多了吧!没有24小时不能抵达的远方,即时通讯使得思念无法积累,人们纷纷刻意不联系,或者住远一点,使相互之间不至于处于不间断地影响当中,而彻底失去独自一人时的自主性。心灵的体验在变,与我们心灵共鸣的音乐也在变,此时此刻,我愿把目光投向我们的时代,也竖起耳朵,聆听我们时代的心灵,也聆听慰藉我们心灵的音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