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清贫思想读后感100字

清贫思想读后感100字

《清贫思想》是一本由中野孝次(日)著作,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页数:25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清贫思想》读后感(一):多点平静

除去说教的部分,看看名人轶事不错。

物欲横流、月薪职务已经成为成功的衡量基准的背景下,

要想找个草庵独善其身也是很难的。

守着一亩三分地,每日与书为伴,粗茶淡饭,

不与他人攀比money多少,不羡他人锦衣玉食,

如今也成为了奢侈、不切实际的梦想。

只能说让自己多点心里平衡吧。

放下与放不下,即在一念之间。

《清贫思想》读后感(二):为彼之美无端心疼痛

一面是《清贫思想》里那摒弃凡俗物欲、置身清净神通的境界,空阔清明,圆满自得;一面是《Queer As Folk》里无止尽的欲望的争取、占有、浸淫,充斥着毒品与性与bloody truth。我的情绪因而起伏不定,什么才是应当,什么才是我之该取?同样是“人生苦短”的种子,却开出全然不同的花来。其一感概“存命之喜,焉能不日日况味之”,抛却身之“所有”,体味自然生命之“现在”,为一支竹一朵花而欢喜而赞美而感伤而无端心痛;另一在“life sucks”的咒骂中纵情声色,既然下一秒或许就会意外死去,为什么不抓紧每一秒享乐,在毒品的迷幻里在性的快感中,是暂时忘却了生之冷酷、残暴、苦闷、无聊,与那无休止的咬噬性的烦恼?还是为着此时尝到了禁果的滋味,感到了生命之存在?

到底哪个才是真实哪个才是虚幻,精神与肉体?

如果《清贫思想》里所叙之思想当真是日本传统思之一部分,我不得不感叹其与中国传统思想之一部分惊人的相似。然而我到底不喜欢一开始就站在了“二元论”的点上,经由顿悟寻求返归自然之道;若在一切观点产生之最初就是“一元”的,便无须远兜远转,也无须抛却什么,身处富贵,则富贵行之,身处贫贱,则贫贱行之。贫而无怨自可钦慕,然富而好礼岂非人之所愿?说到底,人各有志,所谓自然而然也。任何规定“自然”之内涵与形式的做法,既已失其自然,如道家清静无为、冲淡寡味之“自然”,如《清贫思想》超越凡尘、素朴简约之“自然”。海棠清幽是自然,芙蓉淡雅是自然,牡丹娇妍亦是自然;你生而淡泊名利、性情安闲是自然,我生而执迷红尘、性情乖戾亦是自然。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恒久什么过眼烟云?是物质的极度“贫”精神的极度“清”,还是在物欲的沟壑里忘却思考的痛苦?人生实难。难道不值得同情与谅解吗?回到五柳先生那里去,寻找生之喜悦,在艰苦的生活里,况味“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生活在日子里继续。

(PS:我虽不能为胸襟旷达、性情洒脱之人,然心向往之。此君子,当坦荡荡,岂可作小人戚戚之状。我不当生阿黛的气,又说上那些小器话。)

《清贫思想》读后感(三):美好的清贫思想

近日读完中村孝次的《清贫的思想》,如在浮躁的炎炎世界吹来一缕清风。中村孝次有感于外国人对于日本人的认识只有崇拜金钱,他写下《清贫的思想》,告诉世人在日本还有一种美好的清贫思想,他们崇尚简朴的生活,重视自己的心灵世界。

他在书中讲述了日本古代十几位选择清贫生活的文人:本阿弥光悦认为如果心中只挂念物品的得到或保存,便会失去精神的自由,他为了免得自己被物所累,把自己心爱的最上品的茶具送人;本阿弥光悦的母亲乐善好施,她认为贫穷并不可怕,富贵反而令人担心成为有德之士的障碍,“人所拥有的越多,心灵的空间就越少。”鸭长明在《方丈记》中自豪地写下:“惟假庵悠闲无惧。”他认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心灵安宁,只要心灵安宁,住在草庵也是悠闲快乐;良宽也是居住在草庵之中,静夜独奏无弦琴,他在诗中写道“夜雨草庵里,双脚等闲伸”;永秀家贫而心情开朗,昼夜吹笛,他全然沉湎于艺术的极乐世界;池大雅与妻子玉澜把全部精力用在如何提高画艺上,对于贫困的生活状态全不在意,他们在绘画中得到人生最大的乐趣;与谢芜村是一位俳谐大师,“啸月赏花,心游尘寰之外”,他认为多读书,才能够去掉画中的俗气,只有让整个心灵澄明净化了,才可能孕育出脱俗的千古吟唱;画家田能村竹田说:“吾画在于自娱,非为娱人也。”歌人橘曙览“常涤心灵污秽,以世外花月为友”,他的和歌表达了他在贫困生活中刹那间的感悟生命的喜悦之情;吉田兼好在《徒然草》中写道:“受名利驱使,内心不得平和,一生痛苦不堪,实在愚昧。”松尾芭蕉在《原野纪行》中写到:“让心灵在原野中曝晒,让自然的清风吹拂我的身体。”他把自己的旅行与俳谐联系在一起,在旅行中歌咏人生的瞬间感悟。

中村孝次谈到的吉田兼好、松尾芭蕉、与谢芜村、鸭长明、良宽等人都是我喜欢的作家,他们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艺术成就,就在于他们选择了清贫的生活,把自己的物质欲望限制到最低程度,心灵反而无限开阔而丰沛。

当然,我们今天重提这些美好的清贫思想并不是让大家过贫穷的日子,正如中村孝次指出:“清贫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贫穷,而是通过自己的思想和意志的积极作用所最终创立的简单朴实的生活形态。”我们反观今天忙碌的人们并没有因为物质的丰富而更加快乐,或为名利苦恼,或迷失于消费社会而失去自我,或为诸多生活琐事所惑。我们若以古代先贤为师,在简单的生活中追求心灵的自由和丰富,才可能超越平庸的生活,拥有悠游的心境和精神的满足。(刘志一)

《清贫思想》读后感(四):不合时宜的思考

朋友间现在一见面都是问买房子没有,赚钱没有,谁又发财了等等。金钱似乎已经成为了仅次于命的东西了。的确在这个欲望统治的世界里,当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有,金玉满堂,穿则锦衣,食则

玉食,出则豪车,并人人以此为目标的时候,再重提简单生活,的确不合时宜而且傻的有点可笑的。然则我却笑不出来,并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保持一种快乐、恬静的心态,追求一种真正有益身心健康又有利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活方式。

于是乎,又重新再读了一次中野孝次的《清贫思想》,《清贫思想》其实和《瓦尔登湖》道归同途,同样倡导“简朴生活”的生活理念——回归本心、亲近自然,摆脱物欲对心灵的统治。

《清贫思想》讲的是破执和惜福的生活哲理,通过日本的一些著名人物(如光悦、西行)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一方面是向世人介绍日本文化的另一个侧面:风雅之道。“和歌、连歌、绘画、茶道,尽管彼此间表现形式不同,但融化在其中的风雅之道与风雅之心却是共通的。一言以蔽之,就是置身于尘俗之外,任自己的心灵随宇宙自然的运行而动;另外一方面是向我们这些身处欲望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极度容易空虚的人们传达一种“清贫思想”。当然清贫不等于贫困,不是让人放弃自己的财富去过苦日子。而是让我们尽量减低对于自己基本需求以外的物欲追求。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更多的关注生活本身的美好。

一如陈佛松所说,清贫思想意识,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清贫,不是指贫乏,而是从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出发,保持积极的简单的生活态度。……清贫传统的另一方面是和谐、友好地对待自然。清贫不等于消极的禁欲主义,而是包含有积极意义与宇宙合一的哲理。”

同时,《清贫思想》是一本文字优美的书,而且不说教,不苦口婆心,有的只是润物细无声,文字质朴而优美,将一个个可爱而又坦荡的人呈现在我们眼前,并领悟到清贫生活之乐。

松尾芭蕉说“从于造化,归于造化”。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他唱道:

何等尊贵

青叶嫩叶

在日光下

西行孤身一人,隐居山中,有时喜欢寂寞:

三村无人访

若无寂寞

岂堪居住

有时也会觉孤单,这时他会说:

但望还有人

堪耐清寂

同结草庵

冬日山村

若知足,虽贫亦可名为富;有财而多欲,则名之为贫。是为记!

《清贫思想》读后感(五):《清贫思想》:炉边一束薪

清贫即是选择最简单朴素的生活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清贫,意味着放弃,意味着诚实,意味着对大自然的尊重。

——《清贫思想》

大雪后果然真的冷了,连绵冬雨,初雪喜人,正是雪夜拥炉读书的好时候,读一本老书。

有趣的是,这可是一位中国职业运动员翻译的日本著作。

《清贫思想》20年前于日本出版后,“立即在日本形成了一股阅读热潮。好几个月在十大畅销书排行榜上蝉联榜首,更保持榜上有名达两三年之久。这样一本有关传统文化、人生哲学的书,在物质至上的社会如此畅销,这实在是一个奇迹”。

本书名容易让人想起我们的古文《叔向贺贫》,也有点像我们的《世说新语》,都是高人逸士,闲情雅趣,比如池大雅逸闻:

比如《这样的茶罐就该三十枚金币》:

作者认为:

书中写到越后国高僧良宽,18岁出家,74岁圆寂,诗歌真趣有童心,比如《咏手球》所描摹的清贫生活:

良师父去化缘路上好不快活,这种在春色里与村童嬉戏的生活,立刻让人想起孔子向往的人生: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二三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良宽性喜自然,最不喜欢“ 书家的字、厨师的菜与诗人的诗”,因为这里面只有技巧而没有自性,太多”表面文章而缺乏内蕴,过于一本正经而缺少自然而然的品质。”

挚友解良荣重在《良宽禅师奇话》中说:

即使在一座庙里,有多少僧人依旧想着要当主持?有多少人真的能“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作者中野认为

朋友送的柴火到了,搬完柴,炉边一束薪,烤火取暖煨红薯, 正适合读良宽:

生涯懒立身, 腾腾任天真.

囊中三升米, 炉边一束薪.

谁问迷悟迹, 何知名利尘.

夜雨草庵里, 双脚等闲伸.

好一个“双脚等闲伸”,想到张岱《夜航船》。

2018.12.11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