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历代思想家读后感摘抄

中国历代思想家读后感摘抄

《中国历代思想家》是一本由王寿南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529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历代思想家》读后感(一):了解一个时代

曾有那样一个时代,有那样的一群人,他们那样的活着。他们死了之后,思想也依然活着,影响着下一个时代。时间上,他们离我们并不远。他们的气质、风骨,他们所坚守的传统、气节、风度……我们还能否期待,与他们有所“神交”,与他们对话?!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该了解一点思想家。那人,那时代,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中国历代思想家》读后感(二):看起来很过瘾!

九州出版社出版了简体版。原书关于中国历代思想家的选取立意和某些作者的观点,出版者并不完全认同,但为了便于研究参考,仍保留其原貌,其中也保留了作者为蒋介石思想所写的介绍评述;个别之处,有所节略,但没改动原书之观点。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的历史发展。这种态度,这种情怀不可谓不博大。

从先秦的周公、老子、孔子到近现代的孙中山、梁启超、胡适,三千年中国历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比较有代表性的都能看到,能了解全貌,既有历史又有文采。有点文言,单确有很精当的表述,看起来很过瘾!!!

《中国历代思想家》读后感(三):充满思辨色彩,又好读好懂

这套书充满辩证的色彩,时而犀利,并不迷信于权威,一针见血地拨开谜团,点明问题的实质,让人大呼过瘾。

对很多问题,提出了挺到位的观点。一次在与朋友聚会,额,现在不是民国热嘛大家也都爱说起这些。我就引用了一些,大家都觉得我很渊博很有思想,窃喜中。比如我曾用了清三中的346页这样几句话,书中有当时人对康有为的批判,这是很好的评论文章呢我觉得。

书中说:“当时及后来批评康有为这两本著作的人甚多,不一一叙述,仅介绍当时的朱一新、叶德辉、洪良品、王仁俊等人,综合他们的意见,分别伪经考与改制考两方面:批评《新学伪经考》要点如下:

(1)既以《史记》一书为根据,又指该书有伪造。康有为以《史记》为根据,凡《史记》未提及者,皆为刘歆伪造。但《史记》中亦言及古文,康有为指为刘歆羼入。康有为以同样方式引《汉书》支持他的说法,但是《汉书》中有不合康有为的说法者,康有为便指为伪造。此种考证方式,自难令人信服。既然刘歆可以伪造,何不将《左传》、《毛诗》等书名加入《史记》中,则更可免人攻击。

康有为辩称,将该书等名目加入,恐太暴露而引起当时儒者的攻击,不过略加一二语,使当时人忽略而留下暗笔。此种解释,亦太牵强。《史记》中未提及之书,不能即谓为刘歆所伪造。

(2)《春秋左传》以记事为主,太史公十二诸侯年表即多据左

氏,司马迁当时应已看到该书,自非刘歆所能伪造。如其中部分有

伪造,又当以何本校正?

(3)今文十四博士并不同条共贯。康有为谓今文与今文,古文

与古文,皆同条共贯。但今文并不尽同。西汉立十四博士即可资证

明,立鲁诗,又立齐、韩诗。一诗所传如此,何况六经,故共立

十四博士。

(4)若干经文,明见各籍,而康有为一概斥之。

(5)传说与口说至少同样重要可信,而康有为独重口说。

对《孔子改制考》的批评要点如下:

(1)孔子改制之说,《春秋》及《公羊传》中并无明文言及改

制之事,秦汉之际亦尚无此说,董仲舒、何休立此说以说《公羊》,

康有为纯为后人臆说,不可尽信。

(2)《公羊》改制不包括六经大义,六经各有所长。康有为将

六经亦尽入归于公羊改制之说。《论语》与《公羊》亦难相合,康

有为亦云各有大义,但又将《论语》牵合在改制之说内。

(3)尊敬孔子为素王可也,但不必强孔子背周而改制。孔子为

圣人,恐不会如此的僭妄,可以称之为从众而改制。孔子素王之说,

为其弟子推察孔子的学说而称呼的,非孔子自居于王的地位。

(4)托王于鲁的说法,起源于《春秋繁露》,系对文字的误解

所致。孔子据《鲁史》而作《春秋》,从周文王正朔以记月次,故

曰“王正月”等,王者指周文王,非托鲁为王也。

(5)口说无一定文字,而《公羊》、《谷梁》、《繁露》及秦汉诸

儒所引的文字及意义各有不同,康有为遁其词,谓之“遗漏错置”,

或谓之曰:“如据事直书,恐其义不显明,故常变其辞,变其实,

以箸其义。”如此一来,则可以自由解释,无所拘束,如何能令人

心服?

《中国历代思想家》读后感(四):张海涛:追寻先贤的脚步(转自北京晨报)

张海涛 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副主任、九州出版社副总编辑

“中国历代思想家”丛书,终于在大陆出版了。

这是一套聚合两岸学者数十年努力的煌煌巨制,是面对现代化挑战,中华文明对自身传统的深深地沉思。

在这个日趋多元化碎片化的时代中,还有什么,能比古圣前贤的教导更让我们肃然起敬?对于后人而言,面对先人们睿智而忧郁的目光,又是一份怎样沉重的负担?

与我们文明夜空中飘然而过的那些智者、勇者与仁者相比,此岸的一切纷争,一切苦痛,一切迷茫,一切执著,是这样不值一提,这样幼稚可笑。命中注定,我们将承担起这个伟大的传统,接续起历史的血脉,我们可以忘却一切,却决不能忘却,这里才是我们的心灵家园,才是我们生命之根。

台湾商务印书馆的这套丛书共24册(九州出版社简体版集合为14册),其中每行每句都与精神灵性的关怀相关,都是一扇打开的大门,在召唤着游子回归。当经济高速发展前所未有地动摇了我们社会的道德基础时,当多元化的纷扰让内心失去宁静时,这套丛书为我们指引着一条“本立道生”之路。其中蕴含,九州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海涛先生有更深入的解读。

文化复兴,应时而生

这套丛书是台湾学者自上世纪70年代开手,以后大陆多位学者亦参与其中,是“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中重点的出版工程。

丛书的出版,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岛内文化环境变化,受到全盘西化思潮的强力冲击;第二是“台独”分裂思想的干扰;第三是1966年,大陆爆发“”,这些使台湾政界学界迫切地感到中华传统文化亟须保护和发扬,因之成立了“文化复兴委员会”。委员会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本套丛书的编纂与出版亦是其中的一大成绩。

这套丛书从先秦直至现代,跨度宏大,以生动通俗的笔法面向大众,以浅显易懂的叙述吸引青年,关注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的传承发展。钱穆、王云五、屈万里、萨孟武等一批知名学者担任了丛书的指导和审阅工作。由于它尽可能还原每一位思想家的历史本来面貌,帮助人们更准确地理解先圣前贤的思想成就,因此,甫一推出,便赢得广泛好评,并获得图书“金鼎奖”,又被列为大学生的学习参考用书。

历史证明胡适先生错了

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台湾当年也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意见,比如胡适、殷海光等人就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传统文化是专制文化,是民主自由的阻力,必须完全推翻,不打倒它就无法建设现代化。而反方意见则认为,传统文化具有维系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功能,其中以人为本、道德坚持、精神至上等核心价值,它给中国人心灵带来的抚慰和提升,是现代科技发展替代不了的,用西方思想也难以替代。

在激烈争论中,人们更多地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必须加以保护。

随着历史的发展,台湾今天已进入了现代化,事实证明,中华传统文化并没有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作用,它和现代社会能很好地融合,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现在看来,是胡适先生错了。

重振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

大陆的情况与台湾有所不同,我们经历了一个对传统文化从全盘否定到重新反思的过程,在今天,我们越来越能认识到,传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两岸融合,是共同的精神纽带与精神支柱。所以近年来传统文化受到重视。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有些观点在重复当年台湾论战中胡适他们的看法,认为传统文化妨碍了现代化民主化,觉得它死得还不够,否认重建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第二,在重建传统文化方面,存有顾虑,担心会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第三,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之间的关系位置怎么摆,还存有各种争议,我们依然在摸索中。

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方面,台湾是一个缩影,以传统为支柱的文化现代化与现代政治、现代经济得到良性结合,这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怎么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如何实践?如果只是用传统文化贴一层膜,说点漂亮话,没有具体践行,那么就很难真正普及和复兴。

这些年国学热风起云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文化才真正对应中国人的心灵,才能真正解决人们精神安放、价值追求的问题。

身体力行向先贤学习

今天,有许多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企业家、文化人士都在努力推动国学,但各种看法混淆不清,目前还起不到大规模渗透式的推动效果。不过即使如此,在民间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

学习国学,重振中华传统文化,关键是要身体力行,比如王阳明心学等,不践行,就很难体会它,知行不打通,就不容易讲通。阅读这套《中国历代思想家》,领会古圣先贤的思考和成就,可以帮助现代人站在一个超越历史的角度,突破眼界狭隘的局限,这样,看待现实问题的眼光、高度就会完全不一样,就能更好地理解当下。

现代人不断在寻找人生的答案,但并没真正转出去,依然在前贤的思考范围中,因为他们的思考是包含高度智慧凝练的,对人生价值指向有着深刻睿智的把握。除了科学技术的更新之外,我们的精神价值比先贤并没有什么更新的东西,所以,把前人的思想成就学到手,面对纷繁的变化,我们的心灵才能真正达到从容不迫。陈辉/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