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读后感锦集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读后感锦集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是一本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5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读后感(一):西方哲学的没落

西方哲学在18世纪之后就逐步的走向了没落,没有真正的大师和学派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变得不是哲学而是类似于科学的东西,而其他的哲学则大多在18世纪末已经初具规模,并且也初步成型。18世纪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和世纪,先后有名家辈出,精彩不断,而现代哲学家则成了古典哲学家的脚注家。没有更多的思想产生,例如科学哲学的观点:哲学不能够证伪,只能证明为真。而科学则相反。这个思想经波普尔重申之后变得流行起来。实际上,黑格尔已经在他的哲学著作《自然哲学》中提出这个命题,命题原意为:“哲学和科学相反,证明证伪皆然。”可惜没有多少人注意。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读后感(二):目录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 目录

第五部分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40.贝尔

41.梅利叶

42.孟德斯鸠

43.伏尔泰

44.卢梭

45.孔狄亚克

46.拉美特里

47.狄德罗

48.爱尔维修

49.霍尔巴赫

第六部分十八——十九世纪德国哲学

50.康德

51.费希特

52.谢林

53.黑格尔

54.费尔巴哈

第七部分十九世纪俄国哲学

55.赫尔岑

56.车尔尼雪夫斯基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读后感(三):《读后感》待更

21年已读66 休谟怀疑轮使得任何可靠普遍的知识成为不可能,因为我们始终无法确定我的所经验到的东西具有必然性,只能获得一种或然性;所以康德提出了一种哥白尼革命,我们如果不能是自己的认识与外部事物相符合,那为什么不让外部事物和我的认识相符合,只要证明人拥有某种普遍先天的形式,这种先天的形式使得一切知识具有必然性,这就类似人们都有一种统一的标准框架,任何的知识都必须通过这框架成为人的知识,因为这个框架是人们所共同拥有的,所以经过这个框架显现的知识也是具有普遍必然性。 先天知识是指关于对象的先天知识,在对象向我们呈现之前,就确定了关于某种对象的东西。 经验的本身就是需要理智的知识,而理智的规则我是假定为在对象向我呈现以前就先天地在我心中,它先天地表现在概念里,所以经验的一切对象都是必然是依照概念的。(经验是指通过感官所获得事物的知识) 形而上学的知识,就是经验以外的知识,它既不能根据作为真正物理学的源泉的外经验,也不能根据作为经验心理学的内经验。所以形而上学是先天地知识,或者是说出于纯粹理智和纯粹理性的知识。 综合判断和分析判断之间的一般区别 分析判断(就是对概念的分析,没有增加其他知识),例如一切物体都是有广延的,没有把关于物体的概念加以扩大,而是对它加以分析,并没有使得物体的概念增加,就是分析判断 综合判断(增加知识),例如数学7+5=12就是综合判断,就是无论怎么分析7+5,都不会使得得出7+5=12,而7+5=12,是借助直观得出的。所以数学是综合判断。 纯粹数学是怎样可能的? 数学通过分析概念,加上直观(直接根据对象的出现而产生),得出数学是综合命题 纯粹数学是通过分析概念,但必须在直观里提供它的概念,而直观是先天的,不是经验的直观,而是纯粹的直观。(纯粹的直观包含感性的形式,这种感性的形式在我的主观里先行于我被对象所感染的一切实在印象。) 时间和空间就是纯直观,它们是先天地给经验的东西做基础的,而时间和空间作为我们感性的形式,必须先于一切经验的直观,先行于实在对象的知觉,对象符合这些感性的形式,才能被先天地认识,当然我们不能认识对象本身,仅仅认识对象向我们表现的那种样子。 承认物的存在,但只能认识物的现象,不能认识物本身。(感性认识决不是按照物本身那样表象物,而是仅仅按照物感染我们的感官的样子表象物,因此提供给理智去思考的只是现象而不是物本身) 纯粹自然科学是怎样可能的? 自然从质料方面来说,自然就是经验之一切对象的总和 经验的判断,在其客观有效时,就是经验判断;只有主观上才有效的判断,叫做知觉判断。 自在的客体是不可知的,客体给我们提供表象,表象连结被理智概念规定成普通有效时,通过这个关系被规定成对象,判断就是客观了。 经验判断:知觉判断,知觉被包摄在一个纯粹理智的概念之下。(纯粹理智概念不过是由这一个或那一个判断环节所规定) 自然界本身是怎样可能的? 理智的先天法则不是理智从自然得来,而是理智给自然界规定的。(人的先天直观形式使的现象的显现得以可能,知性范畴使的关于对象的知识成为可能。而在之前,所谓知识,是要人的主观与外界事物相符和。但经过休谟怀疑论之后,我们无法确定外部事物究竟如何。所以,康德提出要调转过来,让事物符合人的人的理性) 伦理学所探讨的对象以及它们所遵守的规律,是自由的规律 好意是评定行为价值的绝对标准 道德行为必须出于义务,而非出于爱好(义务的行动排除爱好的影响,和意志的对象) 道德的律令是只问用心不问后果的直言律令(直言律令直接命令我们去做某事,不要把它当作达到另一目的的条件。它不问行动的实质,也不问行动的后果,只问行动所遵循的形式和原则;行动之所以本质上是好的,就在于用心好。这种律令可以称为道德律令) 要把人当作目的看待,决不要把人当作手段使用,人之为物,其存在本身就是目的,而且是这样一种目的,这种目的是不能为任何其他目的所代替的,是不能仅仅作为手段为其他目的服务的,因为如果没有人,就根本没有什么具有绝对价值的东西了;如果全部价值都是有条件的,因而是偶然的,理性就根本不可能有最高的实践原则了。 实践理性有三条公设:灵魂不死,意志自由,上帝存在 第一条公设的根据:实践上必需有持久性配合,作为条件,才能使道德规律完全实现。 第二条公设的根据:必须预先认定,人是可以不受感性世界摆布的,能够按照灵明世界的规律即自由的规律,来规定自己的意志的。 第三条公设的根据:必须预先认定那最高的、独立的好事,即上帝存在,作为条件,这个灵明世界才是最高的好事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读后感(四):人类的大宗师、哲学始祖苏格拉底(Socrates)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氏出身平民,生活刻苦,他以自学成为一名很有学问的人,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青年常常聚集在他周围,向他请教。他平易近人,热情洋溢,具有朴实的语言,加之幽默风趣,故能使受教者如坐春风,自然潜移默化,他的一生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没有注意到这些,为了追求真理,苏格拉底不顾自己的利益、职业和家庭,他虽然整日为公众利益奔忙,但除曾被选入五百人会议当过一任执政官外,他基本上没有介入过政治生活。苏格拉底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他曾自问:什么是哲学?他自答: “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

苏格拉底在2000年前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神圣思想,他的思想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苏格拉底提出肉体易逝,灵魂不朽,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苏格拉底在白天闹市中就常会进入到深深的禅定中,在他身上常有神迹现象出现。在古希腊,有一回,有位叫凯勒丰的来到以准确的预言而闻名的德尔斐神庙,向神提出问题,求神谕告诉他谁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女祭司传下神谕说,没有人更智慧了。苏格拉底并不认为自己是最有智慧的人,他造访了一个又一个享有智慧声誉的人,发现这些自认为聪明的人,最不聪明之处就是以自己所不知者为知。于是他终于明白,神谕通过苏格拉底告诫人类,最聪明的人是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微不足道的人。

公元前399年雅典五百人陪审法庭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雅典人利用雅典民主制这架机器,处死了他们本邦引为骄傲的思想巨子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在申辩中曾说:“这些年来,我把私事置于脑后,抛弃天伦之乐,为你们的利益整日奔忙,像父兄一样默默地照顾你们每一个人,敦促你们潜心向善”,有位青年曾说:“在这段时间中,我开始明白你是最高尚、最伟大、最勇敢的人,这样的人以前从未到过这儿”。苏格拉底之死,为后人留下了永久的话题,苏格拉底的思想,更为后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苏格拉底都有一大批崇拜者。与一些人类的大宗师一样,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极大的。他的行为与智慧,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这些著作都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在苏格拉底时代有人描述说:“我可以公正地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他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最勇敢,也是最有智慧和最正直的人”。

柏拉图自二十岁起师事苏氏,前后八年,苏格拉底亡故时,柏氏才二十八岁,老师的死,使他受刺激很大,因此他看清了雅典的民主本质,明白了群众的无知,柏氏受苏格拉底的精神感召,变成一个酷爱智慧的青年,自柏拉图开始,人类开始有大学制度了。柏拉图非常敬爱他的老师,他常说:“我感谢上帝赐我生命,······;但是我尤其要感谢上帝赐我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尼采称苏格拉底是西方哲人最优秀的灵魂。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约翰·密尔(John Stuart Mill)赞颂说: “苏格拉底是被处死了,但苏格拉底的哲学如日中天,光辉照遍整个的知识长空”。但遗憾的是:苏格拉底之后的西方思想家们,都只能是局限在哲学的头脑思维层面。

苏格拉底还被称为是西方的孔子,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不是靠政治的力量来成就,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1870年哈佛法学院院长兰德尔从苏格拉底教学法受到启发,从此“个案研究教学法”成为各大学纷纷效仿的重要教学方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